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十八式

 东方小城 2014-01-18

十八式-----我曾练过的一些健身动作(2013.9.10一改)

某天,感觉自己需要练一练动功,就查找各类资料,然后自己琢磨开了。

其实,平时也练一些动功。但感觉运动量还可以再加点,功法可以再丰富些。

经反复体会,暂集十八式。这些,来自五湖四海。我是偶尔练之,感觉效果还不错。

这些动功,主要是命功范畴(其中也有高深的部分)。在我练习的体系里面,属于辅助的内容,不是主要内容。而且,都不是我创的,而是来自网上、书上、师传等等。我就是把其中自己喜欢的动作什么的,拣出来,组合在一起。然后,平时没事的时候,比划比划。

因此,这个贴子的内容是没办法固定的,我可能要多次修改。

当然,这样做,也只是为了自己检查需要用的。不是推荐大家来练习。

当然,如果有人有兴趣,也可以参考一二。但我是不负责的。

而且,其中详细的练法,我也不甚清楚。我就是不求甚解的态度,比划比划,活动一下身子骨,就可以了哈哈。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每天因工作、生活习惯等原因,坐的时间太久了,难免身体发胖、发重。对我这个很不喜欢运动的懒人来讲,有几种动功,偶尔习之,是不得已的办法。

我喜欢的动功,还有:神手功,反正法,等等。

暂时,把那些动作、功法,称为十八法吧。当然,这个与以前流行的那些是不一样的。下面是具体内容:

1.吞丹入腹

    就是类似一气三清、搂气灌顶那样的动作,把天上的气全划拉到你小肚子中心的意思。返还功、川派易筋经、武当养生功里,都有类似的动作。许多气功里面,也往往有类似的动作。我做的不同点,还有两处,其一,是有一个仰头望空的动作。其二,每个动作,都有手按动小腹三下这个动作。这样,如果做三次,就可以按小腹九下。这个小腹处,就是关元穴。

    这个动作练练,是有好处的。甚至可以说,这个动作是很重要的一个意念、动作、呼吸都能够完美结合的一个动功,很有深意的。而且,费力不多,你练多少次都没问题,甚至练半小时,也行。肯定有好处。川派特别讲究类似的一个动作(与我这个不完全一样,但差不多),据老辈的人说,如果不练此动作,那么,动功的效果会减少一半。好家伙!

2.阴阳转

    类似华山导引的那个上元功。身体左转,右转,腿胯挤一下下元。据说是能够激发元气什么的。我也没太多体会。反正也不累,就转着玩几下子。

3.三盘落地

   这个来自于松溪派武当内壮功的铲膀子。三盘落地是武当硬气功排打的练法,我是借用三盘的名字而已,不是练真正的三盘。原传的三盘落地很吃功夫,练不好会吐血、筋脉断折的。原传的铲膀子,也是武功的练法,马步架打至少五十下,功夫上来后往往要打五百下的。我的练法,不用马步,就是直接站着铲打。我自己玩轻松的了。因我的目标是健身,不是武功。这样,功法的效果、差别就太大了,没办法与原来的比了。想练武的朋友,建议玩原来的铲膀子吧。谁累谁知道。

4.四正式

    这个是低架马步桩。只要求大小腿成直角,不要求膝不出脚尖什么的。我只是摆一摆架子,锻炼一下腰腿而已。并不坚持太长时间。

5.举手式

    就是八段锦的双手托天,加上调整脾胃单举手。

6.车轮手

    这个来自松溪武当内壮法,就是弓步抡手臂。我练这个感觉很舒服、顺畅,肋部都打开了。

7.拍打小腹

    这个是刘先生所传的功夫,是激发小肚子功能,打开一些阻碍物的。刘先生的道家功夫,非常重视小肚子的能量。当然,拍打的时候要适度,不要太用力了,那里面包的都是性命之器啊,小心谨慎为上。

8.礼拜八方

    这个好理解,就是活动腰部的。什么两手攀足固肾腰、弥天架彩、侧弯腰什么的,反正是活动腰的,怎么玩都可以。我感觉这个动作很好,腰一活,形就活了。

9.龟缩功

    华山派的。自己查去。

10.蛇步功

    这是刘先生的功法。我选的是最后一步,就是弯腰后仰,用手划大圈,越划越大。这个动作练后很舒服。

十八式-----我曾练过的一些健身动作(2013.9.10一改)

    2013.9.14补充:这个动作,与武术基本功的“涮腰”类似(虽然有点不一样,但不必详细区别了,当涮腰练也差不多,反正是练腰部、脊椎的)。现将百度的涮腰贴在下面供参考----两臂与上体向左或向右划圆,带动腰部转动称涮腰。运动方法是:两脚开立,略宽于肩,两臂自然下垂。以髋关节为轴,上体前俯,两臂向左前下方伸出。随之向前、向右、向后、向左翻转绕环。尽量增大绕环幅度,以使腰部涮动增大。练习时:上体先做向前、向后、向左、向右侧屈的动作,然后再做涮腰动作;速度由慢到快,次数逐渐增多。左右方向交替进行。还可以在网上找一下视频,涮腰的练法是差不多固定的,没很特殊的变化。

11.七星罗汉

    这个动作来自刘百川先生的功法。就是蹲起。刘百川先生的原传功法,是做几十个各样的蹲起。我只做十个左右。呵呵。中里巴人把一个类似的动作传出来了,说是强肾的。我看了一下,差不多吧。还有一位中医,讲三二一健身法,里面有一个要求,就是双腿运动。

12.气补乾坤

    这个动作来自武当养生导引功。就是拍打前丹田、后命门,甩起来打。

13.提膝蹬腿

    原来我练的动作是车轮转,来自武当太和门,那本书里说学会车轮转不用捧药罐。我练几下,感觉没什么劲头,就换别的了。后来琢磨好长时间(差不多一天),想出这个提膝蹬腿的动作。这个动作在武术基本功里面,是常见的。不知为什么,我总想比划这个动作,大概是我自己身体需要吧,潜意识方面的。后来一练,发现这个动作好像对小腹有作用,而且,蹬腿的时候,能抻一下小腿肚子。这样,膀胱经就动了。练后,感觉双腿很轻松,很舒服。看来,我也可能是电影《功夫》里面的那个练武奇才啊。

14.引气归元

   这个动作来自松溪派武当内壮功,具体练法,感兴趣的自己去查吧。此法是王维慎先生在生前非常重视的功法。我因为照书练不太好掌握分寸,有些细节地方现在也没搞明白,就照图划拉划拉,差不多就行了。这个功法,我非常重视,感觉是道家武当功里面的非常精髓的东西。王维慎先生在生前说,这个功法可以多练,但以3次为最低数,6、9……老先生说,这个动作练好了,小肚子及全身一些要穴可以发热、发烫,睡眠亦觉香甜。有兴趣的可以体会体会。

15.颤抖

   这个动作来自张延生先生,他在书里推荐过的。

16.通中脉

   这个来自童朝雄先生的气入宫百泉,是通中脉用的。其实通中脉是一整套功夫。我只借来第一式,而且只是偶尔比划几下子。体会不太深,练的不太多。

17.开合练气

   这个来自慧学陈先生的快速训练法,按摩双掌两分钟,双手合什两分钟,然后双掌开合108下,双手合什两分钟。这只是第一个动作,还有其它的动作。我为了方便,暂没练全套的。这个动作体会的也不太深,练的也不多。

18.采气

   这个来自梁健生先生的行气活血功第二式“采气升降真元充”。我感觉这个动作很不错,符合丹田聚气的要求。我用这个,为的是做一下收功,收气在丹田。并且为下一步打基础。

 

   原来想把“默运五行”加进去,但后来发现,这个属独特的静功范畴,当初练功的时候,我们是静坐着练的。而且,这个功夫练一次,一般需要一小时、两小时甚至更长些,就算你少练,至少也需要半小时吧。因此,这就不必划入动功了。这个来自龙门道家王先生的功法。练道家功夫,据王先生说,五行是必须要练的。惭愧的是,这个功法我练的并不多,体会还谈不上。只是练这个的时候,往往要打呵欠,流眼泪,特别是划动肺部、肾部的时候。

 

    上述内容,全来自各种资料,非本人创造,只为本人健身之用。而且,动作安排,只是初步的草创阶段。以后不定期会修改。如有方家有高明功法、建议,也欢迎大家提出来,共同进步、提高。

    此外,这些动作,本人是偶尔为之,做修道之辅助而已,并不常练。(动功方面,我平时还喜欢练反正法、九节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