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脾法在临床的运用
脾居中焦,为升降之枢纽,主运化,生理上,饮食通过脾胃的作用,生为水谷精微,化为气血津液,以养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维持正常生命活动。故称“脾胃为生化之源,后天之本”。人之一生,无不赖于脾胃后天之养。金元医家李东垣云:“元气之充足,皆由脾胃之气无所伤,而后能滋养元气,若脾胃之气本弱,饮食自倍,则脾胃之气既伤,元气亦不能充,而诸病之所由生也。”脾胃虚则五脏六腑十二经络四肢皆不得营运之气,而百病生焉。脾病甚多,在临床最常见的脾病主要有:泄泻(尤其是久泻)、胀、肿、胃脘痛等等。由于脾居中焦,为升降之枢纽,与其他脏腑互有联系。故脾有病,还可反映其他脏腑及头面诸窍与二便的病症。调补脾胃之法,用之得当,收效卓著。古人有诸病不愈,寻到脾即愈之说。调理脾胃,不仅对脾病以治脾为主,而对其他脏腑的疾患亦强调顾脾。冀后天本固而枝叶才能繁茂。临床常用治脾法有:
1、健脾助运 脾居中州,运化水谷。脾气充盛,健运有权,自可随食随化,无积滞之患。清代名医江笔花说:“诸积皆属于脾,脾土果旺,则何物不化”, 假如脾气虚弱,消磨无力,势必出现消化呆滞,纳减腹胀,肠鸣泄泻等消化功能低下症状。久则头晕眼花,面色淡黄,倦怠乏力诸恙相继而至,治疗应先健脾助运,脾气健运则纳运正常。常用党参、白术、茯芩、扁豆、甘草等,代表方如五味异功散、健脾丸、参苓白术丸。
2、建中益气 凡虚损之证,不外五脏六腑、表里阴阳气血之虚。脾胃主中气,荣养全身。古有上损下损过中皆在不治之说。凡虚损虚劳病久,遵《内经》“上下交损,当取其中” “劳者温之”、“损者益之”和“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之旨,抓住补虚损首重后天,运用建立中气法,使中气振则水谷之精微得以濡养脏腑功能,其复杂病情即可向顺利方向转化。代表方为小建中汤、黄芪建中汤、附子理中等。再则脾输布水谷精微。惟脾功强健,水谷精气始可“灌溉四旁”布达周身,使诸脏受益。补脾则可益气,此是治疗气虚不足的重要途径。代表方为四君子汤、补中益气汤等。
3、益脾补血 血源于脾,系脾营肾精化合而成。若脾运失健,纳谷渐少,化源亏乏,则营血生成日减,诸症接踵而来。当此脾功衰惫之际,虽见血亏亦不可直接补血,亟宜补脾培土,以裕生化之源,因为血是“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而来,因而治血虚,重在补脾。代表方为当归补血汤、四君子汤加首乌,黄精、归脾汤等。
4、统血归经 脾气主升,脾健运,统摄有权,则血行常道,“血之运行上下,全赖于脾”。如脾气虚弱,统摄无权,可导致血离其经,血上溢于口鼻而为吐衄;下泄于胃肠则为便血;渗于膀胱为尿血,渗于肌肤之间,则为紫斑。治当补脾益气,统血归经。代表方为归脾汤,酌加白芨粉、参三七粉。
5、升脾摄液 津液的环流代谢,有赖于脾的转输调节。《素问》谓“五脏……脾为涎”,脾气虚者,可见多涎;脾阴虚者,则见少涎。脾虚摄液失职则多涎;统摄无权,则水液脱陷下行,不能内濡脏腑,上润口舌,复见狂饮不已,尿崩溲频,肌肤枯燥等象。补脾则可升津液,调整水液运行。代表方为滋辟饮、无比山药丸等。
6、 育脾生津 脾阴为精血津液生化之源,脾阴亏损,则津血津液无由化生,而见胃脘部隐痛、灼痛,病史久而经常发作,食少、消瘦,舌质干红,或多裂纹,或光红无苔,脉细带数或细弦等证。立法施治当补脾育阴而生津。常用药如:麦门冬、北沙参、石斛、白芍、炒生地、乌梅、炒山药等。代表方为麦门冬汤、益胃散、资生汤、无比山药丸等。
7、升阳举陷 脾气主升,精微物质上升布散,维持各脏腑正常生理活动,内脏位置固定。若脾气不升,则中气虚陷,气机升降失常,可见久泻、脱肛、胃下垂、肾下垂、子宫下垂等脏器功能衰退迟堕症,治当用补脾升提中气,堕脱随清阳升腾而复位,代表方为补中益气汤
8、温脾行水 脾主运化水液,脾对水液具有吸收、转输和布散和排泄的功用,这一功能主要体现在脾的运化功能强健、旺盛上。若脾失健运,运化失职,则水湿停聚,《内经》说“诸湿肿满,皆属于脾”,水湿流溢于肌肤则见浮肿,内聚于脏则腹大如囊裹水,伴身倦面黄,腹满脘痞,口淡不渴,纳减便溏,小溲短少,脉象沉缓,舌淡苔白滑等脾虚之证。治疗宜培土健脾,令脾气复振,运化有权,则邪水下泄,肿满自消。代表方为实脾饮、五苓散、五皮饮等。
9、培脾除痰 痰为水液所化,痰的形成,主要在于脾的运化失职,水液凝聚成痰,因此说“脾为生痰之源”。痰之为病,阻碍经脉气血运行,则肢体麻木,屈伸不利;阻滞气机升降,则胸满咳喘;蕴结中焦则身重倦怠,恶心呕吐;挟肝阳上拢清窍则头晕目眩,更有一些“怪病属痰”。治痰之基本方法是健脾,运用温补中州,培土运湿之品,以鼓舞脾气,使运化正常,痰浊水饮自化。代表方为二陈汤、六君子汤、苓桂术甘汤。
10、甘温除热 为内伤发发热治则之一,脾所化生的水谷精微是生成营卫之气的主要来源,故脾功自强,生化有源,维持着营在脉中卫行脉外的和谐协调状态,卫阳之气才能发挥其调节,控制腠理的开合及御邪外袭等生理效应。脾气虚则营卫之气匮乏失调,则症见低热不退,常于午后开始,或遇劳即发,热势或高或低,伴食俗减退,身倦自汗,声低懒言,大便稀溏,脉象虚弱,舌淡而润等。对此既不能投解表发散之品耗气伤津,亦不可施滋阴清热之剂凉降消伐,脾虚中气不足,宜补而恶攻,宜甘而恶苦,宜温而恶寒,宜升而恶降。须甘温除热法,扶益脾气,和调中州,使营卫复充,则身热诸恙随之消失。代表方为补中益气汤。
11、培土熄风 脾功强健,水谷精微生化如常,始可“散精于肝,淫气于筋”,维持肢体关节运动自如的生理状态。所以热病、久病之后伤及脾土,气血颓败,致筋脉失养而见手足蠕动等虚风内动之候。固然搐搦抽掣为厥阴所主,但此类搐抽却由中土衰惫所致,治疗时切忌凉润镇潜之品复伤脾气,当补虚安中,培土宁风为要务。代表方为理中汤加天麻、钩藤。
12、补脾生肌 脾主肌肉,脾虚则生化无权,气血不足,致肌肉痿缩,四肢无力;外科疮疡则因致精气失布而不长肌肉,见疮疡溃烂,久不愈合。临床上表现为全身肌无力,形体消瘦等;外科则见脓水清稀,疮形软陷,溃后难敛等症。治亦重补脾胃,强肌健力,冀脾旺气足,则肌肉丰满有力,疮疡易愈合。代表方为黄芪建中汤、归芍六君子汤等。
13、益气荣窍 脾居中土,灌溉四旁,联络四脏,与诸窍之间的关系甚为密切。假若脾气虚弱,则精气匮乏,引起九窍失养;再则清阳不升,复致阴火上乘,“邪害孔窍”。从而出现青盲、内障、视物模糊,鼻窍不利,耳鸣,耳聋,口糜流涎,齿龈萎缩,咽喉肿痛等。基于中宫虚惫,精气不引起九窍不利的病源所在,临证时务须开阔思路,善于应用气血相关理论,在九窍病证中辨识与脾虚有关的症候、体征,有的放矢地选投益气补脾之品。代表方为补中益气汤、升阳益胃汤、益气聪明汤等。
14、壮脾束带 若脾气虚损运化失职,水谷精气凝而反聚为湿,流注下焦,伤及任脉,则可形成带下之患。症见白带清稀,量多如注,绵绵不已,面色萎黄等。对此治法,武之望曾明确指示:当以“壮脾胃升阳气”为要务。一旦脾功健旺,清阳升腾,邪湿下泄,则带下随止。代表方为完带汤等。
15、培中固胎 胎元固否责在脾胃肾。若先天不足,伤及肾气,复因孕后脾气受损,化源匮乏,致气虚失摄,血亏乏养,胎元不固,往往酿成滑胎之疾。治当脾肾兼补,着重培益中气,摄养胎元,代表方为安奠两天汤、所以载丸、泰山磐石散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