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家藏展示]宋瓷系列之一——北宋官窑之窑变釉

 易定天下 2014-01-25

转载:张量冠_新浪博客

朋友们好!本人在前面叙述家族传承史的博文——两宋官窑之历史真相一文中,已经说明了一些有关北宋晚期徽宗在汴京设立官窑的基本情况,这里不再多说,只是强调一点——北宋官窑在历史上确实存在过,主要是因为民窑青瓷窑变釉的出现,这种以窑变红釉为主要色调的新品种深得宋徽宗喜爱,促使宋徽宗在京师自立官窑。所以北宋官窑开始阶段主要就是烧造窑变釉,到了明代宣德年间称之为“钧窑”。除此之外,徽宗官窑在后期也极力模仿大唐玄宗御窑的秘绿开片青瓷器物,并最终烧造了为数很少的开片青瓷,这个品种被后世明宣德文人定为“官窑”。

其实,宋徽宗汴京官窑也好,南宋官窑也罢,这种被称作宋官窑的开片青瓷,至今都没有发现任何所谓“官窑”印记或者款识,不知道明朝宣德文人定位的依据何在?深究其原因,虽说遥远,但也绝非无迹可寻!其他人不说,像我这样打小时候就知道所谓古代“官窑”秘密的中华御窑传人来说,仅凭逻辑推理就能得出这样的推断——明人定位北宋“官窑”的器物,并不是宋徽宗更不是南宋那些无款开片青瓷,而是经历惨痛的“安史之乱”后得以幸存下来的,少量大唐玄宗御窑——“柴窑”的秘绿开片青瓷!原因和道理很简单——抛开张说亲自参与烧制的薄胎器物,只有张说次子张垍亲自督烧的秘绿厚胎、以宝石为胎、胎釉一体的开片青瓷,打有象征官窑御制的“官”字等款识!如果明人没有看到过这种只有前朝官窑才会有的“官”字款识的器物,很难想象他们会把无任何官款的器物定位为“官窑”,这应该是基本的常识吧!在当今这也仍然还是最基本的鉴赏常识!不过,他们绝对没有想到的是,他们看到的“官”款开片青瓷,却根本就与北宋甚至南宋官窑毫无关系!其实我这样推断并不完全基于逻辑推理,而是有家族传承史作依据的。关于家族传承史明代部分,以后会专门叙述。

简要提一点,虽然张氏家族制瓷人在明代御窑厂,并不像在历史上大唐和大元御窑那样起着主导作用,似乎辉煌不再。但由于家族与朱元璋个人的特殊关系,乃至在永宣时期,发展到了两大家族联姻融合(抛开较早时期张家保护建文帝直到终老不说,宣德皇帝的母亲即为正宗张氏制瓷家族出身),朱元璋非常了解这支中华第一中药金石家族、中华第一相国家族、中华第一制瓷大家族的底细,更是非常了解张氏家族与大唐盛世帝王唐玄宗之间的亲家关系,他也非常崇拜唐太宗和唐玄宗等大唐帝王,在他宫廷中所供奉祭祀的中华古代帝王中,就包括这两位。在这样的时代和家族背景下,永宣皇宫(明故宫)建成后,按照古代礼仪,宫廷里住人前,必须摆上古物镇宅辟邪。那么朝廷肯定首先会在民间征集古物,张家献出几件家藏的玄宗御窑带“官”字等款识铭文的各类大唐重器是不足为奇的。更有甚者,我在前面博文中也提到过,说不定宣德文人所定位的“北宋六大名窑”所依据的器物,除窑变釉外,全部都是来自张氏家族的烧造与珍藏、因与朱家的特殊关系才又进入明朝宫廷的大唐御窑器物呢!窑变釉也不完全排除是从张家获得的可能性,因为元代张家仍然在烧造这个品种。汝瓷则有可能来自北宋张家汝州窑口,家藏品中至今还有北宋晚期为自家所烧造的最高档次的佛堂祠堂供器。至于被明人定位为“定窑”的金装器物,则绝对来自大唐御窑!就凭北宋民窑定瓷的档次,根本就不会被纳入到张家的收藏传承序列。张家的传统和规矩就是——专门收藏传承御窑重器和自家窑口专为本家佛堂祠堂所烧造的精品礼器,从不收藏其它民窑口的瓷器!依家史所叙,既然肯定有一批包括大唐御窑器物在内的家藏品进入永乐宫廷内府,那么上述推断就不仅仅是理论上的可能了!我想,随着我对家藏家史整理的深入,对社会考古研究的跟进,我的研究也会不断深入,这方面肯定也会有更大收获的!

对于始自明宣德年间的“宋六大民窑”(抑或“五大民窑”)之说,我始终抱有这样的观点——如果在窑址或者墓葬品中,找不到与现存相对应的器物,抑或根本就找不到窑址的,就千万不能轻易下结论说它们一定是北宋的!即便我没有家族千年传承史和藏品作依托,我也会坚持这样的观点!尤其是其中的“柴、官、哥、定”这四个品种,极有可能就是根据流入到明朝皇宫内府的大唐玄宗御窑“五秘色”器物而讹传为北宋名窑的!这里很有必要对这四个品种再作如下解释,也算是为随后展示大唐御窑做个预热吧——

 

柴窑——作为窑口,指的是大唐开元盛世年间玄宗御窑;作为瓷器品种则是指玄宗御窑前后十来年间所烧造的“五秘色”器物,其中也包括始自明人所传的、由家祖张说直接参与烧造的“四如”柴窑瓷器。

官窑——明人所指的北宋官窑,其实所依据的实物很可能就是来自玄宗御窑“五秘色”之一的秘绿开片底部带“官”款识的器物。该批器物由家祖张说次子张垍所督造。

哥窑——明人的实物依据应该是来自玄宗御窑“五秘色”之一的“秘黄”开片无款识器物。因为该批器物是家祖张说长子张均所督造的唯一品种,加上他是老大,是第二任督陶官张垍的兄长,在家族内部传为“玄宗哥窑”,(相应的张垍所烧的秘绿开片打官款的器物就被称为“玄宗弟窑”),所以应该也是明人“哥窑”的由来。必须指出的是,哥窑的讹传最多,不仅表现在其出处,更加表现在对其特征的认定上。开片上一会儿说“金丝铁线”,一会说“百圾破”;釉色上也是米黄、灰青、月白等等几乎无所不包。其实,家族相传的大唐玄宗“哥窑”器物只有一个釉色——黄色,包括金黄和浅黄(米黄)两种色调。相传金黄是因为釉水中加入大量金粉所致。而釉面开片只有红色,不过呈现深浅两种色调,深如黑色,浅色金黄,观感上确实很像金丝铁线。但与家族在元代所仿烧的“元代哥窑”长铁线套短金丝的开片形式有所不同。前者疏朗,后者开片细密。需要强调指出的是,被现代人称之为“传世哥窑”的那类米黄釉铁线套金丝的哥窑器物,是家族在元代所烧造的仿玄宗哥窑器物,与北宋南宋都毫无关系,但技术上却与北宋官窑开片青瓷有关(后面会有图片展示),只是不知道为何而得“传世哥窑”之名!

到了“玄宗弟窑”秘绿器物,开片就成了黑色的长线和红色的短线以及釉下无色的纹线三种线纹所组成。不管是“玄宗哥窑”还是“玄宗弟窑”,釉面开片至少是两种色调。所以说,目前众说纷纭的哥窑瓷器,似乎是包括了张均张垍两兄弟所督烧的大唐玄宗“秘黄秘绿”两种柴窑秘色器物。这种混乱也是很正常的,因为建立在讹传基础上的宋代哥窑,谁也无法说清楚究竟是怎么回事!

定窑——同理,明人取此名的实物依据应该是大唐玄宗柴窑的“秘白”印花划花、底部有“定”或“易定”铭文的器物。含义是——以周易黄老之道安定天下!以此表明唐玄宗治国安邦之道!

 

至于现在流传的馆藏窑变釉(钧瓷)和汝瓷,很多确实与北宋有关,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但北宋钧瓷属于汴京官窑,而汝窑却是民窑,精品上贡而已!不过现在有一种观点,把窑变釉(钧瓷)完全归到明朝,个人认为这是典型的矫枉过正!殊不知,我家族还珍藏着有几件北宋特征的窑变釉器物和元代纪年款识的窑变釉大罐呢!对待古代官窑御瓷名品来说,必须厘清其发展的历史脉络和所具有的时代特征,这样的话,断代并不是一件特别困难的事情!不是想怎样就能怎样的!现在业内有的人开始有点明白过来这样一个基本道理——瓷器的大发展乃至巅峰之作的出现,历来都与太平盛世和官窑御制紧密相联,北宋确实并不具备同时产生那么多名窑巨制的历史条件,更不具备产生任何巅峰之作的盛世条件!明清两朝就是典型——盛世出精瓷,但盛世一过,瓷器没落!何况根本就没有任何盛世的宋朝,凭啥能出那么多名窑?!随着时代的进步,这个道理肯定会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明了!

但是,如果因此把窑变釉一下子从原来的北宋拉回到明代,我觉得有点过了,这样对待历史显得太随意不严肃,也不可取!因为有一个最基本的坎儿摆在那儿——时代特征!明代如果首烧钧瓷,肯定是御窑厂所烧,那么明代御窑厂的胎釉特征是必然具有非常明显之时代特征的!这里先点到为止,留到以后再根据具体器物进行对比鉴赏吧!

从我准备的几件家藏北宋官窑器物之北宋窑变釉器物可以看出,这个创始时期的官窑器物无论碗盘还是花瓶,都有一些共同的时代特点:一是青釉中出现紫红色斑块的窑变(唯月白釉除外,开片青瓷中也是如此,只要是月白釉就很纯净,没有其他窑变色,大概是月白釉本身就属于窑变的一种吧),二是香灰胎、胎体上酱色护胎釉素烧后再上釉返烧,三是器物底部均上釉。因此可以看出,虽属创烧阶段,但也是精工细作,给人毫不马虎、一步到位的感觉,体现了官窑御制的特点与风范!到了金元时期,虽然实现了满器窑变(进窑一色,出窑万千),但为节省釉料和便于烧造,底部就很少上釉了,这也是民窑的特点——能省则省(见下图最后一件金元时期的铺首尊)。很遗憾的是,家藏中没有收藏典型的金代窑变器物。窑变釉也是家藏中数量极少的一个品种。从中也能反映这个品种的烧造还是很有难度的,整体存世量也不会太多。最后就是所有宋金元三代的窑变釉器物,都同时有另外一个重要的特征——釉面有棕眼(即釉中有大气泡),而明清窑变釉这个特征就不很明显了。

请欣赏图片——

[家藏展示]宋瓷系列之一鈥斺敱彼喂僖ぶけ溆

[家藏展示]宋瓷系列之一鈥斺敱彼喂僖ぶけ溆

[家藏展示]宋瓷系列之一鈥斺敱彼喂僖ぶけ溆

[家藏展示]宋瓷系列之一鈥斺敱彼喂僖ぶけ溆

[家藏展示]宋瓷系列之一鈥斺敱彼喂僖ぶけ溆

[家藏展示]宋瓷系列之一鈥斺敱彼喂僖ぶけ溆

[家藏展示]宋瓷系列之一鈥斺敱彼喂僖ぶけ溆

[家藏展示]宋瓷系列之一鈥斺敱彼喂僖ぶけ溆

好了,北宋汴京官窑之一的窑变釉就这么多了,欢迎朋友们发表各种意见和看法!除了个别恶意攻击性的评论本人将置之不理外,其他正常评论都将获得尊重!下一篇再接着介绍家藏汴京官窑的青釉开片器物,谢谢大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