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心经的那点感受

 xjh711 2014-01-31
   这是两年前一次读心经的一篇感受文章,翻出来与有缘人共享,若得指正,不胜欢喜。以下就是当年的文章:                                               最近两周的感觉真的很不好:如坠魔道;神思不得悠哉、清闲;举重若重;做着一件超出能力的苦差事,有点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悲催。                            事情的起因是因为农场时期的年轻才俊刘文祥小伙伴在微信朋友圈里折录了佛学《心经》的首段: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并附了个天后王菲咏唱的视频,看了之后便一发不可收拾,又一次扎入心经之中,颠簸、沉浮、挣扎,好生辛苦。
  心经在文字上很短小、很轻巧;心经在意境上很深邃、很沉重,心经在全部佛学经典中,至少是在600篇《大般若经》中是最短小的一篇,全文才260字,但是它包含的意境,承载的内涵却博大、广繁而深远,是佛经其他篇章远远无法比拟的,所以在注重内心修行的佛学中得到心之经的美誉;心经又很普罗大众,或者说是很下里巴人,因为它经常出现在条幅、折扇、水盂、茶壶上,为附庸风雅者所把玩,还有一种说法认为心经是有法力的,能给咏、唱者带来许多福报,所以唱过心经的著名歌手不下十余位,期盼“抱佛脚”的升斗小民更是趋之若鹜,不计其数;心经其实又很小众,是阳春白雪、曲高和寡的东东,多的只是滥竽充数的人,因为我就从来没有完全读懂过心经,至今依然还有许多不明不白之处。心经之所以小众是因为心经难读懂;心经之所以难读懂是因为要读懂心经必须要有三个前提:
  1,识的梵文。
  心经的原始文本应该是梵文,这点恐怕毋容置疑,我们现在能看到的文字其实并不是原著,而是译制作品(译制品和原著常常有着惊人的差异)尤以唐僧(三藏)的为主。嚼别人嚼过的馍,常为求真知者所不屑,无奈因为不识梵文,才不能不吃别人嚼过的东西,要知道这个馍已经不是如来的原始作品,其中究竟沾染了多少三藏的口水,恐怕只有等学会梵文,亲自研读了原文以后才能烟消云散分辨清楚。。。叫人懊丧不已的是,即使这个原文其实也不是佛祖亲自的手笔,它只是弟子们听经后,凭记忆和理解做下的笔记。学生听课的笔记和导师讲课的手稿能是一回事吗?天知道!况且这位导师讲课从来不用手稿,天马行空,高来低去,行云流水哪里去求复原啊?可见求知难,求真知更难,难于上青天!
  2,熟悉佛经的那些个称谓和典故。
  心经作为佛经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它与佛经有着丝丝缕缕的联系,没有接触和研读过佛经直接读心经,即使是天才也不行,除非去恶补相关的基础知识,而且由于年代变迁、流派纷争、理解、见解等等的各不相同,佛经中的许多基础知识的说法也不尽相同,为了厘清甚至甄别这些不同就可以把一个正常人逼疯。没有丰富的基础知识做支撑任何的认知都将寸步难行,就像离开了水的鱼,除了翻白眼,继续畅游只是个梦,离开了佛经的基础知识读心经,你会发觉自己越来越象那条失去了水的鱼。
  3,较深厚的哲学功底。
  心经是一篇佛经,是佛经必然就会宣佛、修佛,所以讲修行很正常,无可厚非,难能可贵的是心经保留了原始佛教的干净、灵动与清明,在面对作为客体的世界与作为主体的人和人的认识时完全不见神鬼的踪影,符合佛教是无神论的说法,至少本意的佛教是应该如此的,以没有也不需要有“创世纪”将自己与神学色彩浓重的宗教相区别,独树了·一帜。心经虽然不完全崇尚唯物论,但也不是典型的唯心主义,它的提法有自己的独创性,只是因为系统性不够,才没有引起哲学界足够的重视。我理解的哲学,应该是将世界作为整体来观察和研究时所产生的学问体系,涉及世界的组成,本质状态,共性原则,以及相关联的认识论和方法论。。。由此看来心经符合世界观学问的范畴,它不光对世界的组成有主张,而且对本质状态,共性原则都有涉及,它的重点是认识论,主张“行深般若”破认知迷雾,达认识自由境界之彼岸,明世理,度一切苦厄。所以没有哲学基础是断然无法欣赏心经这篇奇文。
  以后想对心经分段、分层加以解读,因为困难,慢慢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