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追溯吴地的人文历史,莫不以泰伯奔吴作为起始。
相传在商代末年,黄河流域的部落领袖古公亶父生有三个儿子,泰伯、仲雍和季历。本来,泰伯兄弟在古公亶父去世后应该依次继承王位。但是他们看到父亲特别喜欢第三子季历的儿子姬昌(即后来的周文王),况且姬昌的确有超人的才能,因此决定主动把继承权让给季历。然后由季历传给姬昌。
为了断绝别人拥立他们的念头,泰伯、仲雍便出逃至远荒之裔的东吴荆蛮地区,断发纹身,遵行当地落后民族的习惯。周部族的人们见他俩意志坚决,就只好拥立季历和姬昌。正是泰伯、仲雍的让贤,让周文王、周武王有了施展才华的平台,取代商朝,促成了周朝的兴起,同时,也使得吴地得以接受中原文化的融入。这便是历史上著名的泰伯让王的故事。
对此孔子称赏不已:“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

清明前夕,一位好友来电话了解去泰伯墓的公交交通(我经常公交去无锡,成专家了
),反正出去踏踏青,那就一起去吧。
先乘坐83路公交到北桥,转831到丰泾村,走过去不远就是无锡地界了,在那里乘坐无锡公交先到鸿山遗址参观。
鸿山遗址博物馆有一个展厅是介绍这段史诗的,用雕塑来阅读历史,倒也形象生动,借此机会也就在这里重温我们的先祖们的那段英雄史诗了。

那时,我们的早期文化在黄河流域,江南一带还比较原始和落后,被称之为荆蛮之地
。


泰伯、仲雍便出逃至远荒之裔的东吴荆蛮地区,断发纹身,遵行当地落后民族的习惯。
泰伯在这里建吴国,创吴文化,江南社会从此由原始走向文明,后人尊奉泰伯为吴国及吴姓的始祖。


从泰伯到寿梦十九世后,吴国开始有了发展,经历了季札让贤、专诸刺王僚等宫廷演变,吴国在阖闾这一代走向了强盛,称霸于诸侯。

继而南征北战。

战败越国,俘获越王勾践。(勾践卧薪尝胆,经历二十年又打败了吴国)



经过几十年的征战,终于在“黄池会盟”中夺得霸主,成为中国历史上“春秋五霸”之一。

这段历史朋友们都比我熟悉,而且也有不少版本和争议,我就简单的阐述一下,以清明缅怀我们先祖的英雄史诗。

离开鸿山遗址博物馆,再转车来到泰伯墓。泰伯墓位于无锡新区鸿声镇吴文化广场北侧的鸿山南麓。(在无锡火车站乘坐763公交可以直达)。




吴文化广场北面是泰伯坐像,过桥后是“第一世家”的牌坊,穿过牌坊,就正式进入泰伯墓了。
东侧立有于2006年5月25日公布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碑。

墓园内的“仰止阁”,有高山仰止的涵义。

仰止阁后面是由宋哲宗元祐七年(公元1092年)御书“至德墓道”石牌楼。




墓前有月牙池,池后有石牌坊和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始建的享堂。


墓在山南麓,依山建造。上面是坟冢,平面圆形,直径约3米余,周围筑青石块护墙,顶部用土覆盖,高约2米多。


泰伯墓前有一块明代所立的四角攒尖式的棱碑,正面刻”泰伯墓”三个篆体大,为保护文物,四面用玻璃封罩。

墓区北端是泰伯墓,据记载为东汉永兴二年(公元154年)汉桓帝敕令规模兴建,经历历代帝王修葺,至唐盛世时最为宏伟壮观,堪称江南第一古墓。
后历经沧桑,屡遭损毁。2006年当地对古墓全面修葺。

和朋友花了一天时间,游历了两个景点,瞻仰和祭拜了我们的先祖,重温那段英雄史诗,收获不小。
现在那里除了纪念先贤,也成为景区了,来无锡不妨去看看,感兴趣的也不妨带俩“大阿福”回家
。
下面是我近年乘坐公交车去无锡游览的记录,供朋友们游览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