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我会因为回忆起以前出丑的往事突然抓狂?

 pgl147258 2014-01-19

有时候我会因为想起过去出丑的事而很抓狂,表现为情绪突然激动,焦躁不安,不相信自己会做出那种事,并伴随着一些肌肉收缩、躁动等生理反应。

李松蔚的回答(66票)】:

谢邀,其实,我最怕被邀请到这种「为什么我会怎样怎样」的问题。

看上去很小,但是要真以负责任的态度来回答,把现有的心理学成果全用上都差得远……

最近收到这类问题的邀请猛增,又有不少人说,希望看到比较严谨的心理学解释。

这要让我怎么严谨起来呢?……就以这个问题作为例子来展现一下其中的工作量吧。

先让我们把问题定义清楚:题主知道自己内向敏感,过于在乎他人看法,他只是想搞清楚,为什么一遇到这种时候,他会出现「抓狂」的反应。

这里的「抓狂」,按题主的描述,大概是情绪加生理:

「情绪突然激动,焦躁不安……并伴随着一些肌肉收缩、躁动等生理反应」,OK,很明确。

首先我们来简化一下问题。

情绪是什么?这个东西每个人好像都模模糊糊地知道,但直到今天为止仍然没有公认的定义。是认知,是生理反应,还是行为?好像都包括了,但是又都不完全。我比较认同的一个思路,是把情绪定义为一套综合的pattern,模式。我在咨询中有时会用一个更通俗的词,叫「习惯」。

是的,我建议大家把情绪理解为一套习惯。就跟你习惯了每天早起刷牙洗脸,吃完早饭挤地铁一样。

在这套习惯里,包含了认知的,生理的,行为的多种成分:

  • 有人愤怒时摔杯子砸碗,这是行为层面的习惯;

  • 有人紧张时会想排尿,这是生理层面的习惯;

  • 有人沮丧时就把从小到大所有失败的事儿都在脑子里罗列一遍,这是认知层面的习惯。

粗而略之地说是这样(当然不很严谨,我并不够格写出论文级别的综述,各位专业人士包涵)。

这样我们就先不用在情绪反应内部再做划分了,只把它们揉成一团:题主一旦回忆起出丑的往事,就陷入到一整套反应习惯中,这种习惯叫「抓狂」。他为什么会有这种习惯?

为什么会有这种习惯?大哉问……

这就要从两方面来说,一方面是「习惯」的起源,一方面则是它的维持

我们从起源(或者叫习得)开始说,光是这个问题也已经大得不得了。

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斯金纳晚年提出,至少需要三门学科从不同层面来回答模式的「习得(learning)」问题:最原始和生理层面的反应模式(全人类共有的),需要用演化学来解释其习得过程;在此之上,具有文化特点的反应模式(某个社会和文化下共有的),则需要引入人类学去研究其习得过程;再在此之上,到了个人发展层级的反应模式(一些人特有的),才用心理学去解释其习得过程。

那么题主的这种表达情绪的「习惯」,应该算是哪一个层面的问题?

让我们再仔细掰扯一下。

想到过去出丑的事时,可能会出的情绪包括:

(对自我形象的)担忧、紧张、(对无力更改事实的)绝望、(对自己无能的)愤怒,当然还有最重要的——羞耻。可以认为那一瞬间,其实出现了多种反应混和的拼盘,它们的效果是叠加的。

因为紧张和愤怒而抓狂(肌肉收缩),就是比较偏演化层面的反应;

但是为什么容易紧张和愤怒,那又有些个人层面的因素了;

羞耻会让人恨不得逃离(想象的)现场,这种反应的文化属性通常比较高;

我也看到不少人回答这是正常的,甚至是「成长」的体现,说明在文化层面上获得了某种鼓励;

至于你到底因为什么出丑,这些事如何影响你的自我形象,你期待的自我形象究竟为何?这又涉及到你的经历,你最核心的图式,你的信念和规则,以及你对「出丑」的解读和自动化思维……

三个层面都占全了,这还怎么分析下去?

好,我对演化学和人类学一窍不通(下面括号内的部分),所以只说个人的那部分(黑体部分)。

  • 这种画面使题主知觉到对自我形象的担忧和威胁(进一步激活了交感神经系统);
  • 题主同时对自我感到愤怒(愤怒诱发了激动和躁动);
  • (符合文化特点的羞耻感产生后)题主选择用「抓狂」的反应方式处理自己的羞耻感

OK,现在我只需回答:一个人在认知和行为上,是如何形成上述三条黑体字的。

答案……还是够写两本书,当然,也可以简单到一句话——与个人经历有关

如果是在心理咨询中,这个时候我就必须提问了。如果不了解题主习得过哪些认知和行为上的经验,那是无论如何没法得出结论的。但现在我没有条件和题主互动,所以我只能猜。也许有人认为我猜得符合事实,给我个赞同,那只不过是碰巧;也许有人反驳「我也和题主有相似的情况,可你解释得完全不对」,那我也没法子……无论如何,请大家记住,接下来这段话完全只是凭经验蒙的:

  • 也许这个人一直认为,「博大家一笑」是一场糟糕的灾难。
  • 也许这个人在心里把它等同于受到贬低,而受到贬低意味着侮辱和拒绝。
  • 也许这个人曾经有过很不愉快的,受到他人排斥的经验。
  • 但也可能他是间接获得的经验(观察,阅读,教育,等等)。
  • 也许这个人小时候对人际表现有恐惧(父母:「不许哭!你看大家都笑话你!」)。
  • 也许这个人很不喜欢自己,关于自我的形象是个无能而弱小的画面。
  • 也许这个人曾经做过什么让自己非常生气的事情。
  • 也许这个人身上遭遇过一些不好的事情,他(或他身边的人)把他归因为他自己的错误。
  • 也许这个人从小就观察过「抓狂」的反应方式,并学会去模仿。
  • 也许这个人很早就把其它情境下的「抓狂」反应迁移到羞耻情境当中。
……

也许也许,都是也许,存在太多可能性了。

到现在为止,心理学对人的认识还是太少和太浅,以至于我们只能提出这些「也许」,而无法给出更确定的结论。每一条猜测,都需要经过这个人自己的验证。所以在心理咨询师和客户互动时,更多的时候不知怎么回答,只能通过有步骤的问诊,从客户自己的经验里寻找问题的解答。

最后,再假设我们上面的猜测,已经得到了题主的认可。可这也还只是起源的部分。

还需要考虑的是这些东西习得之后,为什么会反复一遍遍出现,变成习惯?

——尤其是,有些东西明明是看上去就不合理,甚至会带来痛苦的?

这又是一个大问题。大到每个模式的维持,在今天都可以写成一篇成果丰硕的博士论文,因为有太多的未知数值得去研究了。就现有的认识水平来说,大概会从这样两个方面去理解:

一方面是这种「抓狂」的反应,是否会即时减轻他的痛苦?

我们每个人羞耻时,都恨不得想逃离现场(钻进地缝里)。也许题主发现,在想象的时候一旦抓狂,就可以停顿或削弱他的想象,仿佛可以终止在那一瞬间而不必发展下去,等于逃离。

这样,这种「抓狂」就得到了强化,最终被机体保留下来。

另一方面,认知的歪曲是否可以形成自证的循环?

因为相信「出丑」是有害的,所以更可能注意(或记住)这种情景下的负面刺激,自然就会唤起身体的应激,从而「证明」了它确实是有害的。很多焦虑者都会陷入到这种循环论证的怪圈中,最后的结果就是几十年如一日地,去恐惧那些原本中性无害的东西,而且信之笃笃,颠扑不破。

现在你知道这种问题要说清楚(其实我也没说清楚)有多复杂了?

而且要知道,很多时候,提问题的人也没准备好要接受这么长的回答。所以别人问我「为什么我会怎样怎样」的时候,我都在想,如果我把所有上面这些搬出来作为答复,只会显得我有病。

所以我一般都是好奇地睁大眼睛,反问回去:「真的吗?啊,为什么会这样?」

实在没法反问的时候,我就从上面随便摘抄一两句话回给他,比如「可能你就是想从这个想象里解脱出来吧」。有时他们会说:「靠什么乱七八糟的?」,但有时他们也会说:「真准!」

大致就是这样。

所以,下次,我再用一两句话回答这类问题时——不要再批评我不严谨了

【yskin的回答(6票)】:

人类害怕丢脸胜过害怕死亡。

没什么,刻意多想几次吧。另外要和自己说一下,其实事情的当事人估计都忘记了这件事了,所以再激动也没啥意义。

【心晴的回答(4票)】:

与题主分享我的经历。

我高中的时候,有一次语文课堂,我想锻炼自己的演讲能力,主动举手起来回答问题,结果因为太紧张,支支吾吾,满头大汗,半天说不出话,最后语文老师很尴尬的让我坐下。当时我真的恨不得自己从世界上消失掉,课后感觉大家好像都用奇怪的眼光看着我,好像都在嘲笑我。这件事导致我高中三年都很害怕公开演讲,变得很内向,感觉大家都会因为这件事看轻我。

后来上了大学有一次同学聚会,酒喝多了就把这件糗事大胆的说了出来,结果没有人记得这件事,一个人都没有,我瞬间释怀了,觉得自己高中三年拿这件事来折磨自己真是可笑。

别觉得你被世界抛弃了,世界根本就没空搭理你。。。

为什么我会因为回忆起以前出丑的往事突然抓狂?

【知乎用户的回答(2票)】:

恩,我也有这种经历。很多时候是在事后回忆那些细节,对自己的表现感到失望又无法补救。我觉得是因为太过于在意别人的眼光了,其实其他人根本不会像自己想的那么注意自己。关注你的人不是所有人,并且人们不会那么在意与自己无关的事情(正如你注意自己的这些不好的细节一样),不会记忆这些对他们来说是无意义的事。我就是这么排解自己的坏情绪的。但是想通了会不会又有些失望呢。

【冯奎智的回答(1票)】:

成长,就是觉得自己以前很傻X的无限循环.......

【黄雪的回答(1票)】:

说明你成长了

【liu polo的回答(0票)】:

先建立足够强大的内心,在尝试逐步面对自己和社会的丑陋,多接触美好阳光的人和事物,心理的隐疾,是人都有,不用太介意。

【徐小鹏的回答(0票)】:

这个是啊,我也经常这样。

【新星和石头的回答(0票)】:

个体以自我为核心,这是焦点效应,会高估他人对自身行为的认同程度。个体能够敏锐的检测自身的情绪,面对和自我信息有关的情况时,我们会迅速的加工和回忆信息,但有时这只是一种透明度错觉。人们过高的估计了自己的突出程度,但实际上没有多少人会在意你。

至于为何会“抓狂”,是你假想暗示了自身受到群体排斥的而产生低自尊的情况发生。个体作为边缘化的人物显然是孤立的,为了消除自身的孤独感会在面对群体时不自觉的追求群体认同感的同步。你觉得丢脸除去自我价值感作用,实际上就是群体准入排外的机制在影响你。

我的意思是在面对群体时没有出现重大行为准则上的失误,小问题产生的负面情绪还是自行消解吧,没有多少人会关注你。

【伊扬的回答(0票)】:

我也会,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也许我们都需要有一颗强大的内心。

记得有这么一句描述伟人的话:他强的的内心的意志决定了没有人能够左右他,当然除了‘局势’。

什么时候咱么做到这一点,或许能够在面对以往的糗事时,微微一笑,绝对不抽。

【付煜的回答(0票)】:

太在乎了,容易患得患失

【黄薇的回答(0票)】:

完美主义 对自己要求太高

解决方法:默念 你没有那么多观众!

【Empyrium的回答(0票)】:

细思极囧

【关杰文的回答(0票)】:

这叫作中二病的后遗症…

【黄治华的回答(0票)】:

首先呢,你问题中的"我"可以去掉,因为我相信这是有一定普遍性的现象,不只是你这样,至少我也经常出现这样的情况,而我性格外向。

其次,你抓狂有两个原因,第一你自己内心觉得这些事儿非常丢人,同时也认为别人像你一样认为这些事情非常丢人。第二你情感上认为别人都还清楚的记得这些事儿呢,同时清楚的记得细节,并且时不时拿出来想一想,笑一下。所以你情感上会抓狂。

不过,我觉得你应该用理性冲淡情感是抓狂,因为实际的情况是:1、没有谁清楚记得别人的囧事儿,而且能随时想起。你可以试试回想你身边人的囧事,想得起来吗?不是没有,是因为你根本没记得。反过来也是这样,没有谁那么闲和无聊。2、别人不会像你自己那样觉得这些事儿那么囧,因为你是亲历人,知道所有的细节和前因后果。其他人呢?

最后,我就是做囧事儿了,就是有人一直笑话我。so what?爱咋咋地。

【李宽的回答(0票)】:

我也有类似的感觉,不过有时我会这么想:

如果我临死的时候,回想自己的一生,我可不想 后悔没做的事情 比后悔做了的事情 还多!

然后就释然了

共勉

【Chris的回答(0票)】:

每个人每天的绝绝绝绝绝大多数时间都是在琢磨自己,根本没工夫琢磨别人。

其实,你只要拿出一点儿时间,随便想一个不是和自己特别亲的人,“他到底有多少丑事?”我想除非是特别严重的丑事,你就算绞尽脑汁,也根本想不出来,因为当他在犯错时,你满脑子想的还是自己嘛,哪有功夫记住他怎么样了,“他死不死与我何干啊!”

这样推己及人一番,就知道没有谁能记住你的丑事,尤其是小丑事。如果竟然有个人能对你的各种小丑事如数家珍,那么他对你肯定是真爱,而由于“真爱的屎都是香的”,你就更不用担心了,以身相许吧。

【林馅饼LIN的回答(0票)】:

这描述的完全是我嘛!经历和事件几乎一模一样!不过想起时不至于到抓狂的地步,就是内心觉得好尴尬。但是今天看了那句世界根本就没空搭理你就完全释然了。

原文地址:知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