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0亿农民进城都会有工作(城镇化系列讲座二)

 常有理 2014-01-23

10亿农民进城都会有工作(城镇化系列讲座二)

张炎夏2014-01-23 08:45:45
阅读:562
城镇化误区二:10亿农民进都城有工作
怎么才算城镇化?真正的城镇化是指95%以上的人在城市生活。人少地多的美国是这样,人多地少的日本也是这样。所以,中国最终城镇化的标志应该是要让10亿农民都在城市生活。于是,难免就会问这样的问题:10亿农民进城后的就业岗位怎么解决?
我们不妨先看看外国,比如英国的城镇化是怎么完成的。
中世纪欧洲因为农业人口暴增,导致农产品生产成本越来越高,农业利润大幅度下降。随着哥伦布发现美洲,欧美贸易拉开大幕。当时的农业国家英国的农场主发现养羊比农业赚钱得多,于是纷纷把租给农民的土地从农民手中收回养羊。这就是史上著名的所谓的“圈地运动”。 “圈地运动”几乎导致90%以上的英国农民流离失所,进城讨饭。饿死的人不计其数。计划经济学者将此称为“羊吃人”事件。
可是,一方面“圈地运动”和“羊吃人”导致当时英国城市聚集了大量无产者;另一方面造就了巨大的廉价劳动力市场。同样在那个时候,一方面海外市场大量需要英国的手工业制品,比如镰刀和羊毛制品;另一方面,由于当时镰刀生产工艺复杂,生产方式是作坊式的,要求工匠既会炼铁,还要会打铁(锻造)、淬火(热处理)、磨刀……。具备这些手艺的工匠很少。所以镰刀的产量供不应求。可是在镰刀产量供不应求的同时,聚集在城市的大量失地农民无产者却因为不会手艺而无事可做。
于是,有人发现可以通过改变“作坊式的生产方式”为“专业分工的工业生产方式”来解决这个问题。他们改变镰刀生产原来只由一个工匠负责到底的生产方式,把原先由一个工匠完成的工作细分成炼铁、打铁(锻造)、淬火(热处理)、磨刀、包装这五个工序。这样,没有文化的农民不再需要掌握镰刀制造的全部工艺,经过简单的培训,掌握单项的技能就可以分工上岗了。于是,镰刀的产量也一下子翻了几十翻。最重要地是,镰刀的质量大幅度提高,成本大幅度下降。因为过去一个工匠一天就能打几把镰刀,现在一个农民一天经手的镰刀就可能是几千把,所以分工后每人只负责单项工序,质量反而大大好过原来的工匠。另一方面工匠的人工成本很高,农民工的工资很低,最初甚至只要给口饭吃就可以了。
再后来,有人把人(农民)的专业分工发展为企业(工厂)的专业分工,出现了专门的冶炼厂、锻造厂、热处理厂甚至磨刀厂、包装厂……。镰刀的产量进一步提高,失地农民也大批就业,很快,羊吃人的问题就解决了,英国工业化、城镇化了。
由于这些农民原来都是不消费的群体,成为工人以后,越来越多的乡下农民聚集到城市,拉动了住房、商业、市政、交通、教育、服务、娱乐等行业的快速发展,新的城市不断出现,井喷式的消费增长拉动了英国的经济,使英国迅速从农业国家进入到工业国家。其实,英国的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很像我们30年前的情况。
看完英国我们再来看看自己:
1978年,随着邓小平宣布农村废除“人民公社”实行“联产承包制”以后,农村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农村突然富余出大量劳动力。这很像当年的英国的“圈地运动”形成了大量的无业的农民无产者。唯一不同的只是,这样的过程并没有伴随“羊吃人”的血腥。由于此时中国已经向世界开放,国外企业发现中国存在大量廉价劳动力以后迅速在中国建立了大量的劳动密集型企业,为农村的“下岗的农民”提供了大量工业加工工作岗位。发展到今天,这些农民工生产了世界50%以上的纺织品、电子产品、小商品……。使得中国的经济总量超过日本位居世界第二。而其中进出口GDP的总量还超过总GDP的60%以上。仅仅以台湾的富士康企业为例,他们在大陆的一个工厂往往就是几十万人,不仅解决了大量“农业下岗”农民的就业问题,还使这些进城农民的消费拉动了国家的经济。这又很像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打开了欧美贸易大门,为英国的产品找到了市场。
到了上世纪末,中国的出口加工业达到顶峰。甚至发生农民工短缺,进城的农民都能找到工作。城市体力劳动者几乎已经全部是外来农村人口。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农村劳动力人口在5亿左右。根据我的计算,在城市打工的农民工人口超过5个亿(国家只承认2个亿),所以农村能够进城的人都进城了。因为在城市打工一个月的收入可以超过农村一年的农业收入。我所在的上海农村,早就雇佣不到50岁以下的劳动力了。不仅是上海,全国各地都是如此。如果这里有在农村工作的干部,都知道我说的是事实。而且现在城里农民工的工资一涨再涨,上海连个饭店服务员的工资都超过2000了,还招不到熟练的,说明农民工现在在城里已经不是找不到工作而是还要挑三拣四了,说明城市工作岗位缺人。这个事实起码说明农村劳动力已经全部进城,而且不存在找不到工作的问题。
有人不认可这个5亿农民在城市打工的数据,因为政府的统计局公布的数字是只有2亿左右农民在城市打工,但是这个数据显然与政府自己公布的其它数据是自相矛盾的。
我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13年农村人口人均收入(9千元)和农民工的人均工资(1万5千元)推算的数据是:2013年应该有超过5亿的农民在城市工作。
因为按照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字,农村人口2013年的人均收入是9000元,而这9000元中只有不到900元来自农业,这可以从农业GDP的数据中推算出来。这就是说,去年农村人口的收入有90%不是来自农业。来自哪里呢?当然是来自非农业,就是来自城市打工。
按照农村人口10亿计算,去年农村人口的总收入是9万亿。就算刨去9千亿的农业收入(农业GDP总共才4万亿多一点),2013年的农村人口的非农业收入超过8万亿。按照全国农民工人均年收入标准1.5万元计算,这8万亿相当于5.3亿农民打工的收入。
还是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现在农村劳动力(18到55岁人口)总共才5亿人,也就是说农村劳动力基本已经都进城了。没有更多人需要安排工作了。
只是,政府为了维护城市居民的利益,至今仍然禁止农民工在城市定居,禁止他们在城市买房,禁止他们的子女在城市考大学读高中,禁止他们在城市获得社会保障……。导致大部分农民想在城市工作,想让子女在城市上学,却无法实现,因此父母孩子仍然只能都在乡下生活。每年春运的民工潮就是这种局面的真实反映。
所以,一方面,农村劳动力已经全部进城,另一方面劳动力的家属没有进城。因此只能说我们的城镇化只完成了一半。所以我们的城镇化需要做的只是允许农民的孩子父母也进城生活,成为居民。那如果我们这样做了,会出现什么样的问题呢?
会不会导致没人种地呢?上一节已经解答了这个问题,这里不重复。
那么会不会出现开头的问题,10亿农民进城无法安排就业?其实上面的解答里也已经说清楚一个问题:农村绝大多数劳动力已经进城。因此现在的城镇化已经不再存在需要城市再额外大量提供新的就业岗位的问题。
只是,过去农民工的工作主要以从事出口加工业为主,我们的出口加工业的GDP一度超过了总GDP的60%,成就了大量农民工的就业。问题是,自从上届政府同时宣布必须每年增加农民工的工资、缴纳社保(实际是给城市居民享受)、取消出口退税、人民币大幅度升值后,出口GDP迅速下降,曾经下降到总GDP的40%都不到,大量劳动密集型企业倒闭,老板跑跑路,农民工失业。因此又出现了新的问题,如果今后出口加工业持续萎缩,已经进城的农民工就业问题如何解决。
上届政府提出了“新农村”的解决办法,意思就是把农村建设得和城市一样好,农民工下岗后仍然可以回到农村。这真的是很愚蠢的想法。首先,农民进城是因为城市收入大大高于农村,差不多高十倍!其次,农村建设成城市谁花钱?政府是没有这个能力的,我算了下,就是把全国近千万个农民居住点的道路修修好,没有上百万亿都做不到。农民自己就更做不到了。所以,“新农村”的口号提了十年,真正完成的连万分之一都不到。
所以,唯一的出路是城镇化。因为允许农民在城市定居,将会有相当一批农民愿意举家迁居城市。因为我就遇到很多农民工,他们为了孩子能够受到良好的教育,非常期待能够成为居民。而他们成为城市居民以后,又将产生新的巨大的消费,拉动内需,并且产生大量新的就业岗位。比如,市政、通讯、工业、服务业、商业、交通、商储……。更直接的是,他们进城按照人居50平方米建房,最终10亿人就将产生500亿平方米的住房需求,不仅会直接拉动100万亿的建房需求。而且这种需求不会一夜之间形成,很可能是20甚至50年才能完成,能够使国家的发展在几十年内都保持高速。
综上所述,中国城镇化已经不存在进城农民的就业问题,而且放开农民进城的限制,允许农民家属进城,又会拉动新的内需,增加农民工就业的系数。而且农村人口减少后还能够增加耕地面积,农业能够进一步发展,我们为什么还要阻止城镇化呢?
(二完)
(三)将谈谈城镇化应该能够增加耕地的问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