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西湖谐人 2012-06-17

   老子哲學以「道」為基礎,哲學精神卻在「自然」。以自然為宗;他的宇宙論也以自然為法。「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而人,地,天都要效法「道」;但「道」並不是毫無規律,為所欲為的,它必須要以自然為法。「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道」與「德」所以受到萬物的尊仰,就在於它們常因「自然」。而「道」與「德」的價值,就在於「自然」;若不以「自然」為歸。則「道德」即失其價值了。又說:「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無為而有以為。」

     第一節:順道 ;    「道」是一種超乎實有的形上存在,不能依知覺去證驗,所以老子說:「道可道,非常道。」要真正體驗,還在於個人的心覺。明了其超越時空的特色,了解道體,就不困難。道的生成過程。老子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說明道由恍惚渾沌的境界形態,創生清晰明確的實有形體,終至於宇宙的形成。「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正說明了整個生成的過程。 道既是宇宙的本源,是天地萬物所以生的總原理,當然和天地萬物不同。天地萬物是事物,可稱之為「有」;道不是物,只可稱為「無」。但道能創生天地萬物,所以又可以稱為「有」。所以老子說「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老子認為:道之運行,有其一定旨趣,人不能違反道的法則;而道有一個不變的運行常軌供我們遵循。誰認識這常軌的旨趣,而能善於順應,如依「道」而行可以避免禍患,獲得人生的安寧和真正的幸福。因此一舉一動,大至整個人生,小至個別事體,無不謹遵道的旨趣而行;唯有在「順應道的旨趣」之下,才能得到正當的歸趨。

        第二節:協調 ;    道是宇宙萬物的基本原則,其中它包括正反變化的法則。「正」 「反」相互協調是大道運行的規律,也是宇宙萬物變化的法則,以及人生處世的原則.   老子以為道體自身獨立超然,宇宙一切現象,都是由相反對立的形態所構成。有美就不能無丑,有善就不能無惡。「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天下人都知道美,丑的觀念相對而產生;天下人都知道善,不善的觀念相對而產生。」有快樂必有痛苦,有失敗就有成功。事物的對立,不可分離,有正有反。 老子提出:「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敝則新。」曲,枉,窪,敝是人人都討厭的,他卻認為全,直,盈,新,就在其中,只是這個道理一般人不知道罷了 。我們如果能自我檢討,反省,不僅「人不知而不慍」,而且任勞任怨做自己應該做的事。態度謙遜,保持內心的空虛無欲。我們的心將會更加開放,頭腦清晰:了解宇宙間無所謂新舊,便不會貪新而厭舊。「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這須要效發聖人的修養處處謙遜不爭,退讓,才為人所推崇;捨己為人,反而能身受其益。因此,老子要人守柔,居下,要人無知,抱樸,要人居於反面,實是使人到達正面的途徑。「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愈幫助人,自己愈充足;愈給與人,自己愈富有。 道體的運動,就是反復不已,才能成就綿延不盡的生命,成為萬物依循的常軌。由宇宙萬象的動變無常,與人生百態的果厄不安,所以形成之生命的飄浮與挫折之感。循環反復既然是一種自然律,是萬物共同遵守的法則,人世間的一切,自然也不能例外。「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正復為奇,善復為夭。」說明禍福相倚相伏,禍中有福的因,福而又潛伏了禍的子。儒家所謂「剝極必復」,「否極泰來」,與此是同樣的道理。這是宇宙的奧秘,但也是不變的常軌。任何事物,都有正反兩面。科技的發展一日千裡,一方面提供人類的須要,一方面也威脅人類的安全。      

      第三節:無為 ;    「無為」是順應自然不妄為的意思。人們做任何事只要摒絕私念;不為己益,遇事能超脫空虛,而順其自然,絕不可妄自主張,強有所為。主張「無為」,是不妄為,不是一無所為。無為僅是其精神,無不為才是其結果。無為是自然的行動。他在書中提到「自然」五次:「夫莫之命而常自然。」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希言自然。」是建立在兩個基礎上:一是虛,一是德。道的德能是唯一的,通透萬事萬物。 換言之,柔弱是其手段,剛強,生,才是其目的。他用水來證明弱勝強的道理。說「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弱之勝強,柔之勝剛。」采取與世俗相反的路徑來行事; 修養心性,由虛而達統一的境界,由靜而達真篤的地步。了解常道,我們的心能澈悟而不迷,開放而容納一切,便大公無私,為萬物所歸,與天道同行,和道合一。 謙下退讓,是老子治政方法一、用地位愈高的人,愈要謙讓,將自己置於低卑之地,在萬物變化中,減損反而能增益,求增益反而遭減損。「物因虧損而生長,因生長而虧損。」「江海所以能成百川之王,使天下河流 歸。是因為它善處低下的地位。所以聖人要想居萬民之上,言語顏色一定要謙,想居萬民之前,必要遇事退後,不和人爭。」他又提醒人要修身、最好方法莫如愛惜精神,知其白守其黑。「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謙讓退後,反而能得到推戴,捨己為人,反而能身受其益。這和儒家思想的「滿招損,謙受益」,是同一道理。因此老子要人守柔、居下,要人無知抱撲。要人居於反面。因為反面正是到達正面的快捷方式。從以上而看,難怪老子要勉勵人實行「自然無為」了。 二):守虛靜 ;    「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復。」所謂「虛」不只是像一般的「自己如此」,去掉擺脫外在的約束,而且連這個執著「自己」的自我意識也要「虛掉」,這才是真正的自然。人的心靈本來是虛明寂靜的,但往往為私欲所蔽,而昏昧紊亂。所以必須「致虛」「守靜」,克去私欲,使心體回復本性的清明寂靜,然後才能不致為紛雜的外物所擾亂,觀察出萬物演化歸根,才能悟道,才能修道。  「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廣德若不足,建德若渝。」     所謂「德」是指至德的修養,唯有通過心性的工夫,達到無為的境界,才能動而皆自然。最高的德行,謙沖自牧,有如虛谷。最純潔的心靈,常處污泥之中,好象負恥辱之行。為德求廣,永遠的似乎感覺不足。人如謙卑而順承智能以發展,不死板守舊,不墨守成規,而能有所突破。與「道」同化。「大方無隅」是德性的運用。王弼注:「方而不割,故無隅也。」河上公注:「大方正之人,無委曲廉隅。」兩者都是就德之用來說的。「方」是方正,也就是規矩或道義,是一種標准,用來評量人物的。而大方,就是把「方」提升到圓的境界,所以真正的大方,沒有邊隅而能與萬物相融相合。就德性來說,真正大方之人,心胸開闊,沒有定見。能容人,而不苛責於人。 則能廣容天下,自由自在而不執著。四):歸赤樸 ; 萬物皆須循道而運動,人是萬物之一,所以人,地,天都要依「法道」而行。老子的人生哲學是「自然無為」。照著這句話做去,人們自可與道合一,與自然和諧。到此地步,才算到了人生最高境界,同時也是人的最後歸宿。「既知其子,復守其母。」「含德之厚,比於赤子。」老子重視自然,素樸。以赤子之心比作自然之心。德性深厚的人,一如嬰兒的無求無欲。「復歸於嬰兒。」又「復歸於樸」而意念達到柔順的境界。他要人守住內在的真誠,不追逐外在的聲譽,不受外在世俗的紛擾,空掉內心的意念貪執。心歸樸素,言行舉止宛如愚昧戇直的人。才能使心地純淨有如樸木。唯有修養至此,人才可永保平安,永得幸福.     

    老子的哲學思想,人如追求名利財貨,聲色犬馬。這一切令人心迷神醉,永無止境地追逐。往往令人身體精神兩受疲累。人如只為滿足生理的需要,不作貪妄的追求。如此不但身體健康,神志也可以清明。如能做到不受情緒支配,謹慎不把一己的私見來看問題,處於無欲無私,問題就自然迎刃而解。人如謙卑而順承智能以發展,不死板守舊,不墨守成規,而能有所突破。 與「道」同化。老子的人生哲學是「自然無為」人們自可與道合一,與自然和諧。老子重視自然,素樸。以赤子之心比作自然之心。德性深厚的人,一如嬰兒的無求無欲。他要人守住內在的真誠,不追逐外在的聲譽,不受外在世俗的紛擾,空掉內心的意念貪執。心歸樸素,言行舉止宛如愚昧戇直的人。才能使心地純淨有如樸木。唯有修養至此,人才可永保平安,永得幸福。因為人如能領悟正反相轉,禍福無常,而以自然之心生活,不虛偽,不固執。學習順應環境,自然樂在其中,享受舒適安逸的日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