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走出歷史,回歸自然【下】

 兰之道 2014-01-23
走出歷史,回歸自然
——從道德看中華修身文化
 
蘭州大學  郭樹芹
 
 
2.心觀中論說
 
心與中都是修身的重要命題,長期以來形成了很豐富的理論和方法。
古代中醫理論認為,心是生命的根本,《素問·六節髒象論》雲:“心者,生之本”。《素問·宣明五氣》曰:“心藏神。”心為神宅,腦為神腑。心臟相當於神的居室,大腦類似於神的辦公室。心在五行屬火,於五德主禮。素問·靈蘭秘典論》曰:“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故主明則下安,……以為天下則大昌。主不明則十二官危,使道閉塞而不通。”心為身君,心中神的道德含量決定了心君的光明度。如果心裏面明亮,有德的能量支撐,則整個體內都會安定。心能夠以天下之心為心,就會大吉、大利、大昌。如果心不能照亮自己,十二官就要大亂,道德的能量無法傳輸進體內,就會閉塞不通[3]p120
三藏說認為心所藏的神有三個,即陰我心神、陽我心神、真我心神(自性佛)。他們在大腦中各有不同的腑區(工作區):陰我心神在大腦的工作腑區是大腦皮質區,整個大腦的表層區域都屬於它的領地,主理人體的“有為”理念,後天行為過程;陽我心神在大腦的工作腑區是大腦中間質區,他處於整個大腦皮層區的深層之中,主理人體的“無為”理念,先天行為過程;真我心神在大腦的工作腑區是大腦核心中央區,她處於整個大腦的中央位置,也就是人們常說的泥丸宮,主理人體的“自然”理念,道性行為過程。
這三個我對人體思維的作用,類似於心理學所講的意識、潛意識與無意識。從生理組織上看,人的大腦質層區與核心區被大腦皮層區所覆蓋。相應地,在生理功能上,潛意識和無意識也常被鎖閉深院,人們大多數時候運用的都是意識思維,也就是人自出生以來,經過長期學習逐漸積累形成的思維模式和心理定勢。由於人本身處於陰陽中,受到五行的制約,加之心中道光德能不全,人的意識思維有許多不符合自然規律,如怒氣常生、無理爭勝、猜忌多疑、口舌是非、多愁善感等缺仁、少義、無禮、寡智、薄信的不良品行和性格傾向,這是人類認識道和德最大的障礙,是人難以擺脫陰陽制約、複歸於無、複歸於道的最大絆腳石。陰我心主領的意識,不能正確引導人類修德進道,與自然和諧相處,又長期封閉著陽我和真我功能的顯現而不願主動讓出通道。如果不進行正確的修身實踐,這三個我可能一輩子都是“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只有當心靈受到重大衝擊或有刻骨銘心的經歷時,意識思維才暫時被打破,潛意識出來短期主理人的行為,使人獲得一些真知灼見,此即人們常稱的“靈感”思維。
張伯端《青華秘文·神為主論》雲:“蓋心者君之位也。以無為臨之,則其所以動者,性體之性耳;以有為臨之,則其所以動者,欲念之性耳。有為者,日用之心;無為者,金丹之用心也。”心是人處於先天狀態或後天狀態的主宰。心處在無為狀態所產生的行為,是靈感思維,最符合大道本質;心處在有為狀態所產生的行為,是邏輯思維,具有極大的局限性,很難符合自然真理。
道醫辨證施治重視三因,突出“本因”,人體的本因就是“心”。修身學說中,人的性以心為宅舍工作于大腦,居人體上方;命以坤腹為藏精之所,居人體下方,性命兩家不能真實相見而形神俱妙、與道合真,其“因”就在心的阻隔,主要指陰我心意的一切非道德表現。所以陰我心的德化和清靜是修身步入坦途的關鍵。
修身中對心的再造,就是用道光德能改造陰我心和意識,重建符合大道本質、五德全備的人生觀。將三心二意從去妄存真中逆歸於一心一意,再返歸於無心無意,讓聖心主宰內身國。陽我心和陰我心,共同遵守真我的管理和指揮,保持清淨自然,處於道境之中。使靈感思維逐漸穩定,慧性透發,產生豐富的創造力,實現人類長期所期盼的大智慧狀態。
心觀就是觀心,是修持禮德轉化陰我心的重要實踐。主要觀自己身中道光德能的強弱,觀自己體內心的活動,既觀陰我心的活動,也觀陽我心的活動,在起心動念之間體察噭眇,存德去非,念上透機。大德曾有“心性修持大道生”、“觀心可得道”、“一顆凡心日夜磨”的中肯之論。
心身的清靜度不同,則心觀的境界迥異,感悟大道的層次也有別。古人所說的澄懷味象、得意忘象,“修除玄覽”(《德道經·無不為》)等,都可以用來描述觀心的不同境界。心中三我真正歸一,道光德能充足,進入空明狀態時,心光會自然顯現,放出光明,朗照內外,明心見性。心量無邊,光明亦無限。《德道經》中多處論到觀心,如《大象》章:“執大象,天下住”。即觀察到、把握住了其大無外的宇宙整體之象,再看身內“小天下”,就像一動不動一樣,可以更仔細地觀察和體悟[3](p88)。這是由外而內的觀,即格物致知。《善觀》章:“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鄉觀鄉,以邦觀邦,以天下觀天下”,這是由內而外的觀,即德化天下,等等。此外,《心經》中的觀自在,《易經》中的《觀卦》都是講觀心的。
《尚書·大禹謨》雲:“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這十六字心法,既論述了心,也提到了中。
中的含非常豐富,簡單地說,中是“德一”,是心。中是處於德一之境的一種修身狀態和生命體驗。先天與後天、無為與有為、無相與有相兩大時空環境和物質的中,就是“德一”。沒有朴散開來、淳厚精全的“德一”,是真正的中;[3](p135)陰陽之間、動靜之間、心念啟動之間,都是中。中是“大中”,無所不包,無處不有,其大無外,其小無內。修身明德離不開中,穩定的“陰平陽秘”狀態,心身的中和狀態,都是修身所要達到的最完整無缺的中。
對於中,同樣可以用“象數理氣”來解析。中的象,以旋極圖喻意,指中黃部分,即中央一圓;以太極圖喻意,指中央弦線,尤其指弦線中央一點,這一點最穩定,最容易突破陰陽制約,自由穿越顯隱之間。
中的數,是一。“一”是未分化的完整狀態,可以長期保持其穩定性。只要不主動分解,向上可逆返複歸於道“○”環境中。
中的氣,同樣是一種能量。老子《德道經》有精妙闡述,“萬物負陰而抱陽,中氣以為和”。此中和之氣就是宇宙萬物產生發展的源動力——流行於天地之間的德一能量。事物發展、生命進展的動力,都在中。中氣,不論以虛無的道○之態隱現,還是用德一能量品格狀態呈現,都發生著扶生、長養、平衡、和諧、和合、和煦、和暢、中和等生化功用。[3]p166
中的理,內容更多。整部《德道經》處處充滿了用中,其中《玄中》、《用中》、《中和》章,專門闡述中。《易經》的象數理氣、卦爻體用,無不貫穿著中,如《坤卦·文言》:“君子黃中通理”,《離卦》象辭:“黃離元吉,得中道也”,等等。《黃帝四經》闡述修身治國也不離中。
《說文解字》雲:“和也《禮記·中庸》曰:“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大道以虛為體,以和為用。以和為用就是用中,即用虛、用空、用無,在認識陰陽和把握無為有為的基礎上,通過用中進入眾妙之門,步入道境。
五行之“中”為土,於五德主信。信德是五德的基礎,是其他四德的承載。一旦缺失,其他任何一德都難以穩固堅實。真信之土,就是淳德的生旺之地。旋極圖中央的真信,就是陰陽和諧穩定發展的基礎。如果運用中氣,以信德為基礎,強化五德,承載仁義禮智之德,和諧陰陽,即執兩用中。以此逆轉太極,複歸於相對靜態的兩儀,再逆變為旋極。當旋極的中黃擴大與邊緣重合時,自然複歸於道[3]p224。這一過程就是萬物由陰陽二返德一,由德一返道的逆變規律。
“大道不遠在身中,跳出陰陽須心空,莫道黑白無常險,抱一無離上德中。”修中,是全面對自己世界觀的深刻改造,是對後天意識、行為和先天思識、感悟的整體規範和再造。修中是觀妙進道的前提,是進入眾妙之門的基礎。人是陰陽複合體,亦如一太極,人身太極的弦線是中脈,弦線的中是心,心向德和道的轉變是根本性的轉變,因此修心是關鍵,修中是根本運用德一的能量和品格再造心身,使心身符合道德,處於淳德未散的狀態,才是修中的根本。
修身明德所要求的用中、體中、重中、尊中、悟中、大中、通中、解中、法中、修中、貫中、證中、觀中、合中等,所有對“中”的把握,都是強調實踐德“一”。[3]p135把握了中,就掌握了陰陽,立於太極弦上,自由駕馭陰陽。再整體把握,將五德能量統一起來,灌注於陰陽中,就能用好德一。
修中的理論和方法,始終貫穿于人生的全過程,融入修身實踐的全過程。觀心即觀中,用中即用無。深化細化中的行持,虛心無物、心如止水時,同步將形體的穴位門窗打開,經絡傳輸路徑修通,三腔三田倉庫修葺乾淨,然後煉精化炁,使宇宙天地的道德能量進入全身內環境,實現生命的道德變化。進而達到精足、氣滿、神圓,才能觀心透光明,觀中忘人我,心化無極,無內無外;真知旋極,明德執一,全面把握“中”的真諦。始終保持德一的穩定狀態,與宇宙同頻共率,即可複返于無為大道之境
既有品格性,又有能量性。古代哲學領域的中和、中庸之道等範疇,作為思想行為的指導理念,只論“中”的品格性。後世除親自實踐修身者外,都已不知中的真正內涵及能量性的妙用了。
 
3.天人合一觀
 
天人合一是修身實踐達到的最高境界,也是中國古代哲學的一個重要命題。
哲學的天人合一認為,人與自然和諧統一,自然是一個巨大的外環境,人體是一個縮微的自然天地。自然界有太陽、月亮光照萬物,人體有雙眼視外觀內;自然界有四季的交替變化,人體有四肢的運動;自然界有金石點綴大地,人體有筋骨支撐形體;自然界有山川聳立顯秀,人體有五官勻稱透美;自然界有金、木、水、火、土五行,人體內有肺、肝、腎、心、脾五臟。人生於天地之間,不出五行之外。肺金、肝木、腎水、心火、脾土,各有其對應的屬性,五臟是生命形體的根本。五臟外竅於五官,五官是五臟的外苗。面部五官氣色的顯現,都是內五行生機變化的結果,等等。這雖可為人們修持五德品格、保持身心的基本健康提供哲學和醫學理論基礎,但與修身所達到的理想境界相比,還有一定距離。
修身中的天人合一指心、性、命三大系統全面真實地完成道德再造後,在心身保持高度清靜的狀態下,將心和大腦合一,與天地相連接,去感知、體悟自然的客觀規律,並將其中的資訊回饋到大腦和心中,得出正確結論的一種境界。因為人體大腦的開關總樞都在心區,它們的連接由炁路開關控制,大腦的囟門俗稱“天門”,是人與天和自然相交通的一道大門。陰我心被完全道德化後,由於聖心主宰內身國,沒有私心濁見的阻隔,心和腦之間的通路暢達,真我心中的資訊會直接被回饋到大腦中。在無為思識狀態下,心與宇宙化合為一,空明靜寂,感應萬物如水投水,自然能夠洞察和把握大道的本質,得出符合自然規律的認識。
《易經·系辭》所雲“無為也,無思也,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天下之故”,即指此種境界。孔子提出的“與古人居”、“與古人謀”,也是進入天人合一的境界與大道同頻共振,感格自然真理。劉勰《文心雕龍·神思》篇所講的“思接千載”、“視通萬里”都是指天人合一的體悟狀態,只是後來人由於不修身,不明其中個理,解讀時往往認為這只是文學創作中智慧火花的閃現而已。
修身文化中的天人合一觀,就是整體把握人與自然的內在關係,深入實踐,在天人合一的狀態中去體悟,主動接近和進入“”之內,把握“”和“一”,去“體之於身而知道,修之於身而明德”。反復昇華認識天人合一的客觀規律,通過“體之於身而知道”,系統把握萬物變化的內在機制[3](p99)在天人合一狀態下,人體通過與天德之炁能量環境相連接而獲得“德一”的畜養,也是人的生存和健康之本,是長生久視之本。正如《素問·生氣通天論》所雲:“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於陰陽。”[3](p151)
 
三、修身的實踐方法
 
修身的實踐方法主要依內容而定。在奠定中華文化基因的幾部修身經典著作中,已經包含著豐富的直通大道的修身方法,因為這幾部文化元典,就是聖哲們修身達到天人合一境界後的經驗總結,只是由於各自所處時空環境的不同,側重點不同罷了。伏羲以“易”論道黃帝以法論道,老子以德論道。處在“失德而後仁”歷史轉折期的黃帝,對“法”的闡述最充分。在道德文化中,法分為道法和常法兩大系統,其中常法中又包含刑法。黃帝用一萬一千餘言,將道法與常法闡釋得非常深刻。《經法·道法》雲:“道生法,法者,引得失以繩,而明曲直者也。故執道者,生法而弗敢犯也,法立而弗敢廢也。故能自引以繩,然後見知天下而不惑矣。”法於道後,須遵從道的規律制定符合大道原則的法,以規範人的心身實踐天人合一而明大道。道法,又分為“道法則”與“道法術”,道法則是虛相結構環境中的法律,也就是老子所講的孔、門、軌。道法術,是輔助修身者接近道境和進入道境的技術方法。黃帝的法道文化內含“心法”和“法術”兩種方法,只有以心法為帥、法術為輔地修身,才是完整的修身方法[1]
大道本身是虛,是無。《德道經·中和》雲:“道生一”,老子所闡述的一是德。《經法·道法》雲:“道生法”,黃帝所闡釋的“法”也是一。可見,道直接化生的“一”是德與法的完整統一,具有一體兩面性,都是生二、生三、生萬物不可或缺的元素和基因。黃帝重點論述法,老子著重闡述德,雖然對“一”的論述切入點不同,但對大道本質的體悟是相同的。由於都是達到天人合一境界後產生的大智慧,他們也完整地把握住了一的兩面性。黃帝闡述的法中含有德,他說:“不靡不黑,而正之以刑與德。……先德後刑,順於天。”(《十六經·觀》)“刑德皇皇,日月相望,以明其當。望失其當,環視其殃。天德皇皇,非刑不行;繆繆天刑,非德必傾。刑德相養,逆順若成。刑晦而德明,刑陰而德陽,刑微而德彰。其明者以為法,而微道是行。”(《十六經·姓爭》)都是尊道貴德、以刑相輔的至理明言。他也指出:“王天下者有玄德,有玄德獨知王術,故而天下莫知其所以。”(《經法·四度》)在《黃帝四經》中,他提到“德”字達45次之多,可見其對德的高度重視。
老子《德道經》中雖兩處五次直接提到“法”,但整部《德道經》都寓藏著豐富的修養常道五德品格與非常道五德能量的法。如《觀眇》章的“可非恒名”、“可非恒道”法,《觀噭》章的觀心法,《生死》章的捉昔肌法,《德善》章的聖心慈悲法,《浴神》章的滋養精神法;《無私》章的長生久視法,《治水》章的治理身心歸道法,《不盈》章的用中法,《安民》章的修心法,《玄中》章的開啟全身戶牖法,《無不為》章的深化生命再造法,等等,都是抓住人體生命的本因和內因,將“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的自然法則,與“用無利有”的技術方法,完美地貫徹其中,高度和諧地把握形體和精神兩大系統雙運同步的科學修養方法論。其他還有許多,不再贅述。整部《德道經》就是德一與法一的完美統一,講運用聖人之治方法論修身明德,淳德歸道。
當人的信德豐厚,德性沒有樸散為五常時,人們還處在上德狀態,很容易把握一的兩面性,憑道法可直接進入修身佳境。隨著私欲泛起,“德一”的穩定狀態逐漸朴散開來時,信德不全,人們難以直接問鼎大道。當道德文化基因發生全面異變之後,人們對一的掌握,也分化為兩大流派,一派重德一,一派重法一。重法一的流派由於能夠迎合人的私欲,最容易興旺發達,人們趨之若騖。尤其由根文化蛻變而來的方術派,常常冒充道學正宗,具有極強的迷惑性和極大的危害性。他們的技術雖明顯超越世俗社會的一般水準,但其本身在心靈上已經離道失德,無法真正進入天人合一境界。真正的道學不離道德,聖人之治的修身方法論,才是中國道德文化基因產生的基礎和前提,修身才是道德文化基因轉錄、翻譯、啟動、控制的最佳機制。只有通過修身實現和保持天人合一,以尊道貴德為處世原則,真實地在自己身內生成最正確的信德,培養信德厚土,牢固確立對大道的信念,維護對大道的信仰永不動搖,才能使人成為尊道貴德之人,社會成為真正和諧的社會,世界成為祥和安寧的善土。[1]
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產生的修身方法有萬千種,形成的修身流派與理論也極繁雜,但由於對“德一”理解和承傳的片面性,能夠達到跨越太極弦、自由駕馭陰陽、完整把握德一進入天人合一境界者,並不是很多。除老子《德道經》天元一脈承傳外,其他大多都是常道法,沒有超出陰陽五行格局的制約,有許多局限性。看看中國文化的歷史記錄,不難發現這一點。若能明瞭修身文化的發展歷史,從源頭上去選擇應用修身方法是比較明智的。真正有生命力的修身方法都是依道而定,德法合一,理法並重。若有明師指點,明理識法,在實踐中必會三修整體把握,節節合宜。離開德的任何法,都是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
對於理和法在實踐中的主次,常見的有兩種:一是由誠而明,一是由明而誠。所謂由誠而明,主要針對德行較足且信德豐厚者而言,由法明理,少數德行具足者可直接悟入“一”中,故亦可稱頓悟;所謂由明而誠,則主要針對德行不足且信德較乏者而言,由理明法,亦可稱漸悟。這只是在修身實踐初期,由於個人生命歷史與身中道光德能的不同,為了平衡陰陽,補全五德,達到明明德而形成的。
在明明德過程中,“理”未明之前,必須依靠特定的法,不斷積養胸中浩然之氣,鑄造德身道器。行持到一定程度,就會突破法的拘囿,心中豁然開朗、光明一片,進而由理來指導法,理寓於內,法顯於外。
對理知得一分,便能做得一分;知得十分,便能做得十分,理有一絲不窮透,性命便有一分做不穩。只有將二者完整地結合起來,在感悟中行持,在行持中開悟,才會相得益彰,窮理盡性至命。當實踐者德性圓明、與自然同頻共振時,即居於道狀態,完整把握德一,自會理通法隨,理法一體,法無定法,萬法唯心。所謂“心即是經,身即是經”即此。只要尊道貴德,法用處處圓通,天人合一的修身境界也可以真正實現。
 
走出歷史,回歸自然——修身的當代昭示
 
人,為三才之一。惟有人,能窮萬物之理,盡一己之性命。窮理盡性,以至於命;全命保命,以合於道,與天地齊堅固,而共得長久。一個不明道德真諦、不實踐修身的人,是一個沒有靈魂的人。《大學》雲:“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大至民族,小至個人,其理同一。
人是一切的主體,整個人類的一切活動都以人為中心、由人去實施同時又為人服務。一個人無論將來幹什麼,充任什麼職業,他首先都是一個——人!如果生理機制是一個生命體成其為人的物質條件,道德素養則是決定這個生命體是人還是非人、是人才還是非人才的最主要的內在因素之一。性命再造的修身工程對人的先天不足與後天缺陷都可以進行重塑,通過培補五德的不足,糾正性格中的偏差,培養健全的人格;通過對慧性的開發,培養豐富的科學創造力,從而具備道德心靈,能夠慧智雙運,打造亮麗人生。
德性淳厚完整的人,很容易進入虛靜的修身境界而天人合一,成為聖人。聖人可“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違,後天而奉天時”(《易經·乾》)。修身而無私者,後天智識豐富全面且行為恪守道德者,可達到賢人的修身境界,賢人的層次雖比不上聖人,也能“法則天地,象似日月,辨列星辰,逆從陰陽,分別四時,將從上古合同於道”(《素問·上古天真論》),賢人是天下都稽首尊敬並視為楷模的人。
可見,修身是做人的必修課,是人類存在的本質和希望。在古代,修身常被提到最高地位,成為人生理想和人生價值的具體實踐。《左傳·襄公二十四年》曰:“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三不朽。”古代的賢人,是指遵循“修之身,其德乃真”與“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系統理論和方法,進行實踐,真正達到賢人的修身境界者。
今天,我國在繼續大力發展科技的同時,將人的全面教育提到了重要的議事日程上,科教興國,以人為本,以法治國、以德治國等國策方針紛紛出臺。這既是教育界的一項艱巨而偉大的歷史使命,也是道德文化復興、人文清明的根本前提。如果有一大批真正具備智慧頭腦,掌握一定自然規律,通過修身塑造道德心靈的賢人出現,真是國家民族繁榮昌盛的希望。
修身不僅是對自己性命的全面再造,而且修身有成後還可外用於利益社會,造福人類,即古人常說的內聖外王。《德道經》所雲“修之身,其德乃真;修之家,其德有餘;修之鄉,其德乃長;修之邦,其德乃豐;修之天下,其德乃博”,與儒家提倡“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均即此理。
修身成就後的效應,大則調控宇宙生態平衡,小則維護社會長治久安。聖賢以德修身,不僅是完成自己的歷史使命,德化天下;他們的所作所為,也無形中為後代子孫積德添福,奠定良好的道德遺傳基因。上至帝王將相,下至官吏庶民,事例舉不勝舉。司馬遷在《史記·三代世表》中雲:“堯知契、稷皆賢人,天之所生,故封之契七十裏,後十餘世至湯,王天下。……天命難言,非聖人莫能見。舜、禹、契、後稷皆黃帝子孫也。黃帝策天命而治天下,德澤深後世,故其子孫皆複立為天子,是天之報有德也。”正說明了這一歷史現象。
翻開中華文化史,以修身來明德達道,內益己身——修身齊家、外益民族——治國平天下的道德先驅者不可勝數。三皇五帝三王時期,本是修身文化的鼎盛期,自不必說。春秋戰國以降,每個歷史時期也都有修身明德者。只是由於整個社會大環境的變遷,使修身明德由神州時代的普及性行為轉變為個體性行為而已。歷史上所有進行修身實踐的人,達到天人合一境界者不算少數,但他們即使修身有成也不願輕言,因此沒有在社會上流傳下來。而大量不能在自己體內驗證天人合一的學者就難以找到最真實的答案。
史冊上留下記錄的這一批明德修身的賢達們,隨著歷史的發展進入到了社會各個階層。或在朝為帝王師,輔佐君王匡扶天下;或在野為隱逸士,遁跡世外默察時運。他們可以是憂國憂民的宰輔清官、能臣幹將,也可以是浪跡江湖、棲心山林的高真大德,可以是才高八斗的文學巨匠,也可以是妙手回春的杏林仁人,可以是益國益民的能工巧匠,也可以是豪氣幹雲的遊俠義士,可以是經天緯地的科技精英,也可以是揮毫潑墨的丹青聖手……總之,在哲學、文學、史學、醫學、科技、藝術等各個方面,都有他們的身影。他們的足跡遍佈社會各個角落,在不同的歷史時期,肩負著不同的歷史使命,為不同階層人們的精神世界照明鏡。他們運用自己修身實踐所獲得的大智慧,服務於國家民族與社會,明瞭大道運行規律,順應歷史發展潮流。在社會安定時期,他們自甘淡泊、為國為民、和光同塵;在社會動盪時期,他們潔身自好、義無反顧投身於拯世濟民的社會中,以自己的光潔人格朗照時代的晦暗,用自己的修身實踐維護氣運的變化,指引正確的發展方向,他們的所作所為,對仁、義、禮、智、信做出了圓滿的詮釋,完成了大寫的“人”的形象,是聖人之治的生動寫照,他們的道德風骨永遠激勵著無數的後來者。他們,是中華民族的脊樑,道德文化的精英,修身實踐的楷模,一代又一代可歌可泣的人。他們,是華夏文明的生命力所在,也是民族精神的真正締造者。
如果一個國家、一個民族能夠重視修身,用道德根文化培賢育聖,造就人才,那麼這個國家、這個民族必定會呈現文明和諧、欣欣向榮的景象。這是華夏先祖留給後世子孫的寶貴遺產,也是中華文化對整個人類的貢獻。
今天要承傳中華修身文化,實踐修身,必須縱覽歷史,宏觀把握,澄清流弊,擇善而從。要跨越歷史的誤區,直接與道德文化基因相連接,與聖人居,與聖人謀。補足歷史上損失的靈光,圓滿本性中不全的德性,重塑五德圓明、人格健全、道性湛然的聖賢風貌。走出歷史,回歸自然,還我道德本色。興民族,旺國家,再現華夏神州文明盛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