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教师应成为课程改革的主角 成尚荣

 清源渭水 2014-01-23

   课程改革有两条路线: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随着课改的深入,改革的路线正在发生变化,即在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互相结合的同时,更鼓励、倡导自下而上地进行。这一路线变化的意义与价值在于,课改越来越走向地方,越来越走向学校,越来越走向教师。同时,赋予了地方更大的改革自主权和空间,让学校真正成为课改的创生地,让学校的课程更具校本的特点,也让教师真正成为课改的研究者、开拓者和创造者。   

这一路线的调整,是基于对地方、学校和教师潜能的认识。改是一片广袤的田野,田野的希望源自它的主人——教师。草根的力量是巨大的,充满着生命创造力,绝不是“沉默的大多数”。事实上,教师们正以自己探索的行动抵抗沉默,抵抗改革的障碍,抵抗所谓的权威。他们在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中,做出了十分有益的探索、实验,提出了不同的教学主张,逐步形成了不同的教学模式,创造出许多生动、鲜活的改革经验。改革的实践告诉我们,只要解放学校、解放教师,学校与教师定会释放出不可限量的正能量。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结合是改革正确、合理的路线,而更倡导自下而上的路线,是对学校和教师改革力量及创造性的尊重,是为了更充分地让教师在改革中大显身手,成为改革的主角。这无疑是一种战略的、智慧的选择。

    这一路线的调整,也基于对国家、地方、校本课程的深度理解。国家、地方、学校课程包含两种含义:一是指课程形态,即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这是为大家所普遍公认的;二是指管理的权限,即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管理,以往大家对此是有所忽略的。随着改革的深入,在关注、建设课程形态的同时,更要关注改革的路线调整,鼓励、倡导地方尤其是鼓励学校和教师更多地从学校和当地的实际出发,创造更适合学校、更适合学生发展的课程、教学,因此管理者们要为他们创造、提供更好的改革机会和条件。

    循着这一改革路线的重点,我们需要思考的是,教学改革的关键在哪里?我以为关键不在课程本身,不在教学,也不在教材,而在人本身。人是目的,不是手段。苏霍姆林斯基曾经对教科书有个比喻:起跳板。他这么说:“至于教科书,对他来说只不过是应当随时准备弹离的踏板而已。”这里的“他”是指教师,其实对学生而言,教科书以及课程也不过是随时准备让学生弹离的“起跳板”而已。“起跳板”是工具,人才是主角,才是目的。因此,教学改革的目的与关键是让教师去创造更适合学生弹离的“起跳板”,是让学生凭借“起跳板”弹跳得更高、弹离得更远。

    这样的理念和路线下,教学改革应当做些什么?我以为应当主要在以下三个方面做出积极努力。其一,鼓励教师创造性地实施国家课程。这是个老话题,但事实是,至今的进展还很不够。问题出在哪里呢?第一出在对课程标准的理解上。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一定是超越基于教材的教学。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视野更开阔,教学内容的增删以及各种方式的调整空间更大,可以整合,可以改造,可以取舍,而基于教科书的教学则显得狭窄,难以“周旋”。所以应当引导教师将视野从教科书向课程标准转移,让教师的创造有更大的回旋空间。第二个问题出在课程资源上,课程资源较为贫乏,“起跳板”的宽度与弹性不够,教师难以施展引领的本能,学生也难以弹离。课程资源应当是教师开发与创造的,而教师常因为花时多,无暇也无心去开发,因此丰富的课程资源只在公开课上出现,日常课则显得贫乏。第三个问题还出在管理制度上,尤其是考试、评价制度的制约,不是为教而考,而是为考而教,这样一来,教师如何能放开手脚去创造呢?

    其二,应鼓励教师在实践中探索、形成自己的教学样式,还应励特级教师、名师创造性地开发教学模式和个性化的教材体系。最近,江苏省南京市琅琊路小学的特级教师周益民出了一本书《回到话语之乡》。话语是有诞生之乡的,周益民认为是在民间,在民间故事、神话、民谣、童谣,包括那些对对子、绕口令等。他说:民间文学是民族文化之根,饱含着极为丰富的生活经验、民众情感和历史价值,儿童对民间文学的阅读正是一种寻根之旅,寻找母语学习之源。这是他对海德格尔“语言是存在的家”的深度阐释。基于这样的理解,我以为他在教好规定的语文教科书的同时,也是在建构第二套“教学大纲”、第二套语文教材,是在创立自己的语文课程体系。很多教师也用实践告诉我们,在课程的视野里,自下而上的改革,教师是有愿望、有需求的,也是有能力的。我们应坚定地支持和积极地引导。这样,教学改革才会呈现更为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局面。

    其三,应鼓励教师在已有教学经验、特色的基础上追求并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风格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最高境界,也是教学改革的最高境界。如雨果所言,风格是打开未来之门的一把钥匙。遗憾的是,这一命题提出后,并未引起更大范围的关注,也未有更深入的研究和实践。在教学改革越来越走向教师的今天,教学风格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当我们把目光投向广大教师的时候,一定会发现教师的教学风格是客观存在的,只是没有形成自觉,没有做较好的概括、提炼。这种状况既不利于教师水平的进一步提升,也不利于教学改革的深化,当然更不利于学生情感的丰富、能力的增强、智慧的生长。所谓课堂教学的魅力在很大程度上是教师的教学风格,风格是众多合唱声中领唱者的旋律。我真诚期待有更精彩的领唱者旋律飘荡在课程改革的田野之上,飘进学生的心灵。

(人民教育2013.21)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