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城乡融合“破冰”前行——推进城乡一体化的“云南探索”(下)

 指间飞歌 2014-01-26
城乡融合“破冰”前行——推进城乡一体化的“云南探索”(下)

[ 来源:《民族时报》 | 发布日期:2014-01-26  ]

陈 静

    据有关数据显示,中国已经有超过50%的人口生活在城市,目前依然保持着较快的城镇化推进发展速度。预计到2030年,中国的城镇化率将达65%—70%,届时将有大约10亿人生活在城市。与之相伴的问题也日渐明显,农村“空心化”、生态环境保护、同城问题将在很多地区凸显。

    对此,深化农村改革,创新土地使用管理机制,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的约束,探寻一条适合农村实际,有助城乡融合的新型城镇化路子已经日显急迫。

    “空心村”的警钟

    据悉,云南每年在外打工人群在600万以上,2009年到2012年期间最高曾达到了800万左右。随着大量农民工持续涌进涌入城市,不少农村的家庭只剩下了老小,那些曾经人丁兴旺的村庄,如今成了老人村、“空心村”。

    村寨变得安静,留下的老人和孩童成主要居住者。 “外面像个村,进村不是村,老屋没人住,荒地杂草生。”这样的“空心村”越来越引起各方的重视。

    2013年12月在北京举行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要重视农村“三留守”问题,搞好农村民生保障和改善工作,健全农村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留守老年人关爱服务体系;要重视“空心村”问题,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

    作为省内较早关注开远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专家,云南省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副研究员崔江红对“空心村”状况表示担忧,他说:“要是再过些年,孩子长大了,也出来务工,只剩老人,这样的农村该如何建设,市场包括土地在内的生产要素如何盘活呢?”

    “今后可能会出现这样一种状况,越贫困的地方,‘空心化’会越严重,因为人们都出去打工了。而相对较富裕,有产业支撑的地方,就地务工的几率机率增加,‘空心化’并不会太严重,这也许能给解决‘空心化’问题一些思路。”崔江红说。

    有部分专家重新想到了费孝通先生当年提出的“离土不离乡”的命题,就此提出一种可能:能否站在家庭、人性的角度,通过宏观而又具体的政策引导,来推进农村人口的“就地就近转移就业”?

    对此,专家们纷纷支招,建议建立政策激励机制,鼓励农民工返乡创业。同时,创新土地使用管理机制,盘活空置土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率。此外还要针对留守儿童现状,探索建立学校、社会和家庭共管共育机制,促进孩子健康成长,以此来探索一条解决农村“空心化”问题的路径。

    “这是城镇化发展进程中经历的一个现象,‘空心村’问题的解决不仅需要时间,还需要政策的引导、当地产业经济的构建,以及群众的一道努力。”崔江红说。

    而对于云南来说,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困难还不仅仅这些,农村贫困面积大,贫困程度深,基础设施投入成本高等困难摆在面前,这些难题与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重合,担子又增加了几重。

    加之城乡二元结构延伸到城市内部,形成反差较大的户籍与非户籍二元结构,使未来城镇化表现为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和农村人口向城市迁徙的城镇化双重特性。

    同城问题摆在面前。

    同城的机遇与挑战

    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云南有286万农业人口转为城镇居民。

    农民转为城市人口之后,在一定时期内,云南进城农民兼有城乡两个特殊身份,盖上了城乡两床“被子”,享有土地承包等五项保留,提供城镇住房等五大保障。但与此同时农民进城后的生活保障难题,农民脱离土地后的出路难题以及城市发展动力不足、容量不足的难题也日渐凸显。

    就在前不久,有媒体报道了农民工在城乡间流动时社保转移接续难的问题,受到广泛关注。外来务工群体以及转户人群能否与城镇居民一样享有同样的待遇和均等的公共服务,衡量着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程度。

    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曾指出要“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因此也有不少人呼吁,让更多的困难群体进入社会保障体系,尽快消除激励性不够、透明度不高、便携性不够等诸多缺陷。

    崔江红补充说:“在完善各项配套政策的时候,还应制定相关领域配套政策的红线。”他解释道:“一些地方为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会制定非常优惠的政策,而当全省制定统一的优惠政策时,往往达不到地方政策的优惠标准,地方政策不衔接将成为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阻力。如开远市制定各种优惠政策吸引外地在开远务工人员落户,这些务工人员原来归属地尚未制定开远一样的农村土地流转制度,这使得开放的落户政策变得无效。”

    崔江红还提到,现在是农民进城,但城市容量究竟有多大,我们并不知晓,虽然城市不断调整结构、创新驱动和可持续增长,但城市社会的和谐稳定以及生态保护也许会在不久的将来面临挑战。

    这是个新旧交替的时代,在这样一个平抑不公、消除区隔、缩小同城差距的时代进程中,城乡一体化挑战与机遇并行,城市利益分配,民众“身份―权利―待遇”体系的同城同构的愿景也正在调整和构建着。

    一个新时代即将到来。

    绘制新时代蓝图

    城乡一体——一个旧时代的结束,一个新时代的开始。

    这个时代将赋予民众更多权利和多元选择。

    通过户籍和土地制度上的松绑,不久的未来,将一步步破除依附于户籍制度上的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城乡不平等的体制机制,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均等化,使进城农民享有和城市居民一样的待遇和保障。

    通过现代农业园区的快速发展,高标准日光温室区、高标准暖棚养殖区、高标准节水农田示范区、城市生活用房和城区廉租房的建设,为广大脱离土地的农民搭建更为广阔的创业平台,使他们能够根据自己的发展意愿迅速完成二次就业,解决农民失地的忧虑,避免了农民因脱离土地而产生新的社会矛盾。

    专业合作社和龙头企业成为农村两大力量,发挥着带动作用,盘活农民手中的生产要素的经营性资产,拓宽农民增收的渠道,农民的增收由单一的土地受益收益拓宽到工资性、资产性、政策性等多方面受益收益,切实加快农民增收致富的步伐。

    城市和乡村布局合理,城市居民看得见山水,记得住乡愁;乡村保留风貌,慎砍树、不填湖、少拆房。

    城乡人流、物流、信息流自由流通,市场经济活跃有序,特色产业遍地开花,旅游小镇人气渐旺……

    当就业充分而平等,博爱的人文思想光辉照亮城乡之际,就是城乡一体化实现融合之日,也就是城乡居民同时绽放笑脸之时。

(编辑:孙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