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的三位一体关系

 立体哲学 2014-01-17

      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的三位一体

                            王忠诚

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是人类科学体系中的三大科学门类。这三大科学门类之间既相互差异和相对独立、呈三足鼎立之势,又相互依存和相互关联、共同组成了一个三位一体的大科学生态系统。深入研究和把握三者之间共生共荣的三位一体关系及其协调发展原则,对于我们处理好三大科学之间的基本关系和制定好宏观科学政策体系,促进各门科学的综合平衡和协调发展,从而顺利实现科教兴国的宏伟战略目标,有着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
      1 自然科学、社会科学、 人文科学之间的基本差异和区别
  首先必须明确的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是三门不同的科学,它们各自有着自己特殊质的规定性及其相对独立的地位和作用,相互之间在对象、方法、成果、价值与机制等方面都有许多重要差别。
    1.1 三大学科在研究对象及手段上的差别
  (1)从研究对象上说,自然科学的对象当然是自然客体。 自然客体是一种物态性的实体存在,客观实在性、可重复显现性和历史发展性是它的根本属性。人文科学即“关于人的价值及其精神表现的科学”[1],“主要指以人类的信仰、情感、道德和美感等为研究对象的文科科系的学科。通常包括文学、语言、艺术、历史、哲学等领域”[2]。 人文科学的对象即人类精神文化现象,它从根本上说是“拟人主义和人类本位主义”的[3]。与自然客体的物态实在性不同, 它可近似地看作是一种心态性的精神存在,价值本位、主客一体、虚实结合是它最为突出的三大特征。社会科学通常是指研究社会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它是一个包括经济学、政治学、法律学、社会学等学科的庞大知识体系。社会客体在客观性程度上,是介于自然客体与人文客体之间的中间层次,它作为自然进化链条中的一个高级阶段和人文精神的塑造基础,兼具有自然与人文的双重属性,但又不与任何一方完全等同。社会客体大体上可看作是一种刚态性的人化存在,具有与自然客体和人文客体不同的整体性、经验性及规范性等方面的特点。
  有必要指出的是,社会客体和人文客体都是有别于天然自然客体的人的对象化存在,现实存在着的社会,总是一种人文化的社会、而人文也总是一种社会化的人文,两者之间密切的相互渗透和融合,使它们的界限常常显得十分相对和模糊,这也正是造成许多人将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混淆或等同起来的一个重要原因。然而,尽管社会客体和人文客体的界限具有一定的相对性和模糊性,在两者之间也确实并不存在一条绝对分明、不可逾越的鸿沟,但它们在本质内涵、组成结构、存在形式、运行机制和发展规律等方面的差别确是客观存在且十分显著的,分别研究社会客体的社会科学和研究人文客体的人文科学也因而不能相互等同、相互取代的,这一点我们可以从经济学和艺术学之间所存在的重大差异清楚的看出来。
  (2)客体与手段具有内在的统一性, 认识不同的客体从客观上要求运用不同的认识手段。
  自然客体由于是客观实在的和可以重复出现的,认识主体要准确地描述和揭示自然客体的具体本质与规律,就必须对之进行反复的观察和实验、反复的分析和计算,从中发现一些客观、稳定和确切的内在联系,因而观察方法、实验方法、定量分析方法等等成了自然科学的基本认识方法;自然科学知识的客观性和认识的真理性,基本上是依靠实验证明和数学方法予以保证的。
  社会客体由于具有近似于客观实在性的客观刚态性和某种程度的运动周期性,研究者可以在一定范围内对之进行某些观察和实验,因而也在很大程度上是能够乃至必须运用各种形式化、定量化、数学化方法的。但“要把各种复杂的社会现象都进行准确的定量描述既无可能,也无必要”[4], 各种定性分析方法迄今仍是社科研究必须采用的有效方法。正确的做法应当是将定性与定量分析有机结合,在一定的定量分析的前提下进行定性分析,这样才更有可能接近社会真理。
  人文科学由于以人为根本的出发点、归宿点和本体,它在认识方法上同自然科学和许多社会科学相比,不可避免地存在着“排我与融我之别”、“情感的中立与偏向之别”和“透视与感悟之别”[5]。显然,要正确认识和理解人的情感、心态、理想、信仰、文化、价值等问题,必须运用人学本体论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完全或者主要依靠观察实验、逻辑分析,数学计算是不能奏效的。各种感悟、反思、直觉、情感思维、价值判断等方法,必然地构成了正确有效地认识人文客体的主导性方法,而定量分析方法只能作为一种必要的补充。
    1.2 三大学科在价值形态上的差异
  三大学科在价值形态上更是表现殊异、各具特色。
  (1)首先从价值目标上说, 自然科学主要是获得关于自然的真理性认识和创造满足人的整体需要的物质手段;社会科学则是探求社会规律、改造社会现实和建设合理的社会;而人文科学的价值目标则洞悉价值真谛、创造文化意义、提升人生质量和构筑理想的人文世界。
  (2)其次从价值功能上说, 自然科学与其转化技术是首要的生产力,它的价值功能最集中、最直接地表现在促进物质文明和社会硬件建设方面;社会科学的作用是提供决策咨询、调节社会运行、协调社会关系和促进社会发展,其价值功能主要表现在改善社会管理和推进制度文明建设方面;而人文科学的作用在于优化人的心理与人格、关切人的生存与价值,增进人的自由与幸福,表现在关怀人生现实、促进人的发展和指导精神文明建设方面。
  (3)从价值评价上说,自然科学评价标准是客观、 逻辑和国际性的;社会科学的评价标准是实效、功利、多元和历史性的;人文科学的评价标准是精神、民族、主体和相对性的。对于同一人文理论、方法与现象,人们往往会作出不同的评价。从价值实现形式上说,自然科学能够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转化为各个生产力要素和经济效益;社会科学能够通过一定的领导机制转化为决策方案、方针政策、管理效益和制度规范;人文科学则能通过教育和学习等途径,转化为人的心理素质、价值观念、文化人格和文化成果。
    1.3 三大学科在宏观发展机制上的差异
  三大科学在宏观发展机制上也有不少重要差异。除了动力机制、目标机制以及评价与转化机制等方面的差别外,最明显的就是三者有着不尽相同的进步机制。纵观科学史,自然科学的发展是不断积累、接力传递和与时共进的。近代超过古代、现代超过近代,后面的成果总是对此前成果的扬弃、发展与超越。社会科学发展从总体上说也有近似于自然科学的接力效应,它是与社会的经济文化发展同步共进的。但由于受社会政治等方面的影响,社会科学在某些时期出现逆转、蒙难和谬误泛滥的情况也是时有发生的,象我国“文革”时期社会科学所遭受的浩劫与屈辱就是这方面的典型。而人文科学可以说基本上不具有这种与时共进的同步发展机制。前已述及,人文科学是对现实的某种批判、拓展和超越,它同一定社会的生产力水平和物质文明程度并无必然的因果联系。经济落后的国家和地区的人文科学与人文发展比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先进,后代的人文成就逊色、落后于前代的情况是普遍存在的。象古希腊的哲学与雕塑、达·芬奇绘画、贝·多芬音乐,中国古代先哲的人文思想、唐诗、宋词、元曲、《红楼梦》所达到的水平,谁能说已被当代人超越了呢!
  从学科对象和认识主体方面来说,人文科学所面对和求解的一些基本问题也正是需要每一代人、每一个人都要重新面对和回答的问题。象生活中的美丑和善恶、人生的意义与价值之类的人文问题,不论已有多少先哲前贤已作过多少探讨,也代替不了当代人的重新思考;不论一个人是否受过专门的训练、是否进行过专门研究,只要他关于人、人生意义一类问题的感悟、体验是真切、独到的,那就是有价值、值得注意和交流的。正是由于人文基本问题的普遍持续性、常说常新性和日常介入性,由于人的个体生命的周而复始性以及个体发育对其种类进化的简缩重演性,使得人文探索、人文科学与人文成果,不必具有类似于自然科学那样鲜明的公理演绎机制和接力超越机制。
      2 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之间相互依存、 共生共荣的一体关系
  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虽然是3门不同的科学, 但实质上却是一种相互依存和联结、不可割裂与偏废、生态共生与共荣的三位一体关系,其突出特征就是3大科学之间在学科地位上互补一体、 在运动规律上整合一体,在发展趋势上融汇一体。
    2.1 自然科学、社会科学、 人文科学之间地位上的互补一体
  (1)在三大科学当中, 自然科学独立发展和取得合法地位的历史最久,投入的人财物力最多,取得的成就和达到的水平也最高。由此而带来的一个不可避免的现象就是:自然科学在人类全部科学系统中处于基础和前提性的地位,它对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具有理论先导、实践开拓、建构范型和物质保障诸方面的重要作用。这主要表现在:自然科学作为技术之母和首要生产力,是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发展所必不可少的物质技术条件;自然科学的许多定量分析方法和理论建构方法,是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摆脱单纯的经验描述、模糊定性、主观思辩状态所必须借鉴和运用的方法;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要逐步走向成熟、完善和现代化,更必须广泛学习和吸收自然科学的知识、方法、范式、经验以及组织方式、方针政策和调控机制。可以说,没有自然科学及其不断发展,整个科学大厦将失去依托基础和物质技术条件,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就不可能得到健康持续发展。
  (2)社会科学由于侧重于研究客观性的社会现象与社会规律, 其社会功能集中表现在改善社会管理和制度文明建设方面,因而它在客观性程度和普遍性水平上可以说处于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之间的关键的中介地位上,对于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均具有主导、规范、协调和控制作用。无论是自然科学还是人文科学的人才培养、科学能力提高、科学战略选择、科学政策制定、科学成果转化以及科学环境改善和科学异化消除,都离不开社会科学理论和方法的指导和运用。如果失去了社会科学的积极作用,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就失去了了理念指导、中介调控和制度支持,因而也就难以正常的发展。
  (3)关于人文科学的地位和作用问题目前仍是众说纷纭, 迄今仍有许多人根本不承认人文科学的独立地位;近年来有些学者呼吁要承认和恢复人文科学的相对独立性,但对其在科学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仍是含混的。笔者认为,人文科学的地位和作用是由人在世界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人对自身价值的意识水平决定的。如果我们承认人是社会的主体、中心,承认发展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只是用于满足人的需要、达到人的目的和实现人的发展的手段,那就应当明确承认以人的生存价值及其精神表现为对象的人文科学,在人类科学体系中处于核心与灵魂的地位,它对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都具有根本性的定向、依据、评价和选择作用。
  人文科学的核心与灵魂地位本应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自近代以来,由于人类片面追求眼前实利、醉心于“征服”自然和盲从科学主义思潮,终于导致了当代严重的生态失调、发展畸形,将看似“无有”实则“大有”的人文科学排挤到了边缘,使其倍受冷落,它所造成的代价是惨重的。亡羊补牢,未为晚矣。饱受生态破坏之害和精神家园失却之苦的当代人已渐醒悟到,只有人的整体幸福、社会全面进步和经济可持续增长,才是科学活动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面对既可造福人类又可毁灭人类的巨大科技力量,我们必须相应超前性的大力弘扬人文精神主旋律、确立人文科学的统驭地位和加大人文手段的开发利用,切实有效地使科学技术接受人文调控、承载人文目标和促进人文发展。否则,如让科学技术的发展失去人文目标和人文控制的话,则会造成科学的滥肆运用和严酷异化,将会给人类带来灭顶之灾。
  (4)在现代条件下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 都已高度组织化、职业化,形成了一个由多种要素、环节和层面组成的庞大系统。三大科学的三位一体关系从系统要素的角度看,比较明显的表现就是各个学科要素的渗透一体化。例如,在科学方法上,自然科学的数学与逻辑方法、观察与实验方法等已被大量运用到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研究中;而社会与人文科学的价值分析、模糊思维、历史主义等方法也已引入到自然科学领域;在科学成果上,自然科学的许多概念、理论、观念和社会与人文科学的许多概念、思想等也已大量相互移入。此外,三大科学在研究对象上的大量交叉与重合、在科学主体上的相互结合与协作也日益突出。从某种意义上说,科学要素的渗透一体是科学系统呈三位一体关系的基础和前提,没有科学要素的渗透一体,则三大科学在宏观整体上的三位一体就难以实现和发展。
    2.2 三大学科在运动规律上的整合一体
  科学在本质上是一种探求客体规律的活动,这种探求客体规律的活动是客观存在、稳定展开和持续进行的,因而它本身也是有规律的。虽然自然规律、社会规律、人文规律之间有着质的差异性,分别探讨这三种规律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在运动规律上也各有特殊性,但一般总是寓于个别,在三大科学的具体、特殊规律之中就客观的蕴涵着一些普遍、共同的规律,三大科学的发生与发展过程,总是客观地接受着这些普遍规律的支配与制导。根据目前比较公认、可以确认的具有普遍性的科学规律主要有:科学关系适应科学能力的规律;科学与社会双向互动的规律;科学积累与科学创新对立统一的规律;科学认识波浪式前进和螺旋式上升的规律;科学的加速增长和重心转移规律等等。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在运动规律上的这种差异性协同和整合一体,是科学总体发展的内在依据和支配力量,三大科学之间的三位一体发展状况可以说是科学规律体系合力作用的结果。
    2.3 三大学科在发展趋势上融汇一体
  现代科学作为一个整体系统是处在无穷的非线性相互作用和自组织演化过程之中的。在社会大系统这个开放系统中,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总是处在一种非平衡状态,保持着远离平衡状态的条件;正是这种学科间的不平衡决定了三大科学在总体发展上趋向有序和融汇一体化。
  三大科学的融汇一体化首先有着哲学的本体论前提,这就是自然、社会、人文的世界统一性及其普遍联系,三大不同的科学客体在辩证唯物主义视野中不过是统一的物质进化的不同阶段上的具体表现形式。
  其次,三大科学的融汇一体还有着主体性根据。科学的创造主体是人,人作为科学主体具有统一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人文属性;进行着统一的自然认识、社会认识和人文认识;建构着统一的自然世界、社会世界和人文世界。三大科学无论作为一种知识体系还是作为一种社会建制与活动,可以说都根源与人的主体性结构与功能。
  再次,三大科学的融汇一体还有着坚实的认识论基础,即人的认识都是由局部到整体、由个别到一般推进的。随着个别与一般知识的不断积累和升华,必然形成关于自然、社会、人文现象的整体性、统一性认识,最终使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走向汇合。然而科学所以成为科学是因为它是客观、实证的,来源于实践、受动于实践、验证于实践、取决于实践,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这是科学的生命源泉和本质属性。由于当代人类的实践主体趋于智能化和协作化,实践客体的时空范围空前扩大,实践手段日益综合集成和高效化,其实践的目标模式已经转变为追求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制度文明、生态文明的和谐统一,所有这些都从根本上要求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必须持续协调的发展,从而构成了推动三大科学趋于融汇一体的强大实践基础和实践动力。
      3 促使自然科学、 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协调发展的基本原则
  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的三位一体关系,要求我们在发展科学的过程中必须把三者作为一个统一整体通盘考虑,在进行科学体制改革、确立科学战略和制定科学方针政策时,注意使三者配套联动、相互协同,保持科学系统的整体优化和综合平衡,这就是说必须坚持和贯彻使三大科学协调发展的原则,其基本内容包括:
    3.1 系统-环境协调原则
  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作为一个自组织系统是一个开放系统,它们时刻都处在与外部环境的双向互动之中。从根本上说,三大科学的协调发展效应只有在科学系统同社会环境保持良性互动和相互适应的过程中才能实现。由此来看,创造良好适宜的外部环境是实现三大科学协调发展的基本条件。贯彻系统——环境协调发展原则首先要求科学适应社会。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都必须满足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客观需要;为此就必须改革三大科学的体制、转化三大科学的机制,将三大科学活动的重心切实转移到服务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轨道上来。其次要求社会适应科学,即社会要满足科学的需要、为科学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条件,从科学投入、科学政策、科学立法以及经济体制和文化观念上促进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协调发展。
    3.2 投入—产出协调原则
  科学研究是一种专门从事知识生产的社会活动,首先进行一定的投入、而后追求一定的产出,这是科学活动进行的基本条件和基本要求。不进行足够强度的投入则不仅较高的产出无法实现,而且整个科学系统都将陷入困境和萎缩状态。无论从历史还是从现实看,哪一门科学的投入越多、支持越大则其就规模大、功能强、产出多;反之就产出少、功能衰。所谓科学是否景气、是否受重视,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看其投入强度和产出效率。要实现三大科学协调发展首先要求在科学投入上进行协调,即使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在经费分配、人力配备、条件建设方面依其实际需要大致匹配;其次是要在科学产出上进行协调,主要就是使其在课题完成、成果取得、效益创造、人才培养、水平提高等方面大致相称。
    3.3 结构—功能协调原则
  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都是一个结构——功能体,三者协调发展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和表现就是它们在结构与功能上的相互协调。按照现代科学关于结构与功能基本关系的原理,科学系统的结构配置状况与其功能发挥水平有着内在必然的联系。我们要提高科学系统的功能水平就必须调整科学系统的组成结构,通过调整科学结构可以获得某种预期的科学功能。贯彻结构与功能协调原则包括功能协调和结构协调两个基本方面。
  功能协调的基本含义和要求就是:根据生产力发展和物质文明建设的客观要求来预设、配备和提高自然科学能力,使自然科学发展切实肩负起支持经济持续增长和现代化建设的艰巨任务;根据社会管理效益提高和制度文明建设的要求来优化配置社科资源和提高社科能力,使社会科学发展有效担负起提高社会管理效益、建设现代化市场经济制度、民主政治制度和科教文化制度的重大任务;根据造就“四有”新人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客观要求来加强人文科学建设,使人文科学发展,一方面真正担负起实现人的现代化和提高全民思想道德素质的重大任务,另一方面还要起到平衡自然科学力量、对科学技术发挥有效的价值定向和人文调控作用,以确保其力量的人道化运用。
  但科学功能是由其内在的科学结构决定的,要大幅度的提高科学能力使其与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相适应,就必须相应的调整科学结构,也就是进行科学结构的协调。协调科学结构就是使三大科学在内部具体学科布局上保持总量平衡和统筹兼顾,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过程中决不可忽视和削弱社会与人文科学的地位;在学科层次上相互对应,尽快克服社会科学、人文科学长期缺乏应用与开发层次、形不成纵深战略配置的传统积弊;在学科重心上相互协同,大力扶持三大科学中的传统优势学科、重点学科和新兴交叉学科。其次是要协调科学人才结构,使各学科人才在数量上相互匹配、在质量上相互适应、在时间上相互共振、在空间上合理布局。再次是要协调科学的教育结构,就是要使各学科教育在教育经费上协调增加、在教育条件上协调改善、在教育目标上协调设置、在教育内容上协调比例、在教育课时上协调安排、在教育结构上协调配置,从而使培养的人才既具有宽厚的科技知识和精深的专业技能、又具有丰富的社科知识和良好的人文修养。
    3.4 目标—手段协调原则
  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是科学大系统中的三个子系统。要实现三者的协调发展就必须使其追求某些共同目标,并以这些共同目标为中轴和基准来调整各自的结构与功能,进而实现三大科学之间的耦合与互动。科学目标即人们在科学活动中的预定任务、预设指标和预期成效的统一体,它对整个科学活动都具有十分关键的定向、规范、内控和激励作用。协调科学目标就是要建立起完整、全面的科学发展战略目标体系,将三者的发展目标在目标方针上进行整体定位、在目标项目上进行整体设计、在目标定值上进行整体规划、在目标体系上进行整体分解,从而在总体上实现三大科学战略目标的交叉渗透、协同配置和融合一体。
  然而科学目标要靠科学手段来实现,没有必要的手段再好的科学目标也难以实现。科学手段一般是指科学主体为认识客体规律而运用的各种工具、方法、程序、方式、符号、设施的统一体;其主体和关键部分是作为硬件的物质技术和作为软件的各种科学方法。协调科学手段主要是按照各门科学的目标任务、完成难度和实际耗费来配备、改善科学手段,使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的物质技术装备条件和运用方法等等得到不断改进和优化,切实有效地担负起实现科学协调发展目标的任务。
    3.5 增长—效益协调原则
  当代社会已开始进入知识经济时代,无论人的生活质量的提高、社会文明的增进还是综合国力的增强,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科学知识的创新能力和水平,能否使科学知识供给总量快速持续增长,这将从根本上决定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速度。
  但我们今天所追求的是经济的可持续增长、社会的全面进步以及人自身的全面发展,其所需要的科学增长是一种整体、全面和持续的增长,这不仅包括自然科学的持续增长;而且还包括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持续增长,而实现三大科学协调持续增长的前提条件就是三者在各种必要投入上协调持续的增加。然而科学自身的增长只有转化为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发展的现实效益才能实现其价值。
  所谓协调科学效益主要就是要最大限度地使自然科学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和经济效益、使社会科学最大限度地转化为制度文明成果和管理效益,使人文科学最大限度地转化为精神文明成果和人类的发展效益,从而实现物质文明、制度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和人自身文明发展的和谐统一。实现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向现实效益的协调转化可以说既是三大科学发展的根本途径与要求、又是三大科学发展的根本目的与条件。提高科学成果向现实效益转化的效率和协调水平,这无论对于三大科学自身的扩大再生产和价值增值、还是对于加快经济发展与社会现代化建设的进程,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