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学评论家白烨2013年推荐的10本好书

 天堂飞信 2014-01-20

由于工作性质的关系,我在图书方面的年度关注与年度阅读,主要是文学类作品。在2013年读过的文学作品中,给我印象深刻的,主要有10本书。它们是7部长篇小说,3部非小说作品。

在长篇小说领域,2013年间不少文学大家与小说名家都有新作推出,我印象最为深刻的,又觉得需要靠前推荐的,有四部长篇新作,一是贾平凹的《带灯》,二是韩少功的《日夜书》,三是金宇澄的《繁花》,四是苏童的《黄雀记》。《带灯》是贾平凹近年来写得最为好读的小说,作品由一个名叫带灯的年轻乡镇女干部勉为其难的“维稳”经历,写出了当下底层社会不断涌动和深刻隐伏着的各种利益纠葛与人际矛盾,以及与此不相适应的管理体制与疏导措施。作品不仅在这些事象的铺陈中,显示出强烈的现实性意义,而且在带灯这个弱女子以微弱之光照亮别人的作为上,歌吟了美好的人性。韩少功的《日夜书》,是写知青一代30多年的人生沉浮的,在不同类型的知青人物的命运转折里,既写出了个体的知青在集体生活里的磨损与销蚀,又写出了人的“个性”在不同时期的闪现与回响。知青生活日益成为过去的历史,而他们的“个性”却依然在人们的记忆中不屈地活着。金宇澄的《繁花》,可能是近年来地域文化与时代风情特色最为浓烈的一部长篇,作品由沪生等人的左邻右舍,狐朋狗友,写出了上海里弄的七行八作,声色犬马,在多声部的视角和话本体的叙事里,小日子、小情趣、小纠葛、小口水,乃至小玩弄、小情色,汇成了丰繁而鲜活的生活万象与人性百态,引动人伸纸疾读,咀嚼回味。

名家新作中值得关注的,还有余华的《第七天》和马原的《纠缠》。《第七天》以死人还魂再去赴死的魔幻故事,打通了虚幻与现实的界限,实现了生活与戏剧的对接,作品以荒诞的艺术形式实现了真实的现实批判,存在的渴望与苦命的绝望始终相随相伴,让人感到无比的痛心与彻骨的虐心。作品虽然在评价上毁誉参半,却也在市场上热销不减。马原继《牛鬼蛇神》之后新写的《纠缠》一改过去的先锋姿态与形式追求,以近乎于案件调查、新闻纪实的方式,叙写了一桩遗产遗嘱案件引发的家庭夺产大战,由最日常化的生活事象,来拷问贪婪的人性痼疾,呼唤被泯失的亲情、被污损的真情。余华和马原的这两部作品,都有借助社会新闻性,以增强作品现实性的努力。

老作家王蒙的《这边风景》,是一部十分独特的作品。其独特,既在于它是失而复得的一部旧作,又在于它的不加修饰的原样推出。因而,这部写作于六七十年代下放新疆农村劳动期间创作的长篇小说,既真实呈现了作者“文革”期间坚持写作却又不免“跟风”的实情,又忠实地还原了“社教”在新疆民族地区深入进行的历史图景。这样两种真实,使得这部作品具有多重的意义,它既使王蒙的创作轨迹因弥补了“文革”缺环更加完整,也使萧瑟、稀薄的“文革”文学增添了一个堪为厚重的写作样本。

在非小说类作品里,梁鸿的《出梁庄记》希米的《让“死”活下去》陈徒手的《故国人民有所思》,分别以不同的题旨和韵味,让人读后掩卷难忘,值得予以关注。《梁庄记》是作者的《中国在梁庄》之后的续集,作品如实地记述了51位梁庄人外出打工的经历与感受,在农民工们各不相同的生活际遇与人生处境里,既写出了出走与迁徙背后潜藏于底层人的生活动力与生存能力,又写出了中国社会城乡演变与互动形成的新的人际关系、社会问题。由此,作品也表现了一个知识分子深入触摸当下中国的种种忧思。希米的《让“死”活下去》一作,是以逝去的丈夫史铁生为诉说对象的文字书写,人们容易把它看作是活着的妻子对逝去的丈夫的“私人性”的情感倾诉、心曲吐露。实际上这本书以哲理化的感悟,散文诗的表述,在以史铁生为对象的清谈与对话中,集中而充分地展现了人之爱情所能达到的烈度,人生思考所能达到的深度,其功能与价值,是远远超出了“怀人”与“私语”的性质与框范的。陈徒手的《故国人民有所思——1949年后知识分子思想改造侧影》,以公开和未公开的档案资料为佐证,真实记述了俞平伯、王瑶、周培源、冯友兰、马寅初等11位著名教授,在建国之后的思想改造运动中的坎坷经历、思想苦闷与精神挣扎。知识分子对于政治的陌生,对于运动的惊悸,以及尽量去适应,努力来改造的真实事例,把那一段非常态的社会历史更为显豁也更有疼痛感地揭示了出来,引人反思,令人惊醒。

总的来看,文学类图书在2013年,称得上是好书联袂,精彩连连。从个人的阅读感受上看,2013年的文学写作,可以说在2012年的基础上,既在发荣增长,又在适度刷新。

转载请注明:荐书堂 >> 文学评论家白烨2013年推荐的10本好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