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天下 字悟人生作者:YYQ网 发布时间:2013-10-01 21:01:45 浏览次数:4090 文化天下 字悟人生 摘自(摘自李土生著《土生说字》 1、 本期请欣赏:管,从竹,官声。“管”是乐器。演奏管乐器,需要双手有效控制、相互协调,才能奏出和谐之音。“管”有管理之意。“竹”为竹子,意含督促;“官”为官吏。“管”是官员施行的组织、控制、协调、监督的行为。竹子节节相连,表示管理要抓住关键,明确责任,疏通协调,层层控制;竹子根基密实,梢端疏细,说明管理者是少数,地位越高数量越少。同时,管理工作越到基层,协调运作就越复杂;竹节中空贯通,顶部下垂,寓意管理者要虚心向下,真诚沟通。 2、本期请欣赏:贵,繁体为“貴”。甲骨文为双手捧土之形。土生万物,人的吃穿用度均从土里来,甲骨文“贵”以双手捧土表示土对于人类之宝贵。小篆“贵”从贝,臾声。“臾”为肥沃、肥美,表示多;“贝”为财富。辛勤劳动所种出的粮食,饱含着种田人的心血和汗水,珍贵异常。本义为物价高。小篆“贵”像一人叉腰立于“贝”上,谓有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如显贵。“贵”下有“贝”,表示成为贵人前提是拥有精神、物质财富。简体“贵”从“中”,为不偏不倚,做人中庸,为人中和;从“一”,为一心一意。中正归一、为社会创造物质和精神财富的人为贵人。“一”将“中”“贝”分开:既强调以做人为本,又强调做人之贵人。 3、本期请欣赏:国,繁体为“國”。“國”为国家,古作“或”,从囗,从戈。“囗”象国之外垣;“戈”为武器。“國”即须要用武器保卫的土地。“國”从囗,从或。“囗”为范围;“或”本为疆域。“國”体现出有一定的疆域是国家的先决条件。“國”由“囗”、“戈”、“口”、“一”四部分组成。“囗”为领土完整;“戈”为武装力量,是国家领土完整、百姓安居乐业的保证;“口”为人口,意为以民为本;“一”为统一。“囗”内“一”“口”“戈”,体现了国家三个要素:领土、主权、人口。“戈”在“囗”内,表明中国的武装力量防外侮、御内患;“一”为个体,寓意在强大的国防力量保卫下,人人安居乐业,在遵纪守法的同时,同心协力地建设美好的家园。简体“国”从“玉”,为美石,是美好和财富的象征,寓意国家应该是国人心目中最美好、最美丽的家园。 4、本期请欣赏:和 ,异体为“龢”。汉字简化前,“龢”与“和”的意义并不完全相同。“和”从禾,从口。“禾”为五谷;“口”表示进食。“和”为口吃五谷,谓丰衣足食、和谐安定。五谷为素,寓不杀生,人与自然和谐统一。本指和谐、协调。千人一口为“和”,同声相应,同气相求。 异体“龢”从龠,禾声。“龠”是一种管乐器,代表音乐。“龠”中有三“口”,意为众口齐鸣;“冊”指乐管依次排列;“亼”为聚集。“龢”指众人齐奏,节拍一致,旋律和谐。“龢”中既有食物——禾,又有音乐——龠,体现出和谐的社会之音。 5、本期请欣赏:教,从攴,孝声。甲骨文、金文“教”字左为“乂”,为治理;右为“存”省“丨”,为有子而存。“教”的本义是教育、指导。教育是关系到一个国家、民族生死存亡的大事。简体“教”从孝,从攴。“孝”为孝心、孝行、孝道;“攴”敲打、督促、严格要求。“教”为父母督促子女、老师教育学生、师傅教导徒弟。“教”字“孝”在前,体现出教的首要内容——行孝道;“教”中之“攴”,突出了教的态度方法——严要求。“百善孝为先”,孝乃德行之首。“孝”在“教”前,表现出古代“以孝为先,以孝为本”的育人宗旨。 6、本期请欣赏:君,从尹,从口。甲骨文“尹”像手执权杖形,表示治理;“口”用以发令。“君”是负责治理、发号施令的人。本义为君主,是国家最高统治者,后用作封号,示地位尊贵。“君”从手,从丿,从口。“手”表示行为;“丿”视作“刀”;“口”代指语言。体现行在先言在后,言必信、行必果,言行一致。手中一把刀为办事有分寸,不拖泥带水;刀在口上,说明说话有约束。“君”强调了办事有分寸、说话有余地。古时指有地位的人,后泛称有品行的人。 7、本期请欣赏:宽 “宽”,繁体为“寬”。从宀,莧声。“宽”从“宀”表示与房屋有关;“萈”与“莧”同,苋是一年生草本植物,茎叶都可以食用。屋宅内有苋生长,足见空间之宽敞。本义指房屋宽敞,与“狭”相对。“苋”字上“艸”下“见”:“艸”为草,表示普遍、普通、不起眼;“见”为看见、遇到。把自己所见的奇事、怪事、烦心事都视作草芥一般,不斤斤计较,是心地宽广者的修为。所以“宽”也为宽广、宽容、宽待。以“宽”修身养性,视野宽则心宽。心胸像草原般宽阔,临危难从容不迫,遭坎坷淡然面对,宽容为人、宽厚待人、宽松处世,才能无是非、无欲求、从容宽心。“居天地之旷不知其宽,居一室之狭而知其窄。”在广阔的天地中没有固定参照物,人们在房屋中自然把自己当作参照物,反而可以清楚地感觉到环境的大小。 8、本期请欣赏:礼 “礼”,繁体为“禮”。从示,豊亦声。“禮”从“示”表示与祭祀有关;“豊”为古代祭祀用的礼器。奉神祇之事谓之“禮”。本义是举行仪礼、祭神求福。泛指社会生活中的仪节。进而指尊敬的态度和动作,如礼让。也表示庆贺、友好或所赠之物,如礼物。“礼轻情义重”,“豊”旧通“豐”,为丰厚、丰富,强调礼物重在心,厚意才是最佳礼物。“礼”从“乚”,形似跪着或弯曲的人形。“礼”为以礼节拜见尊长。“乚”古同“乙”,是天干之一,代表次序井然,此即礼的作用。“乙”在天干中处于第二位,有居于次之意。自谦不恃强,是礼的表现。 9、本期请欣赏:理 “理”,从玉,里声。“玉”为玉石,“理”从玉,表示与玉石有关;“里”为里面、里边,表示内部、内在。“理”为加工玉石,即把玉从璞石里剖分出来,顺着内在的纹路剖析雕琢,引申有纹理之意。 《说文?玉部》:“理,治玉也。顺玉之文而剖析之。”玉,冰清玉洁,温润柔和,通透驱邪,然而玉并非直接呈现于世,而是被石头层层包裹,惟有识之士才能透过表面看到深藏其中的美玉。故“理”喻指平凡之中蕴含的奥秘,现象背后包蕴的本质,即道理、真理。“理”是隐藏在事物繁杂表象背后的美好所在,是社会生活所必须遵守的规律,是穿越历史仍历久弥新的真理,是智慧之人才能明晰的道理。“王”“里”为“理”,意喻王者有理,或者该说有理者为王,社会也总是将那些发现真理、道理的人尊为王者。 10、 本期请欣赏:路“路”,从足,各声。“足”为脚,代表行走;“各”为每个、各个,表示专用性。“路”专用于行走。本义为道路。“路”为“各”“足”相合,表示路是众人走出来的;从“足”,既意为脚下即是路,又强调靠自己的脚踏踏实实、一步一步走出来;从“各”,既表示路遍布大地,方向各异,或曲或直,有险有夷,又表示路有多样性:有金色大路,也有泥泞小路;有前进之路,也有倒退之路;有堂堂正正之路,也有险恶龌龊之路。何去何从,全凭各自之足。南有南路,北有北路,“路”代指方面、地区。一类人走一条路,一种货卖一样价,“路”也表示种类。 11、 本期请欣赏:律“律”,从彳,聿声。“彳”表示行走;“聿”是“筆”的本字,表示书写。“律”既体现了走路与运笔时所遵循的不变之法,也是笔在行走,强调了用笔写字时所遵循的关于行笔的规则。本义为普遍施行的规律、法则。“聿”为“書”省,为书法。书写讲究一定的规则,寓意律就在生活中,万事万物都依律而行。“律”是通过实践总结出来的。“彳”在“聿”前,说明“律”是为监督人的行为而制定的准则与章程。因此,“律”是约束行为的文字,是行为遵奉的条文,是指导施行的章程,即法律、法令,由人制定并施行。“彳”为双人旁,表示法律作用于众人,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12、 本期请欣赏:敏 “敏”,从攴,每声。“敏”的甲骨文字形像人用手挠头的样子,挠头是一个小动作,一抬手就能完成,只是一瞬间的事情。《说文?攴部》:“敏,疾也。”本义为动作快,引申指思维敏捷、反应快。如敏感、灵敏、聪敏。“每”为每时每刻,表示常常、经常;“攴”为鞭策、督导。“敏”为时时鞭策督促自己,表示勤勉、奋勉之意,如敏求、敏而好学;同时,又强调了敏锐的观察力、敏捷的思维要靠长期严格的学习和训练才能形成。每时每刻,又可意指时间的短暂,即一刹那,一霎时,一瞬间,“敏”从“每”表明,“敏”是在极短的时间内就能了悟、明白,极言其迅速、灵活,暗含聪颖、聪慧之意。 13、 本期请欣赏:企“企”,从人,从止。甲骨文“企”像人踮起脚跟眺望的样子。本义为人踮脚远望,后泛指踮起脚跟,引申为站立和盼望,如企望。今体“企”指企业,指以赢利为目的的生产经营单位。“企”上为“人”,是人才;从“止”,为停止、驻足、固定,表示企业的资产、资金、场所、员工要固定,要留住人才。企业有立足点,才能有所发展。企业唯有脚踏实地,才能稳步发展。“止”为脚,强调要抛旧迎新,迈向更广阔的市场。“企”为“人”“止”相合,上“人”下“止”,是吸引人才、留住人才。“企”字寓意企业要发展必须以人为上,以人为本──延揽人才,用好人才,人尽其才,留住人才,是企业发展的先决条件;开发人才,发现人才,挖掘人才,培养人才,是企业发展的重要保证。 14、 本期请欣赏:让 “让”,繁体为“讓”。从言,襄声。“言”为语言、言辞;“襄”在古代有冲上或高举之意。“言”“襄”为“讓”,可理解为语言直来直去,或提高嗓门,借此表示语言带有责斥之意。本义为责备。“襄”又为帮助、襄助、助理。“讓”从言,从襄,表示用语言或行动帮助他人,予人方便,不争执,以别人为先。 今体“让”从言,上声。“上”为上级、尊长,为尊者,为上者,应该亲和待人,谦虚接物,胸襟开阔,包容宽大。“言”“上”为“让”,表明:与人相处,文明的语言为上;有了过失,致歉的语言为上;面对荣誉,谦虚的语言为上;产生争执,忍让的语言为上。“言”在“上”前表明,“让”是以言为先,以言为本。忍让就在一句话。当彼此有口角发生或有纠纷时,往往“让”到了,纷争也就停止了。“上”,古与“尚”通,表示尊崇、崇尚,强调了要懂得互相尊重,用文明、尊敬的语言与人交流,以获得彼此的信任与欣赏。 15、 本期请欣赏:人“人”,象形字。甲骨文、金文和小篆“人”皆像侧面站立的人形,后演化为一撇一捺。本义为能制造和使用工具进行劳动,并在劳动实践中不断认识自然、改造自然,能运用语言和文字进行交流、沟通的高等动物。“人”的一撇一捺像两条腿。人靠双腿挺立于世间,体现了直立行走以及双手从四肢中解放出来的重要性。一撇一捺分别代表人的肉体和精神,两者互为依存和支撑。一撇一捺揭示出人类社会的二元性:阴和阳,男和女。一撇一捺寓意着人有两面性。一撇一捺为“人”字,规矩中正,不偏不斜,强调人要堂堂正正,挺直站立;要修身养性,不急躁,不温吞;为人处世,随和通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