科学非科学的分界点在于可证伪性。
科学与迷信的分界点则很含糊,迷信不一定完全错误,迷信也不一定不可证伪。
例如问题:
经常吃药对健康有什么影响?
科学: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迷信:是药三分毒。
生活中这样的例子数之不尽,中药、饮食、婚丧等等,提问者的问题其实隐藏了以下预设条件:
用最简洁的语言告诉我一个具有普遍性的答案。
科学的答案显然不符合提问者的需求,哪怕再正确也难以掩盖它是一句废话。“是药三分毒”,向提问者传达了:“如无必要,尽量少吃药”的信息,即使这个答案本身是错误的,但它是符合提问者需求的,传递的信息也是正确的。
根据我的经验,“科学与迷信”的界限类似“理论与经验”的界限,理论通常很正确,读起来却总觉的满篇空洞难以实践。经验通常不严谨、甚至有谬误,但通常用起来效果不错,当遇到具体问题还可以灵活的调整自身。
再回到示例:
纯信科学的人很悲剧,因为许多药品说明里关于副作用都很含糊,而且每样药品上市都通过了N项机构检查,相信科学的通常(比如说我)也很相信这些机构的专业性。
信迷信的秉持尽量少吃药的理念,实在要吃药也会很担心的认真查询该药的副作用(女友)。
从结果上来看,迷信的人的行为是最优的。
然而,很多时候就算知道道理,也很难改变行为模式。
分界点是:有没有科学精神。
科学离不开科学精神,缺乏科学精神的坚持就没有科学,即使所宣称坚持的是“科学”。
什么是科学精神?最重要的:理性,批判的态度,认识局限和条件,开放,以求真为目的。
迷信则与科学精神背道而驰:无条件相信,无视逻辑和实证分析,封闭,抗拒一切纠错的可能。
科学和迷信势不两立,“迷信科学”和科学无关,就像脑残粉丝和明星无关一样,该嘲笑的是粉丝的脑残,而不是明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