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宝志禅师

 金卡罗 2014-01-27

宝志禅师

 

在中国佛教历史上,那犹如满天繁星一般数不清的历代高僧当中,宝志禅师是我最为景仰的一位。

究其原因,不是因为他贵为梁武帝的国师,也不是因为他那超群的证量和不可思议的妙用神通。而是因为,他对于无上禅的似乎超越了传承的通达,以及如此清晰明了的智慧表述,为我们留下了诸如:《大乘赞十首》、《十二时颂》、《十四科颂》等等极其宝贵而精要的无上心法。

即使不曾见到过达摩祖师,宝志禅师却完全通达了传心之法。他的诸多做略与风范,启迪了后世很多禅师,以及无数向往见性成佛的修行者。为我们彰显了无处不在的,超越时间与空间的天然大道。

 

《大乘赞十首》之一:

 

大道常在目前,虽在目前难睹。

若欲悟道真体,莫除声色言语。

言语即是大道,不假断除烦恼。

烦恼本来是空,妄情递相缠绕。

一切如影如响,不知何恶何好。

有心取相为实,定知见性不了。

若欲作业求佛,业是生死大兆。

生死业常随身,黑暗狱中未晓。

悟理本来无异,觉后谁晚谁早?

法界量同太虚,众生智心自小。

但能不起吾我,涅槃法食常饱。

 

“大道常在目前,虽在目前难睹。”

 觉性大道从来就这样展现在我们的眼前,如同启明星带着它的光芒展现在太子的眼前一样。

虽然如此,我们却很难发现它。以至于,在夜睹明星之前,连悉达多太子都不曾发现它。

原因何在?因为人们的眼睛总是习惯于盯着那些五彩缤纷的形相,却忽视了明明白白的眼光和心光。如果没有了明明了了的心光,眼睛就不会见,种种形相就无从显现。

——即使有人知道这个道理,如果不能够时时回光返照的话,也不可能真正明白其中的妙义。

 

“若欲悟道真体,莫除声色言语。”

 大道何止常在目前?它也常在我们的耳边,常在我们的鼻子里,常在我们的舌头上,常在我们不经意的举手投足之际,乃至于,常在我们的念头当中。

然而,它不是我们眼前的风景,不是我们耳边的声音,不是我们鼻子里的气味,不是我们舌头上的味道,不是我们手脚的运动,也不是我们心中的念头。

大道如水,而眼前的风景、耳边的声音、鼻子里的气味、舌头上的味道、手脚的运动,以及心中的念头,则如同水波。水波当然是水,但水可不仅仅是波——因为它本来不曾有那些荡漾的波纹,那些波纹通常会遮盖住它无形而纯净的本性。

水中往往有波,所以,如果我们想要了解水以及水的本性,就不应当拒绝水波,也不应当试图通过抚摸水面来让水波停下来——那只会适得其反。

同样,如果我们想要开悟如水之大道的本来面目,就不应当拒绝如波之声、色、言语,以及念头等等,也不应当试图断除它们——那反而会增加它们的扰动。

 

“言语即是大道,不假断除烦恼。”

 波本来就是水,所以,声、色、言语、心念等本来就是觉性大道。而所谓的烦恼,其本质就是连续不断的念头——它又何尝不是觉性大道呢!

于是,根本不必去断除什么烦恼,因为除了一连串生灭不停的执着念头之外,根本就不存在一个实有的叫做烦恼的东西——它是空的。

 

“烦恼本来是空,妄情递相缠绕。”

 烦恼,让人们很痛苦。

然而,如果我们往内心里面仔细观察一下的话,就会发现,这些痛苦是多么地虚假——它自作多情地创造出了一连串情绪和念头,并且用这些自己创造出来的爱、恨、情、仇等等不良情绪以及各种概念,把自己捆绑了起来。

有句话说得好:

——“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一切如影如响,不知何恶何好。”

 我们眼光所看到的一切,都呈现于觉性之镜当中。也如同镜子里面的影像一样,看似非常真切,实则相当虚假。当一只猫第一次照镜子的时候,它会惊讶于镜子里面的同伴,并且会伸出爪子到镜子后面去逗它。而当它终于看清楚镜子后面没有另外一只猫的时候,它就明白了,镜子里面的猫就是它自己。

有的时候,人并不比猫更聪明。

如果我们经常观察心性的话,就会知道心性里面并没有什么山河大地、宇宙万物。于是,就应当明白,一切事物与景象,不过是自己的妄想心,在觉性之镜当中映出的影子而已。

同样,我们耳朵所听到的一切,那些似乎很真切的声音,也都是我们的妄想心在觉性空谷当中的回响,并没有什么实质内容。

倘若能够这样观察的话,面对着如影如响的,一切如幻不实的万事万物,哪里有什么值得厌恶或者喜好的呢!

 

“有心取相为实,定知见性不了。”

 面对着妄想所现的种种幻相,如果我们非要把它们看作是实有的,而去进行执着和攀缘的话,毫无疑问,是不可能明见觉性的。

 

“若欲作业求佛,业是生死大兆。”

 觉性大道就是真正的佛陀。

除此之外,如果有人想要通过造作和积累善业而去求得成佛的话,那将会越行越远。恶业也罢,善业也罢,都是思维分别心的造作,也都属于生死轮回。想要用生灭造作的行为,去求得无生无灭的本来觉性,怎么可能实现呢!

 

“生死业常随身,黑暗狱中未晓。”

 一切众生就这样陷入了分别造作的生死业力当中,随着业力习气而生生死死、死死生生,无论投生到了哪里,都时常与业力习气相伴随。然而,在无明黑暗的生死牢狱当中,众生对于这一切竟然毫不知晓。

——倘若不是佛陀出世的话,也许至今都不会有人知道生命世界的真相。

 

“悟理本来无异,觉后谁晚谁早?”

 我们很幸运,幸运地遇到了佛陀的教法。

于是,我们可以开始学习,开始修行,开始明白经文当中的法性妙理。

一旦我们开悟了觉性之理,才知道一切众生,包括自己在内,本来就与佛陀没有什么两样。

当我们真正获得觉悟的时候,就会彻底明白,觉性本来如此。无论已经觉悟,或者尚未觉悟之时,觉性都不曾有丝毫的变化动摇。我们的觉性本来觉悟,哪里需要分什么觉悟的早和晚呢!

 

“法界量同太虚,众生智心自小。”

 法界就是一切万有的总称,它包罗万象,涵盖虚空,乃至于一切心灵。假如能够测量一下大小的话,法界是无边无际的,如同无边无际的虚空一般。

然而,法界并不在我们的心性之外,它其实就是一切众生心性的展现。所谓法界,其本质就是法性,就是心性,就是觉性,就是佛性,它们平等无差别。

虽然秉承着如此广大的心之法界,一切众生却早已把它忘失,反而以为区区色身是自己,以为分别心是自己的主人。在这样狭隘的认知当中,众生的智慧和心量,自然也就表现得异常狭小。

——也正是这种狭隘的对于自我的认知,使一切众生为它烦恼不已。

 

“但能不起吾我,涅槃法食常饱。”

 

在修学的过程当中,倘若能够放下虚假的自我认知的话,修行者就没有了需要服务的主人。这时,请反观一下,那个具备见闻觉知的心性死亡了吗?

——没有,它仍旧明明了了!

 

即使离开了自我的执着,心性却不会死亡。因为它从来就不曾出生过,又怎么可能会死亡呢!

——于是,本然的觉性大道就这样自然地展现了出来,没有生灭,从来就明明了了,并且远离了一切认知,它就是《金刚经》所说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当它如此明晰地得以展现的时候,毫无疑问,它就是佛经上面用了千言万语所标示的那个东西,它就是真如妙心,它就是大般涅槃,它就是胜义的佛陀,它就是法身。

从此以后,修行者不再需要任何额外的东西来证明它,只要随缘地荡尽一切虚妄念头,大般涅槃本来就常住心间。与之相伴随的,是无穷无尽的法性智慧,随缘显现,充实而饱满,令修行者的心时时处处,都平静坦然。

 

    对于这样的修行者来说,大道常在目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