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足针疗法

 李大白家的小宝 2014-01-23
  足针疗法是用针刺、艾灸或药物外敷足部一定穴位,用以治疗全身疾病的一种方法。《素问 厥论》说:“阳气起于足五趾之表,阴气起足趾之里。”足三阴经起于足,足三阳经止于足。足阳明经脉止于足次趾的外侧端,其支脉进入足大趾和足三趾;足太阳经脉经足外侧赤白肉际,止于足小趾外侧趾甲角旁;足少阳经行于足背外侧,止于足四趾外侧端,其支脉斜入足大趾。足三阴经脉分别受与其相表里的阳经之交,分别起于足大趾的内侧、外馏和足底部,上行于足内侧赤白肉际、足背和足底等部位。手足三阴、三阳经通过表里经及同名经与足相联。奇经八脉中阳维脉及阴、阳跷脉起于足部。说明足与全身脏腑器官通过经脉联系起来。同时足也是足三阴、三阳的根部、本部所在部位,其经脉的五腧穴也多分布于足,这些腧穴都可以用于治疗头、面、五官、脏腑、躯干等远隔部位的病症。通过长期观察,人们发现足与整体的关系,如同一个胎儿平卧在足的掌面,头部位于足跟,臀部朝着足趾,五脏六腑分布在跖面中部。根据这一规律,在经络、经穴理论基础上,在足部确定了一些新的穴位,通过刺激这些穴位,可激发人体经气,以调整脏腑和各部组织器官的联系,达到扶正祛邪、治疗疾病的目的。
  【操作方法】
  一、穴位定位与主治
  为取穴方便,将足部按骨度分寸折量,方法如下:足跟后缘中点与2、3趾间连线折为10寸,此线定为正中线。足内、外踝顶点与足底内外缘垂直线折为3寸。足跟部最宽处距离为3寸。足底各趾间与足跟后缘连线平行于正中线,其间隔各为1寸。
  足部基础穴
  1.足底部
  (1)头穴:位于足跟下赤白肉际中点处前1寸。主治头痛、牙痛。
  (2)鼻穴:在头区前1寸,与足跟及头穴对直。主治急慢性鼻炎。
  (3)目穴:在鼻穴外0.6寸处。主治急、慢性眼科疾患。
  (4)耳穴:在鼻穴外1.2寸处。主治耳鸣耳聋。
  (5)口穴:鼻穴前1寸,与鼻穴对直。主治牙痛、咽痛、扁桃体炎。
  (6)喉穴:口穴前0.6寸,与口穴对直。主治发热、咽炎、扁桃体炎、感冒。
  (7)再生:喉穴前0.6寸,与喉穴对直。主治颅内和脊髓肿痛,可镇痛并改善其症状,刺激时透向跟腱两侧。
  (8)心穴:在再生穴前o.5寸,与再生穴对直。主治高血压、心衰、喉炎、舌炎、失眠多梦。
  (9)肺穴:在心穴旁开1寸、稍后O.1寸处。主治咳嗽、气喘、胸痛。
  (10)安眠:在心穴前0.6寸,与心穴对直。主治神经衰弱、精神分裂症、癔病。
  (11)胃穴:在安眠穴前0.8寸,与安眠穴对直。主治胃痛、呕吐、消化不良。
  (12)肝穴:在胃穴内侧1.2寸。主治慢性肝炎、胆囊炎、目疾、肋间神经痛。
  (13)脾穴:在胃穴外侧1.2寸。主治消化不良、尿闭、血液病。
  (14)胆穴:在肝穴后0.3寸,与肝穴对直。主治胆囊炎、胁肋痛。
  (15)小肠穴:在胃穴外1寸、前O.3寸,与肺穴对直。主治肠鸣、腹痛。
  (16)前后隐珠穴:前隐珠在涌泉穴前O.4寸,后隐珠穴在涌泉穴后o.6寸,与涌泉对直。主治高血压、精神分裂症、癫痫、高热昏迷。
  (17)涌泉穴:足底中,足趾跖屈时的凹陷中。主治高血压、头顶痛、小儿抽搐、休克、癫痫。
  (18)肾穴:涌泉穴旁开l寸,与小肠对直。主治高血压、精神分裂症、急性腰痛、尿潴留。
  (19)癌根1穴:位于肝穴前1寸,与肝穴对直。对胃、贲门、食管下段肿瘤有镇痛和改善症状的效果。按摩刺激时,宜透向涌泉、然谷、公孙、安眠穴。
  (20)大肠穴:后隐珠穴向内侧1.2寸、后0.2寸为左大肠穴,后隐珠穴外侧2寸、后0.2寸为右大肠穴。主治腹痛、腹泻、肠功能紊乱等症。
  (21)公孙穴:第一跖骨小头前缘赤白肉际处。主治胃痛、呕吐、燃、消化不良。
  (22)膀胱穴:涌泉穴前1寸。主治尿潴留、遗尿、尿失禁。
  (23)生殖器穴:膀胱穴前0.3寸。主治月经不调、白带、睾丸炎、尿潴留。
  (24)癌根2穴:膀胱穴内侧2寸、前o.1寸。对脐以下的内脏肿瘤及淋巴转移癌有镇痛和改善症状的效果。刺激时透向公孙、涌泉、癌根1。
  (25)内临泣:临泣穴掌侧面对应点。主治偏头痛、胁肋痛、目疾、耳鸣耳聋、发热等。
  (26)内侠溪:侠溪穴掌侧面对应点。主治偏头痛、胁肋痛、目疾、耳鸣耳聋、发热等。
  (27)里陷谷:陷谷穴掌侧面对应点。主治急性胃痛、消化不良、精神分裂症。
  (28)肛门穴:里陷谷前0.6寸。主治腹泻、便秘。
  (29)内太冲:太冲穴掌侧面对应点。主治睾丸炎、疝痛、功能性子宫出血、月经不调、带下症、痛经、胁肋痛、精神分裂症肝炎、高血压、目疾等。
  (30)里内庭:内庭穴掌侧面对应点。主治小儿惊风。
  (31)独阴穴:位于第2趾下横纹中点处。主治疝气、月经不调、胎盘滞留。
  (32)拇指里横纹:在足大拇指下横纹中点处。主治睾丸炎、疝痛等。
  (33)癌根。穴:里侧肺穴前O.6寸。对食管上、中段与肺、颈、鼻、咽部等肿瘤有镇痛、解痉、改善症状的效果。
  (34)气喘穴:在足趾尖端,主治脚气、足趾麻木、闭塞性脉管炎。
  (35)足心穴:位于足心。主治神经衰弱、精神分裂症、高血压病等。
  2.足背部
  (1)头痛点:位于足背2、3、4趾趾关节内侧赤白肉际处。主治头痛。
  (2)扁桃1:位于足大趾上,伸趾长肌腱内侧、跖趾关节处。主治扁桃体炎、流行性腮腺炎、湿疹、荨麻疹。
  (3)扁桃z:太冲穴与行间穴连线的中点。主治急性扁桃体炎、流行性腮腺炎。
  (4)腰痛点:第一跖骨小头外侧前方凹陷中。主治急性腰扭伤、腰痛。
  (5)坐骨z:位于足背,足临泣与地五会连线的中点。主治坐骨神经痛。
  (6)落枕:位于足背第3、4趾缝端后2寸处。主治落枕。
  (7)胃肠点:位于足背第2、3趾缝端后3寸处。主治急慢性胃肠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
  (8)心痛点:位于解溪穴下2.5寸。主治心痛、心悸、哮喘、感冒。
  (9)腰腿点:解溪穴下o.5寸,两旁凹陷中,左右共两点。主治腰腿痛及下肢拘挛疼痛。
  3.足内侧部
  (1)眩晕点:足内侧舟骨突起上方凹陷中。主治眩晕、头痛、高血压、腮腺炎、急性扁桃体炎。
  (2)痛经1:位于内踝高点直下2寸。主治功能性子宫出血、月经不调、痛经。
  (3)痛经2:位于足内侧舟骨粗隆下方凹陷中。主治痛经、功能性子宫出血、子宫附件炎。
  (4)癫痫点:太白穴与公孙穴连线的中点。主治癫痫、癔病、神经衰弱等。
  (5)臂:昆仑穴直上1寸处。主治坐骨神经痛、头痛、腹痛。
  4.足部新穴组
  1号穴:足底后缘中点直上1寸。主治感冒、头痛、上颌窦炎、鼻炎。
  2号穴:足底后缘中点直上3寸、内旁1寸。主治三叉神经痛。
  3号穴:足底后缘中点直上3寸(外踝与内踝连线足底之中点)。主治神经衰弱、癔病、失眠、低血压、昏迷。
  4号穴:足底后缘中点直上3寸,外旁1寸。主治肋间神经痛、胸闷、胸痛。
  5号穴:足底后缘中点直上4寸,外旁开1.5寸。主治坐骨神经痛、阑尾炎、胸痛。
  6号穴:足底后缘中点直上5寸,内旁开1寸。主治痢疾、腹泻、十二指肠溃疡。
  7号穴:足底后缘中点直上5寸。主治哮喘、大脑发育不全。
  8号穴:7号穴外旁开1寸。主治神经衰弱、癫痫、神经官能症。
  9号穴:拇指与第2趾间后4寸。主治痢疾、腹泻、子宫炎。
  10号穴:涌泉穴内旁开1寸。主治胃肠炎、胃痉挛。
  11号穴:涌泉穴外旁开2寸。主治肩痛、荨麻疹。
  12号穴:足底拇指与第2趾间后1寸。主治牙痛。
  13号穴:足底小指横纹中点后1寸。主治牙痛。
  14号穴:小指横纹中点。主治遗尿、尿频。
  15号穴:踝关节横纹中点下5分两旁的凹陷中。主治腰腿痛、腓肠肌痉挛。
  16号穴:足内侧舟骨突起上凹陷中。主治高血压、腮腺炎、急性扁桃体炎。
  17号穴:踝关节横纹中点下2.5寸。主治心绞痛、哮喘、感冒。
  18号穴:足背第1跖骨头内前凹陷中。主治胸痛、胸闷、急性腰扭伤。
  19号穴:足背2、3趾间后3寸。主治头痛、中耳炎、急慢性胃肠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
  20号穴:足背3、4趾间后2寸。主治落枕。
  21号穴:足背4、5趾间后5分。主治坐骨神经痛、腮腺炎、扁桃体炎。
  22号穴:足背1、2趾间后1寸。主治急性扁桃体炎、流行性腮腺炎、高血压。
  23号穴:拇长伸肌腱内侧跖趾关节处。主治急性扁桃体炎、流行性腮腺炎、高血压、结节性痒症、湿疹、荨麻疹。
  24号穴:第2趾的第2关节内侧赤白肉际处。主治头痛、中耳炎。
  25号穴:第3趾的第2关节内侧赤白肉际处。主治头痛。
  26号穴:第4趾的第2关节内侧赤白肉际处。主治头痛、低血压。
  27号穴:太白穴与公孙穴连线的中点。主治癫痫、癔病、腹痛。
  28号穴:足内侧舟状骨突起下后陷中。主治痛经、功能性子宫出血、附件炎。
  29号穴:内踝正中直下2寸处。主治功能性子宫出血、气管炎、哮喘。
  30号穴:足外踝后上方1.5寸。主治坐骨神经痛、腰痛、头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