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昆剧界的“恩人”穆藕初

 红瓦屋图书馆 2014-01-23

昆剧界的“恩人”穆藕初


  □唐葆祥
  2013年是穆藕初先生逝世七十周年。穆藕初是近代中国一位非常优秀的爱国企业家,他不仅在工商领域,而且在教育和艺术等领域都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我这里只能简略地就穆氏对昆剧的贡献谈一点看法。
  昆剧又名昆曲,是我国传统艺术的瑰宝,它起源于明代,盛行于明末清初,衰落于清代后期,到上世纪二十年代,它已经气息奄奄,濒临灭亡。江南本是昆剧的大本营,只剩下苏州一个昆剧戏班——全福班,而且这唯一的昆班已失去观众,处于停演的窘状。俞振飞的父亲俞粟庐在1923年的家书中作了这样的描述:
  近来梨园中人,大为窘迫——施桂林、陈锦全等惶惶然不可终日之势矣!明岁沪上既无着落,出门又乏资本,若仍假会馆演剧,四五日即欲转头,势必冷落,行将垂毙。除小采云、沈盘生外,尽有烟癖。大花面尤顺卿形同乞丐。其余多瑟缩寒酸,几无神气……
  在这种情势下,穆藕初出资,与俞粟庐、张紫东等人,创办了苏州昆剧传习所,培养了一批技艺精湛的传字辈昆剧接班人;同时穆藕初还组织成立了“昆剧保存社”,为昆曲正宗唱法的唯一传人俞粟庐录制唱片;组织昆剧演出,筹集传习所教学经费;成立“粟社”,研究昆曲唱法;组织人力搜罗整理昆曲曲谱等等。穆藕初的这些努力,取得了极大的成果,为昆剧的存亡继绝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在昆剧发展史上,应有他重要的地位。
  最近台湾出版了朱建明写的《穆藕初与昆曲》专著,他的基本观点与对穆藕初的总的评价,我是赞同的。朱建明是研究穆藕初与昆曲的开拓者,他这本著作为后人进一步研究奠定了扎实的基础。但是书中有些提法、有些资料的引用、有些分析还是可以商榷。这里仅举一例,他说穆藕初是“现代社会昆剧的奠基人”,先不说“奠基人”是否确切,就“现代社会昆剧”的概念就很模糊,是指“现代化的昆剧”,还是指“生存在现代社会中的昆剧”?按朱建明的原意,应是指后者,那么将昆剧的发展以年代划分,就有生存在古代昆剧,生存在近代的昆剧等等,也就谈不上“奠基人”的问题。朱建明在书中另一处说:“穆藕初用新生代资产阶级理念来改造传统文化的昆剧……使其由近代昆剧向现代昆剧的转变。”而事实上,穆藕初在创办昆剧传习所的过程中,只是采用了不同于旧科班的文明的办学方法,而没有对传统昆剧本体予以现代化的改造。他成立“昆剧保存社”,目的就是保存优秀的昆剧传统,保存民族文化的精华。今天看来,这不是穆藕初的缺陷,恰恰相反,这是他高瞻远瞩,尊重敬畏传统文化的高明之处。
  至于穆藕初对昆剧的贡献,我觉得还是俞振飞在1947年上海举行追悼穆藕初大会期间,发表的《穆藕初与昆曲》一文评价较为中肯确切:
  我国戏剧自清末皮黄崛兴,昆曲日益式微,经先生之竭力提倡,始获苟延一脉,则轸念将来,其由式微而趋于沦亡者可计日而待焉。安得热诚爱好昆曲如先生者出,更谋提倡保存于后世,则先生之功,固已不朽,而昆曲前途当能有一线之曙光。
  俞振飞这段文字有两层意思,一是昆剧要不是穆藕初的竭力提倡,早已灭亡,因此先生有存亡继绝不朽之功;二是事隔二十余年,在1947年,传字辈组成的昆剧团又解散了,昆剧又面临灭亡的境地。所以俞振飞呼吁如穆藕初这样的有识之士出来提倡保存昆曲。当然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这只能是一个美好的愿望。但这也说明昆剧的继承和保护绝不是靠一个人的力量能够解决的。直至新中国成立后,昆剧得到党和国家的关怀与支持,浙江苏昆剧团一出《十五贯》轰动全国,人民日报大标题是“一出戏救活一个剧种”,接着,华东戏曲研究院举办昆剧演员班,请流散在全国各地的传字辈当教师,培养出一批新的昆剧演员,昆剧又获得新生。2001年,昆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为第一批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并进一步得到政策上的长期保护和支持,昆曲的生存,庶几无忧。在这样的时刻,我们更加怀念昆剧界的“恩人”(这是昆剧传字辈对穆先生的称呼),牢记他对昆剧存亡继绝的不朽功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