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凝影叠姿 2014-01-25

酒为五谷汤液醪醴,是上古就有的酒酿文化。古时的五谷系指黍、稷、稻、麦、菽,又天之六气化生地之五行,地之五行以生人之五脏,五脏配合五腑(实六脏六腑),以应五方、五行、五色、五味、五音、五数,故五谷系五行之谷。因此五谷的汤液醪醴可养五脏。

我们从人的神气所生也可知道,人的神气生于先天之精,而先天与后天之精(精气)又借后天水谷所滋生,所以五谷之液可养五气。即气和津成,神乃自生。但上古圣人作汤液醪醴只作备用而并不饮用,为何?这是因为上古之人多能完其天真,虽有贼邪也不能害其精气,故恐为邪气所伤备之;中古之人,道德稍衰,邪气时至,故常以汤液醪醴生养精气神,以求服之万全;暮世现代之人,只知毒药攻内,针灸治外,不知精气坏弛,恒以汤液醪醴养精,甚至以酒作乐,任其神去。可见,古人的汤液醪醴,是依一定方法调复精气治病用的。但在病生于不仁而气数乱逆,致经络不通营卫不行的情况下,用按摩醪药以行其营卫血气,又是另外一种利用酒之悍气先行于营卫的治病方法。现代药酒恐也未泯此义。

《灵枢经》云:“饮酒者,卫气先行皮肤,先充络脉。”所谓卫气,是指水谷之悍气;酒是熟谷之液,故是水谷悍热之液。而卫气先行于皮肤,又从皮肤而充于络脉,是说酒后卫气并不是从脾气行于内里经脉,而是从皮肤行于外表络脉。所以经常饮酒,就会经常造成络脉满经脉虚的病态。为什么说是病态?因为饮食入于胃,其津液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于肺,通调于经脉,四布于皮毛,是从经脉而行于络脉,从络脉而散于皮肤,自内而外;而酒入于胃,则是从皮肤而入于络脉,反从外而内。悍热之气反从外而内则阳气入内。而胃(阳明)为燥热之腑,胃气需借脾阴(太阴)之阴化方可正常散精于肺。故不从脾气通调于经脉则致阴气虚,阴气虚则阳热之气内入而复致胃气不和,胃不和则所生之精气竭,精气竭则不能荣于四肢,并致内热之气上逆而满于胸(积气于胸)中,终让胃气渐绝,脏神渐去。

此外,经常醉酒者,酒之悍热之气聚于脾中;经常饱食入房者,则谷食留于胃中,使脾脏不能转输其精液而致谷气聚于脾中。气聚于脾胃而不得散,酒气与谷气交相侵薄而致热盛于中,从而热遍于身,使入胃之饮食不能游溢精气而下输膀胱,致内热而尿赤等。又肾为水脏,受五谷之精而藏之,但酒气热盛而慓悍,供能藏之精气日衰,阴气衰于下而阳气独胜于脾胃,故中热灌于四肢而手足常为之热也。张兆璜曰:“寒厥(逆)因失其所藏之阳,而致中气日损;热厥因伤其所生之阴,而致肾气日衰。当知中下二焦(脾胃肾膀胱等),互相滋生者也。”即是说阴阳二气发源于肾而生于胃,生于中而复藏于下,欲以伤其肾精,则中焦之阴气日损,伤中焦之脾胃,则下焦之肾气日衰。所以张应略指出:“上古之人,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今时之人,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是人之所当调养者,阴阳精气耳。苟得其养,可同归于生长之门;苟失其养,则为暴仆猝厥。”尤要强调的是经常醉酒不可,经常饱食入房也不可。但若经常酒足饭饱则更不可。

古人的汤液醪醴,是一种甜甜的浊液,它好像按人的胃溶物(熟腐食物)酿制的。经曰:“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即“受谷者浊。”胃中水谷之清者荣于五脏,水谷之浊者出于六腑。而清中之清者则荣于经脉,上出于喉,以司呼吸,所谓清阳出上窍;清中之浊者则复传化于肠胃、膀胱,禀于四肢,滋养于五脏,所谓清阳实四肢,浊阴走五脏,脾脏(太阴脉气)独受其浊。所以胃中食物乃膏粱之浊,胃中食气乃浊气,由脾气输浊扬清。实质上这是一个总先天炁与后天炁的生炁过程。先天炁指先天中之元始祖炁,后天炁指先天炁化生的五谷中的先天炁。正常情况下,平人用此炁则养生,修者凝此炁则成道。所以学者知会用此炁,便得真长生。《入药镜》的“先天炁,后天炁,得之者,常似醉”,反映的就是这种会用此炁的得炁状态,这是一种真炁满、精神足的自酿、自交媾的上清内环境,让人得到不思食、不思欲、不思睡的“常似醉”之满足。但饮酒却得不到这种“常似醉”,因为酒后的酒精或酒热能破阴、耗阴及散炁(真阳)。这或许也是上古人始终把汤液醪醴视为慓悍之物而备不时之用的一个原因,然与当今的“朋友来了有好酒”、“千杯万盏也不醉”的酒文化又是何等的不同!

酒性悍热迷人,它使多少人醉生梦死,又让多少悍将怂人倒在了权势、淫欲乃至生命关口!悲乎?悲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