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丽的楠溪山水蕴养了亦耕亦读、诗礼传家的乡土文化。楠溪两岸,芙蓉、岩头、林坑等大大小小的古村落,人们以血缘为纽带,聚族而居,石墙木门蓬舍,男耕女织。
“耕读传家”的生活理想和青山绿水长年陶冶出的书卷气以及对自然的亲和感渗透在村落布局和房屋建筑当中,部分村落至今仍保留着较为完整的古建筑群,别具韵味。
早早起来,来到岩头镇上的丽水街。
丽水长廊,一长串鲜艳的红灯笼,格外惹眼。
清晨,我独自漫步在岩头镇。
农家小院的墙头。
用过早餐,在岩头镇拦车前往林坑。
林坑,在永嘉县东北部,被誉为“湮没深山中的璞玉”。掩映在山林怀抱中的林坑古村落,是楠溪江流域保存最完整的山地民居。那些黑瓦覆盖的木屋,无序中显自然,纯是一群朴素自然、洒脱不拘的农家院舍。
2001年,香港凤凰卫视中文台副台长赵群力驾机在永嘉林坑拍摄系列纪录片《寻找远去的家园》时不幸坠机身亡,这一事件也让林坑出现在世人面前。
由于四周是山,村的布局是沿南北走向的一条常年不息的溪谷而建,四周是梯田,山上是竹林,所以叫林坑。

一座座有着百年以上历史的木楼被青山翠岭环绕着,玲珑别致地依着山势井然有序层层而建。

村里的大姓是毛姓,先辈们是在宋代战乱时从江西吉安迁居过来的。和永嘉楠溪江上游的那些古村落相比,林坑没有值得炫耀的古建筑和人文历史,地方也有些偏远,可它的美却是独特的,因为它有着山谷的翠绿和寂静。

惊现“华南虎”。

我举起镜头,他抄起棍头。

所有的景物与色彩,让呈现在我眼前的林坑宛若世外桃源。我也把林坑列入喜欢的地方。


在经历了林坑慵懒的午后,我搭车前往大若岩。
经过被道家誉为“天下第十二福地”的陶公洞。传说因南朝“山中宰相”陶弘景曾隐居于此闻名,宽旷的洞穴内香火袅袅,清凉幽深。
陶公洞沿路而上,倒是一路赏心悦目。

大若岩转了转,前往芙蓉村。
芙蓉村是楠溪江各村落中历史最悠久的,按照“七星八斗”的思想进行规划设计。
星,是指道路交汇处的方形平台;斗,是水渠交汇处的方形水池,是“星筑台”、“斗凿池”以为象征。道路与水系交叉纵横,成为完整的体系。这个体系用处颇多:和平时期用于生活的各个方面。战争时期,“星”可以用来作指挥台,“斗”可以用来贮水以防火攻。
此外,七星八斗还有一个美好的寓意:芙蓉村的子孙后代人才辈出,犹如天上的星斗一般。
如此的好风水使村子人杰地灵,历史上小小的芙蓉村竟出过“十八金带”和一位状元郎,十八金带指十八位陈氏族人同时在朝为官。
漫步芙蓉村,小孩在嬉戏打闹,老人们闲谈笑语,好不自在。

在芙蓉村里转悠了一圈,已近黄昏。临时决定明天一早去台州临海,晚上回到温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