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陶冷月与“绿萍砚”

 苏迷 2014-01-17
陶冷月与“绿萍砚”
  在前不久举办的第五届“苏州档案日”活动上,陶为浚先生将父亲陶冷月生前使用过的一方砚台捐赠给了苏州市档案馆。砚台长23.5厘米,宽16.5厘米,上盖一面特制的玻璃。砚台一端刻字,字迹隽秀、刚劲,虽经岁月洗礼,仍十分清晰:“绿萍:自制绿豆眉子歙石砚并题于海上东风时雨之楼,冷月时年七十又六(章:陶)。庚戌春,德耘刻(章:徐)。”寥寥数十字,记录了此砚的名称、材质、制作时间及地点。据陶冷月五子陶为衍所说,这方“绿萍砚”背后还有一段饶有趣味的故事。
  陶冷月(1895-1985年),原名善镛,字咏韶,号镛、宏斋、五柳后人、冷月、柯梦道人,江苏苏州人,上海文史馆馆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上海分会会员。他擅长山水、花卉、走兽、游鱼,尤善画中西合璧之月夜景色。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历任长沙雅礼大学艺术系教授、国立暨南大学艺术系教授兼系主任、河南大学艺术系教授、国立四川大学教授,又与谢公展、吕凤子等创办南京美术专科学校。早年在苏州、无锡、上海、南京等地举办个人画展20余次,并有作品参加日本东京书画会、美国费城展览会、万国美术赛会。1926年5月1日,蔡元培为陶冷月定润格,为《冷月画集》题签并作长篇赠言。次年,《冷月画集》 由苏州新中国画社出版,这标志着其新中国画风的形成,以一种与众不同的新格局,享誉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画坛。
  上世纪50年代前期,陶冷月仍是美术界活跃的画家。1957年底,他被划为“右派”,又被民盟开除,从此销声匿迹。但陶冷月泰然处之,安心给学生上课。1961年,他从上海五爱中学退休,但身体硬朗,仍坚持作画。1970年的某日,他偶得一块石片,用数月时间雕成一方砚台,因砚中有两个绿色石眼,名之曰“绿萍”,谐音寓意“乐贫”。老友郑逸梅见此,便对他说:“人苦贫,而君能乐贫,胸襟自胜人一筹,但我认为‘乐贫’心中尚有一‘贫’字,最好能更进一步,不如忘贫吧!”
  自宋朝以来“文房四宝”特指湖笔(产自浙江湖州)、徽墨(产自安徽徽州)、宣纸(产自安徽宣城)、端砚(产自广东端州)。“绿萍砚”属于歙砚,陶冷月好友郑逸梅的老家就是安徽歙县,倒不失为一种机缘。
  郑逸梅(1895-1992年),笔名冷香,祖籍安徽歙县,生于江苏苏州。农工党党员,南社社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上海文史馆馆员。因擅长撰写文史掌故类文章而被誉为“补白大王”。他与陶冷月同岁,是苏州老乡,在苏州时即有交往,同为星社社员(星社是1922年成立于苏州的以小说创作为主的一个文学社团,创办有《星报》),先后到上海文教界谋生,后均成为上海文史馆馆员。两人一文一画,相得益彰。1974年秋,两位老人都已80岁,相互贺寿:陶作了一幅《纸帐铜瓶室图》(郑逸梅的书斋名为“纸帐铜瓶室”),郑则写了一篇《东风时雨之楼记》(1967年,陶冷月将位于上海英士路,今淡水路丰裕里98号的“风雨楼”更名为“东风时雨之楼”)。两位80高龄的老人没有其他庆祝,一个作画,一个写文,互表祝福。
  在那些被遗忘的日子里,陶冷月用“绿萍”名其砚,以“绿萍砚斋”名其室,安贫乐道,这是传统知识分子秉持的立身处世的态度,也是老一辈艺术家所具有的可贵襟怀。
  1985年12月3日,陶冷月暨弟子画展在苏州群众艺术馆举行。就在开展当晚,老人走完了人生旅程,终年91岁。弟子胡道言写下悼词:捧砚弥深今日痛,读画难忘旧时恩。这一方“绿萍砚”体现的正是陶冷月耐得住寂寞,守得了清贫,不计功名利禄的精神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