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为了适应国家法规要求,加之本族家谱派行已到了需要续之时,经多次协商、酝酿,于1996年7月正式组成《罗氏宗谱》编纂委员会。宗谱,它是以血缘为主线,记录着自古至今氏族的来历、发展状况,它是一部持续的生命史。千枝万叶,一本之发,千流万流,一源之达。一人之身,千万人之所出;千万人之身,一体这所分。知其由而敢不尊其身,尊其身敢不敬其先,敬其先敢不爱其后。故敬老爱幼乃中华民族之美德。身为父母,无论是担负社会要职,或是庶民百姓,或者是百万富翁,或者是一无所有,都不忘培育自己的下一代,总愿子孙超越自己,寄希稀望于下一代,一代胜一代,代代相传,不断发展,才能推动社会进步。这是一个家庭的力量,一个氏族的力量,也是整个社会的力量,不忘父母的养育,不忘先祖的教诲,才有志气去奋斗去拼搏,开创人间奇迹。这个民族,才有希望,才能繁荣。 罗氏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滋养了一个伟大的中华民族,培育了一门勤劳勇敢、仁爱智慧罗氏家族。罗氏家族是当今中华民族中的一族,数百年来探天人之道,穷古今之变,畅时事之运,励志自强,建功立业,英豪遍神州,美名扬天下。 此书的形成,不仅是罗氏家族智慧力量与精神的继承和延续,更是罗氏一门家风、家魂的砥砺和升华,它必将能起到追思先人,启迪今生,激励后人,树君子之风,行仁义之举,开万世基业之功效。作为罗氏家族的后人,缓缓翻阅着这本厚重的罗氏家谱,探寻家族文明的源头与流程,祖先们慈爱的面容鲜活如在眼前。我仿佛看见,数百年来,罗氏家族的族人们在这片广袤的黄土地上,昂起不屈的头颅,挺起倔强的脊梁,燃起炽热的心,向着光明的未来,风里雨里一步一步艰难地走来,直至今日的初成基业。斗转星移,今天的罗氏后人们正在祖国的大江南北立志有为,奋发图强,代代风流写春秋,千秋万载耀荣光。读毕此书,神圣自豪的情绪,扬鞭奋进的使命感,大格局、大担当的情怀激荡胸中。这是一部血脉相连、魂魄相依的基因脉络,这是一番壮怀激越、勇往直前的奋斗历程,这是一篇大爱盈胸、休戚与共的亲情诗篇。 写到此,我务必需要说明一点,吾并非是大笔之师,只是谨遵父亲罗福安和叔叔罗卿之命,要我撰写此书序言,深感手中笔头的分量之重。拙浅文字不足以抒写对祖宗先辈恭敬、向往之万一,唯恐才疏学浅,有负重任。人生征程漫漫,唯有修谱委员会以忠孝礼仪之心,行仁义礼智之举,创光罗氏之门庭,彪炳史册之伟业,上告祖宗,下慰族人,天地此心,日月可鉴。 谨以此为序。 《罗氏宗谱》编纂委员会:立政 序言人简介 本人有好动手写新闻稿子,立志学习《易经》,并以操练《择吉》、堪舆等相关知识的业余爱好。 自从1984年参加工作以来,就坚持用业余为新闻媒体写稿。到目前,累计为国家级报刊和省、市、县新闻单位写投用稿1500多篇。特别是2002年底调到县民政局以后,2003年写的《竹溪县民政局开通老人信访“绿色通道”》被国务院办公厅主管、国家信访局主办的《人民信访》采用和当年写的《县民政信访室的酸与苦》一文被《中国社会报》采用并获得三等奖(有证书和奖杯),更激发了本人做好信访接待和写稿的积极性。自此至今,先后在《人民日报》、《湖北日报》(于$2写的“署名打假”要常抓不懈一文该报加了编者按 学习《易经》,是在父亲爱好建设,曾经常请求王啟地(绰号“王吉算”)给别人行善事而激起的热情。自幼就“偷”学。特别是参加工作以后,通过从身边师傅口中,网络上、书籍里获取大量理论知识和一些实践经验,基本掌握了一些“要领”。目前,先后为亲朋好友择吉多次均得到理想效果。 写于2011年11月1日 |
|
来自: 郑儒新居士 > 《天下郑氏出荥阳,荥阳郑氏遍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