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芙蓉村属于于浙江省永嘉县岩头镇,始建于唐代末年,为陈姓居民聚居之地,因村后的南山上有三座高高的山崖,有时在阳光的照射下,现出白里透红的色泽,如同三朵含苞待放的芙蓉花故而名。
芙蓉村平面为长方形,座西朝东,占地约十五公顷。四周有用鹅卵石砌成的围墙,整个村落以“七星八斗”格局规划。“星”是村中道路交汇处所筑的方形平台,“斗”是村中水渠交汇处的方形水池,据推测是为了保卫村寨战争的需要。村中“七星”翼轸分列,“八斗”呈八卦状分布,也喻村寨子孙后代人才辈出,阴阳通达,如天上星宿繁星闪耀。村中道路、水系都是循“星”、“斗”而形成系统。此种设计在现存的古村落中少见,显示出芙蓉村祖先的智慧与不凡。

走进门楼,在村落靠前正中的位置,有一座气宇不凡的建筑,这就是“陈氏大宗”,即是芙蓉村陈氏宗族的祠堂,古时,这里为陈姓族人供奉神主和祖宗牌位、聚会议事的公共场所。陈氏大宗始建于明朝,主轴线东西走向,平面工整对称,共两进,前院有光宗耀祖门、“乡帮鲜俪”影壁等,正厅两侧为宽敞的走廊,与正厅相对的是一座精美小巧的戏台。每年农历二月初二起,陈氏族人在这里举行祭神和祭祖活动,唱戏三天三夜,还举行舞鱼灯等活动。

位于村落的正中心,有一座芙蓉亭,四面环水,占地面积约五十多平米,基座用鹅卵石砌成,空透玲珑,飞檐翘角,像一朵盛开的芙蓉花而得名。芙蓉亭南北有条石相通,村里人都喜欢聚在亭中,享受一份宁静与祥和。每当夕阳下山时,亭影、屋影、山影倒映在水中,格外富有诗情画意。此外村落还有书院、庙观、路厅、寨墙、寨门等建筑亦各具特色。
据明弘治十年(公元一四九七年)《陈氏宗谱》记载:唐朝末年,有一对陈姓夫妇为了逃避乱世,从永嘉县城往北迁徙,沿着楠溪江来到这深山坳里,看到这里前面就是楠溪江,后面就是芙蓉峰,景色秀丽,风水鼎盛,于是在这里结庐定居。经过了一千多年的繁衍生息,现在已经形成了几百户人家、几千人口的陈氏宗族。历史上芙蓉村陈氏宗族曾遭受劫难,在南宋末年,元兵灭金后大举南下,攻占临安,咸淳元年南宋进士陈虞之率芙蓉村全村义士八百多人拒敌勤王,在深山中前后苦战三年,最终因弹尽粮绝,困战悬崖而全部壮烈殉难。芙蓉村遂被元兵荡为平地,直到元末明初时才得以重建。
山川秀丽,必有俊杰。在古代芙蓉村的耕读文化十分昌盛,曾出过多名进士,今天的大宗祠里还挂着一块金龙盘边的状元匾。据说在南宋时,这里离京城不远,村子里便同时有十八人在临安做官,当时号称为“十八金带”。在近代,辛亥革命名人陈坭夫先生就是芙蓉村人,陈先生早年追随孙中山先生参加辛亥革命,投身推翻满清封建帝制的革命活动,为国家和民族作出了不朽的贡献。

这一少见的古建筑群,应是中国江南乡土建筑的一个典型,在中国古建筑艺术、建筑规划史研究方面具有极重要的价值,二零零六年五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可是村里大多数古建筑有人居住,几乎有三分之一的古建筑已经改建为现代建筑,与现存的古建筑很不协调,而且村里有些地方很不卫生,气味难闻,看来如何保护好这一文化遗产,充分利用她发挥应有的作用,还应该引起当地政府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