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过年是中国人的信仰吗?

 生活情趣678 2014-01-23

                 过年是中国人的信仰吗? 

 

    今天,是中国传统夏历“小年”,在民间,正式进入“过年季”。每入此季,乡里乡亲吵架的事明显减少,中国人爱说“大过年的”,人人不愿听不吉利的话,自找添堵的事。由此到正月十五近一个月时间里,都会洋溢欢乐喜气的年气息。

     有人说,过年是中国人的信仰。看每年中国春运,确实堪称世界最大规模的大迁徙,数以亿计的人群在铁路上“穿越地域之旅”,千辛万苦,跋山涉水,回家过年。规模之大,场面之烈,即便是穆斯林麦加朝圣者,恐怕也望尘莫及。

    然而,如果说这就是中国人的信仰,却不确切。中国人回家过年,是奔一块圣地礼拜吗?他们的家乡,恐怕没有这样的圣地,即便有些庙宇,也不是人人回去必拜的。那些古庙中的神像,对大多在外闯荡的年轻人而样,是虚无缥缈,根本不存在的,当然就无需一拜。

    在多级而全球化的世界,所谓信仰不一定指宗教,但一旦信仰确指宗教,信仰者必是有神论者。而中国自古就是世俗社会、无神论国家。封建中国两千年的所谓“国教”儒教不是宗教,只是一门道德学说,创始人孔子是人不是神。

   那么中国人回家过年,是不是什么也不拜了呢?

   倒也不是。年前扫墓、拜祖,在“讲究”的家族中,几乎是必须的。这围绕家族宗亲的祭拜,间或也起到了心理寻根作用。

   自古以来,世俗化中国支撑信仰的主要分朝野两柱,一柱是官方确立的“国教”,二是民间的宗族血脉。前者主导“国”,后者主导“家”。当前者破产时,那么整个民族便处于“有家无国”的“碎片化”状态,国家信仰迷失,民间只有一线宗族血脉可寻,供心灵依靠。

     由是,你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中国人千辛万苦也要回家过年的原因了。接下来,也不难猜出,什么是中国人回老家过年的主旋律了。“飞黄腾达、衣锦还乡”是世俗中国社会永远的追求。 “攀比,显摆”是必不可少的主旋律。你一年混得怎么样,一生混得怎么样,总要通过“过年”来体现。所以“显摆”是必不可少的。最好是衣锦还乡,即便不能衣锦,也要还乡,甚至要做“衣锦”状。譬如租车甚至租媳妇回家过年,都在此列。

    当然,在这种以炫耀为主的过年大戏中,人们很难脱离物欲得到精神上的享受。只有真正的纯粹的信仰才能给予人的那些东西,中国人即便在过年季也是品味不到的。

    这说明,宗亲只是个体的一处心灵小港,无法填补国家及全民信仰缺失的全方位精神空白。而当下中国,全民信仰是什么?多说钱。钱可不可以是信仰?当然可以。在世俗社会,什么成为信仰都不奇怪,钱可以是信仰,但就信仰的层次而言,比较低级,充其量是“原始信仰”。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信仰主要管的是精神世界,而拜金者的别称是“经济动物”,他们拜的是物质,同样触及不到生命浅层次以外的精神世界。

     在一个“物质主导一切”的社会,则精神就如同桌子底下放风筝——出手就不高。“原始信仰”主导的,往往不是一个成熟的经济社会,而是一个原始的资本社会。这类社会的特点是什么?

 

    在这类社会中,没有什么东西是固定不变的,每个人都苦心焦虑,生怕地位下降,并拼命向上爬;金钱已成为区分贵贱尊卑的主要标志,它改变着个人的处境,使家庭地位升高或降低,因此几乎无人不拼命地攒钱或赚钱。不惜一切代价发财致富的欲望、对商业的嗜好、对物质利益和享受的追求,便成为最普遍的感情。”

    上述法国学者托克维尔的《旧制度与大革命》选段,虽然描述的是19世纪颓废的法兰西第二帝国,但却道出了“原始资本社会”的共性。说白了,那种社会,充斥的是全民对“物质财富的迷信”——只要有钱,人就会自动幸福。但是,如是社会的人类与动物的区别在哪里?专注停留于动物本能对性和食物那点贪婪可怜的欲望上,“精神灵性”以及“心智健康”这类概念不可能自动沁入心中,生命也不可能自动达到一个存在的更高层次。     

     当一个社会中的人们失去了人的远大属性,则吃喝玩乐就是人生的全部,至于精神文化生活,除了“一乐”,再无他图。一切天下大事形同杂耍,整个民族分散在家庭小圈子中悠然自得,而过年把这种碎片化的自得推向至极…… 

    所以说,过年解决不了中国人的信仰问题,但却是中国人的人生阶段性检阅,这种检阅,在物质炫耀之外,也可些许起到心灵的局麻作用——准确的说法,应该是“过年是中国人的每年最大一次还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