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兴趣是无聊的产物

 青衣问道 2014-01-23


科学家揭秘:什么样的人更容易“无聊”?
 
 
 面对乏味的工作、糟糕的交通以及繁琐的家务,我们会经常感到很无聊。但这些抱怨究竟是有根有据,还是借口托辞呢?当我们感到无聊时,又该如何让生活变得充实、快乐呢?

  无聊是怎么回事?

  坐在安静而昏暗的学术报告厅里,你和疲乏的“拉锯战”开始了。脑袋上方的投影仪嗡嗡作响,你却神游于那些幻灯片之外。台上那位教授仿佛离你十万八千里,这时可以用两个字来形容你,那就是――无聊。

  科学家一直试图找到无聊这种沉闷情绪的心理学基础。早期,表现较差的工人对工作所表现出的厌烦情绪,促使科学家们研究单调乏味的工作对人的影响。1926年,英国国家工业心理学研究院的心理学家赫德森·戴维斯在《英国医学杂志》上发表论文称,无聊类似于精神疲乏,是由于工人对流水线上精细而重复的作业缺乏兴趣所致。美国纽约城市学院的心理学家约瑟夫·巴尔马克,在20世纪30年代末,指出无聊感是一种类似于睡眠的感觉,并发现同时使用3种兴奋剂――安非他命(amphetamines)、麻黄素(ephedrine)以及咖啡因,可以减少重复性工作中的疲乏、困倦、注意力涣散等无聊的症状。此外,向参加测试的学生支付报酬也可以激起他们的兴趣。这说明,无聊感是刺激和动力不足的一种复合物。

  1986年,美国俄勒冈大学心理学家诺曼·D·森德伯尔与他的学生理查德·F·法默对无聊进行了更系统的研究。他们共同发明了由28个问题组成的无聊倾向量表(Boredom Proneness Scale,简称BPS),用BPS测试人们在不同境况下产生无聊感的倾向性,结果显示,几乎每个人在身处重复、单调、压抑的环境却无法摆脱的时候(如排队等候),都有过短暂的厌烦情绪。但有些人却频繁地感到无聊,他们需要在生活中寻求更多的刺激;或者由于不具备自娱自乐的能力而闲得无聊;或者找不到生活的意义和目标,对“生存”本身产生厌弃。

  美国西佛罗里达大学的心理学家史蒂文·沃丹洛维奇和同事的研究显示,常感无聊的人患焦虑症、抑郁症、嗜药及酒精成瘾的风险更高。他们易怒、好斗,缺乏人际交往的技巧,在工作和学习中也表现较差。

  两大因素催生无聊感

  无聊感的产生主要归咎于两个因素:外部刺激不足和自身调节能力偏弱。

  2005年,沃丹洛维奇和美国俄克拉何马州立大学的心理学家J·克雷格·华莱士,以及西佛罗里达州立大学的史蒂文·卡斯在BPS分析中指出,无聊感的产生主要归咎于两个因素:一是外部刺激,或者说是对新鲜感、兴奋感以及变化的渴望。由于渴望外部刺激,性格外向的人更容易陷于无聊中。英国伦敦精神病学研究所的汉斯·艾森克指出,性格外向的人需要持续变化的刺激,才能达到最佳的唤醒水平(arousal level),否则无聊感就油然而生。

  尽管性格外向的人通常需要更多的外部刺激,但他们的自我调节能力却各不相同。这是沃丹洛维奇在BPS测试中总结出的第二个因素。爱好广泛且富有创造力的人,就不容易陷入无聊的泥淖。森德伯尔称:“我相信有人即便像佛教僧侣那样安静打坐,也不会感到无聊。他们依然能用心感悟生活、发现快乐并不断成长。”如果内心世界不充实,自身调节能力又弱,再多的外部刺激和新鲜感也会转瞬即逝。沃丹洛维奇认为:“大脑会不断寻求刺激,久而久之,大脑对刺激的需求便欲壑难填。这是一场注定失败的战斗,你永远不会感到满足。”

  为了摆脱无聊,人们会沉湎于吸烟、搞破坏、赌博以及嗜药等有害行为,追求感官刺激。

  情绪波动会陷无聊深渊

  情绪对无聊感的产生也很有影响,拥有积极自我意识的人很少会觉得无聊;相反,不清楚自己的需要和愿望,找不到生活的目标和意义,就会深陷在“无聊”的深渊中。1951年,澳大利亚籍精神分析学家奥拓·费尼谢尔在对无聊情绪的精神分析中说,由于不清楚自己想干什么,就会找不到生活的目标和意义。

  在极端情况下,如果个体不知道找乐子,被无意义感包围,就会产生一种更复杂的无聊感,直指生存问题本身。而当个体出于现实考虑或迫于其他压力,放弃了至关重要的生活目标和梦想,无聊感也会随之产生。2000年,美国圣弗朗西斯大学临床心理学家理查德·巴尔迪尔,描述了6例被他称之为“生活无聊感”的案例。这些案例显示,失去生活目标会使人产生深刻的无聊感。其中,有一位女性在放弃当生物学家的梦想后,后悔嫁了一个不喜欢的丈夫,生活在空巢一般的家里;另一位男性放弃了当天文学家的梦想,转而投身宗教事业,也出现了同样的症状。

  通过“内观”来对抗无聊

  无聊感各有不同,治疗无聊的方法也多种多样。如果无聊源于乏味的工作,那就可以尝试换个工作,或者通过增加工作的强度和难度来改变工作环境。

  沃丹洛维奇指出,如果一个人的业余时间总是被无聊感占据,他就应该尝试培养新的兴趣爱好,或者学习一些新的技能。他说:“通过自我训练,你会发现周围的世界其实很丰富多彩。只要用心去体会合发现周围的美,就不会感到无聊。”

  2003年,美国弗吉尼亚大学的心理学家克尔克·沃伦·布朗和罗彻斯特大学的心理学家理查德·M·瑞安在一篇论文中写到,充分认识自我和周边环境是内观(mindfulness)的关键。内观是人感知和关注当前的状态,源于东方哲学中的打坐冥想,要求练习者缓慢放松,专注于自己的呼吸吐纳和肢体感觉,并让思绪天马行空般穿行于脑海。内观训练可以帮训练者提高注意力,走出情绪的漩涡,从而减少无聊感的产生。2007年2月,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的心理学家报告称,在接受为期10天的内观训练后,冥想的初学者与没有接受训练的人相比,工作的注意力和记忆力都明显改善。此外,前者的发呆情况和抑郁症也逐渐消失了。

  一些应对无聊的方法有时还会帮助我们治疗其他疾病。一些研究显示,如果戒毒以后能有效应对无聊,复发的可能性就小。美国纽约市贝斯以色列医学中心正在用美沙酮对156名嗜药者进行临床治疗研究,发现嗜药者的无聊程度是判断他们是否痊愈的惟一可信指标。

        参考资料

  测一下你有多无聊

  你属于容易无聊的人群吗?做完下面的测试就知道答案了。

  1 对我来说,全神贯注是件易如反掌的事。★

  2 工作时,我常为其他事情忧心忡忡。

  3 时间似乎过得很慢。

  4 我经常觉得自己“闲得发慌”,但又不知道该干点什么。

  5 在必须作一些毫无意义的事情时,我常常感到困扰。

  6 被迫观看别人的家庭电影和旅行幻灯片,这让我备感    无聊。

  7 我脑海里始终有许多计划和任务去做。★

  8 对我而言,自娱自乐是件很容易的事。★

  9 我需要做的都是些单调而重复的事情。

  10 与大多数人相比,我需要更多的刺激才能促使我前进。

  11 我能从自己做的大多数事情中寻找刺激。★

  12 我很少因为我的工作而兴奋。

  13 任何情况下我总能找到事情做,而且能够找到并保持 自己的兴趣。★

  14 大多数的时候,我总是无所事事。

  15 我可以很耐心地等待。★

  16 我常常觉得自己无事可做,很闲。

  17 在一些不得不等待的场合,比如排队时,我会显得坐立 不安。

  18 我常常一觉醒来,就有个新点子。★

  19 我很难找到一个让我十分兴奋的工作。

  20 我需要在生活中找到更多充满挑战的事情来做。

  21 我大多数的时候都觉得自己的能力,应付工作所需实 在是绰绰有余。

  22 许多人会说我是一个有创造力、想象力丰富的人。★

  23 我的兴趣太广泛了,没有时间把这些事情一一做完。★

  24 在朋友圈中,我是最有恒心的一个。★

  25 除非是做一些令人激动甚至是危险的事情,我总觉得 自己无聊得像行尸走肉。

  26 丰富的变化和多样性才让我真的开心。

  27 电视和电影都千篇一律,太过时了。

  28 年轻的时候,我总是觉得周围的事情总是既单调又无聊。

        在每个问题后给自己打分,分值在1~7之间,“强烈反对”的记1分,“完全赞成”的记7分,“中立”记4分。请注意有“★”标记的句子分数正好相反:“完全赞成”的记1分“强烈反对”记7分。在回答完所有问题之后,将28道题的得分相加。总分越高,说明你越无聊;总分偏低,则说明你不容易无聊








当你无聊的时候



华夏心理咨询师导读:当你无聊的时候干什么呢?有些人无聊的时候选择了堕落,有些人无聊的时候选择了学习,当你无聊不知道干什么的时候,请看看心理学教育方面给出的以下建议吧。

1.试着找出你无聊的原因:

如果你无聊是因为你重复做同样的事情,那么尝试做一些别的事情或者用别的方式来做同样的事情。

如果让你无聊的事情是一个体力活,试着在干活的同时听点音乐。

如果因为你的疲倦或者懒惰而觉得无聊,就小睡一会,毕竟大部分人的睡眠都不是很充足。

如果休息以后还是觉得懒得动,你就要说服自己必须去做,哪怕只是其中的一件事,一个小步骤。

如果因为你想做的事情却不能去做而无聊,试着想想别的办法来做这件事。

如果你觉得没什么事情做,可以先做点运动,这有助于让你想好该做什么。

2.改变自己的想法。

你的想法会影响你的行为。通过改变你的想法,你会对生活产生不同的态度,并从中得到启发,让自己树立目标。这时,你会积极地构建你的生活,这样你就不会觉得无聊了。

3.激发想象力。

通过想象来刺激你的想法。想象一下你想去哪里,你想成为什么样的。利用你的想象力来模拟你想象中的生活,想象的奇妙之处在于,你可以创造任意你想体验的东西。

4.培养好奇心。

培养自己对周围发生的事请以及自己发生的变化的好奇心。你觉得生活枯燥,是因为你重复一些习惯的模式。通过培养好奇心,你可以主动地想想事情还可以按照什么模式去做。

5.培养兴趣爱好。

培养自己的喜好,比如绘画、演奏、烹饪、钓鱼、徒步旅行等等。如果你对某一项比较精通,你可以把这些技巧教给别人,这样也能避免自己无聊。

6.和别人聊天。

如果有人在你旁边和你一样无聊,你们算是聊到一起了。通常你们会开始谈论自己现在是多么无聊。如果你能找到一个很好的人聊天,你的烦躁会很快消去,你也可能会学到一些东西。

7.做一些运动。

去散散步,或者做一些身体的锻炼。写下 10 件你可以做的事,然后开始按照列表去做,来克服身体的惰性。

8.记录你的想法和感受。

万一你意识到让你苦闷、烦躁的原因,你可以把它记录下来,不时翻一翻,看看你的记录反映了你怎样的心情。你也可以通过Blog记录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9.找一些快乐的事情去做。

看书、听音乐,或者出去逛逛,体验一些新的玩意。看看电影或者玩玩你新买的iPod。

10.把你希望做的事情列一个清单,当你无聊的时候,拿出来看看哪些事情适合你去做。

11.回避令你厌烦的人或者环境。

如果因为周围的人或者所处的环境使你感觉无聊、厌烦,你可以回避一下。虽然不可能完全摆脱它们,不过,你可以暂时避开它们,给自己一天空间来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心理咨询师小贴士:

1.不要抱怨无聊的情况,也不要不停地告诉自己很无聊。这会造成不好的心理暗示。

2.无聊、烦躁的时候,不要干蠢事。要知道这种情况是会很快过去的。

3.还有很多人通过吃东西来打发无聊的时光,这也是不好的,因为很容易造成饮食过量。









不要轻易拿兴趣说事 精选


和学生们接触,经常听到学生们会说,将来对科研没有兴趣,不准备做科研。言下之意,老师你就降低要求,争取早点毕业,早点奔向心目中的幸福生活。再进一步问,你的兴趣到底是什么?往往没有答案。是的,兴趣,这是个很容易成为借口的词汇,大概每个拿兴趣说事的人可能恰恰是对兴趣不了解的人。真正知道兴趣是什么的人,从来就不会说我没有兴趣做我的主要工作,而只会说,我现在还没有找到兴趣点。那么什么是兴趣,兴趣是怎么产生的,我们怎么利用兴趣,这些都是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首先看什么是兴趣。百度百科上这么解释:

“兴趣指兴致,对事物喜好或关切的情绪。心理学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和从事某项活动的意识倾向。它表现为人们对某件事物、某项活动的选择性态度和积极的情绪反应。兴趣在人的实践活动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使人集中注意,产生愉快紧张的心理状态。”

这个提法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对的,但是对于兴趣如果这么理解只能算是很粗浅的理解,因为这个定义没有涉及到兴趣的产生机理,只讲了现象和后果,这是不完整的。很显然,从表象上看,兴趣就是人对某一个对象的一种积极的倾向。兴趣产生的机理是什么呢?由于本人不是学神经学科,也不是学习生物学科的,这里我不能深入讨论与此相关生理上的机理,但是从社会和心理机理上,我们都或多或少有些看法。

    人的兴趣基本上都是后天的,先天的只能称为本能,而不是兴趣,兴趣具有主观能动性。既然是后天的,自然兴趣的产生就有一定的条件。如果用一句话来解释上面所说的兴趣的产生,那就是,由于人的经验中多次在同一件事情上获得了快乐体验,由此而产生的再次获得快乐体验的心理倾向。这种例子比比皆是。比如,一个小孩子碰巧做了某件事情而得到了大人的奖赏和鼓励,TA获得快乐体验,知道这件事情是好的。多次获得之后,TA就会强化这种认识,并对某件事情产生期待。小孩子上学,可能某一次上课提问回答对了问题,也可能某一次考试获得了满意的成绩,或者在某一门课上经常受到老师的表扬,因此该学生就对该课程产生心理依赖,这种心理获得快乐的依赖的表现就是兴趣。表面看,该小孩子是对该门课感兴趣,实际上是对这门课带给他的快乐感兴趣,而非对课程本身。这样的例子也很多,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小孩子在小学时候数学很好,很有积极性,到了中学,可能遇到某个老师并不欣赏该同学的风格,从而没有给该同学以TA期待的奖赏,该同学就会慢慢丧失对数学的兴趣。由此可以看出,这样的兴趣本身并不是内容,而是由从事某个活动带来的结果。如果其他事情能够带来类似的结果,TA可能就转向其他事情上去。比如,有些学生到了中学或者沉迷于游戏、小说等,正是表明这些学生的兴趣恰恰是别人的奖赏。他们在课堂上得不到想要的,就在虚拟的世界里寻找TA想要的。

    上面的兴趣我们可以称之为假性兴趣,这种兴趣的特点在于,兴趣对象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兴趣对象带来的结果。假性兴趣如果利用好了当然对人的成长是很有帮助的,但是假性兴趣又具有短暂性,很容易随着环境转移而变化,并不牢靠。那么什么是真正的兴趣呢?真正的兴趣应该如下表述:

“人经过艰难甚至痛苦的过程,达到对某个对象有了深入的理解,能够做到游刃有余,并能利用该对象为自己服务,并且对象能够产生自身的愉悦,由此产生的对象依赖,可以称之为真正的兴趣”。

  这种例子也是很多见的。我们看到很多艺人,一开始是迫于生计,不得不进行艺术训练。我们都知道要掌握好一门艺术技能,是需要多年长时间的训练才能做到游刃有余。在这个训练的过程中,大多数时间是枯燥的,甚至是痛苦的。但是正是这种痛苦,让后来的自身愉悦变得更加深刻,更加强烈。这样的愉悦往往能够伴随人的一生。真正的兴趣是消除不了的,具有长期的稳定性,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自然得到深化。我们经常说,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没有苦哪有甜,都是在阐述真正兴趣产生的艰难。人的心理往往对两个极端具有强烈的敏感性,一种是极端的痛苦,一种是极端的快乐。但是正如易经指出,苦乐两个极端是密不可分的,两者的有机统一,就是表现在真正的兴趣上。最终,真正的兴趣可以变成人的一部分。

从上面可以看出兴趣具有如下特点:

一、兴趣有真假。真正兴趣是以对象本身为兴趣对象而非对象带来的直接效益。尽管真正的兴趣最终也是来源于对象带来的效益,但是两者的差别在于,假性兴趣是直接面对效益,而真正的兴趣则是间接的依赖。假性兴趣很容易被替代,而真正的兴趣则是不容易转移。

二、兴趣需要艰苦的训练。人都有一种奇怪的心理,那就是没有经过努力得到的东西是不珍惜的,而不珍惜的结果就是对相应的结果也不感兴趣,只有经过努力艰苦的训练和努力获得的收益,人才觉得可贵。这种心理会激发人的愉悦感,从而强化兴趣。

三、真正的兴趣是自我娱乐。一切依靠外界的奖赏而产生的兴趣都有赖于外界条件的存在,如果条件发生变化,兴趣就随之消失。但是真正的兴趣是自我承认,自我欣赏,并不依赖于外界条件。

四、假性兴趣具有伤害性。我们经常能够感觉到自己对于遇到的事情或者读的书具有某种倾向性,于是就认为这是兴趣,并且认为这是自己的特色,但是往往这种本能带来的假性兴趣会伤害我们。比如,我们喜欢读某一类型的书,这似乎无可厚非,但是这正如人偏食一样有害,只读某一个风格的书会导致精神上营养不良,会失去其它丰富我们自己的机会。

兴趣如何培养呢?从上面我们能够看出,兴趣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一个长期培养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做到如下几个方面,才可能培养出真正的兴趣。

一、持续性。与某个对象打交道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这样既能得不到有效的提高和积累,就不能达到游刃有余的境地,最终培养不出真正的兴趣。

二、单纯性。在与某个对象接触的过程中,必须全副精力投入,不能三心二意,保证自己的精力都能够有效地投入到训练的过程中。这就是为什么单纯的人能够做出更多的事情,尤其是艺术和科学领域的人,不单纯的人绝对达不到很高的境界,从而就不能建立真正的兴趣。

三、稳定性。在训练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困难,可能会遇到苦恼,但是这正是需要提高的关键时期,必须保证训练的稳定性,突破自己的极限,从而不断地向上攀升。上大学的时候,也偶尔会出现对数学厌烦的情况,这时候,我是靠着不断地读《古今数学思想》一书而自勉。

四、独立性。兴趣是主观的,任何达到很高境界的艺术家和科学家都有自己的经验和体会,但是很多经验和体会不能重复,也不能被有效地解读和利用,每一个想得到真正兴趣的人,只能走自己的路,不能寄希望一直有个人在指引,最终是靠自己独立的行为获得了真正的兴趣。

由此,我们看出,当我们谈到兴趣的时候,我就要分清楚,我们是谈真正的兴趣,还是兴趣背后的其他目标。兴趣是一个很复杂的心理过程,但是真正的兴趣是可以培养,也只能通过培养才能建立真正的兴趣。在培养兴趣的过程中,一定要坚持持续性、单纯性、稳定性和独立性等原则,否则可能功亏一篑。在很多时候,当我们用兴趣作为借口回避当下的任务的时候,我们是否想到,我们可能正在做错误的判断,甚至恰恰是我们听从了我们不可靠的兴趣,让我们自己走进了自己挖好了的坟墓。

一家之言。

彭思龙
silong.peng@ia.ac.cn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