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拜谒吴氏宗亲心中的圣地泰伯墓

 上海旭日东升 2016-11-16

2016年5月1日我们拜谒了吴氏宗亲心中的圣地泰伯墓。泰伯墓位于江苏无锡市鸿山镇风景秀丽的鸿山南麓。墓区内有吴文化广场、石牌楼、仰止阁、御碑亭,还有明代建造的月牙池和四棱碑等,2006年,泰伯墓及庙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拜谒吴氏宗亲心中的圣地泰伯墓

 传说周文王姬昌出生前有祥瑞之兆,生下来就聪明异常,颇有伟人气质,深得他祖父周太王古公亶父的宠爱。太王有心将王位传给小儿子季历,以便以后能传给姬昌,但是按照当时氏族的传统,王位只能由嫡长子继承。姬昌的父亲季历排行老三,自然没有资格承嗣王位,这势必导致姬昌不能继承周朝天下。古公亶父既不愿违背氏族的规矩,又为自己不能按心意传位给孙子姬昌而终日忧闷,郁郁寡欢,以致抑郁成疾。长子泰伯看出父亲的心意,为了顺从父亲的意愿,泰伯和大弟仲雍相商之后,在父亲生病时,托言往衡山采药而一起从岐山出走,离开周原,来到岐山西面的吴山(即今陕西省宝鸡市宝鸡县新街镇境内),以便古公亶父传位于季历。这就是孔圣人所说“三以天下让”的第一让。

    泰伯、仲雍入吴山不返,这样,季历就被改立为太子。不久,古公亶父因病去世。为了照顾氏族的传统,古公亶父临终时留下遗嘱,要季历将王位归还给泰伯。泰伯、仲雍得知父亲病故的消息后立即从吴山赶回奔丧。这时,季历依照父亲的遗命,一定要把王位让给泰伯,泰伯坚辞不接受。后来,泰伯见几次推让都不行,只好带弟弟仲雍连夜再次回到吴山,后带领部分吴人举族南迁,从吴山出发,经河南安徽一路跋山涉水,劈荆斩刺,碾转迁移,最后来到太湖之滨的江苏无锡梅里(今无锡新区梅村镇)。为了让泰伯继承王位,季历再次派人到梅里诚请泰伯回去即位。泰伯为了表示无意继承王位之心,与仲雍断发毁容,改从吴越先民纹身断发习俗。在以礼仪文明自称的周朝看来,只有遭刑罚的人才断发纹身。当信使临走时,泰伯传话于季历:“吾之吴越,吴越之俗,断发文身,刑余之人,不可为宗庙社稷之主”(《论衡·四讳篇》),意思是说我已到了句吴,改从吴人断发纹身之俗,已成刑余之人,再无资格当宗庙社稷之王了。这就是泰伯的二让。

    泰伯、仲雍定居梅里后,把岐山当时先进的农耕技术,带到原本以捕鱼、打猎为生的南方,提升了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并和当地人融为一体开发江南,使得原本人烟稀少、土地肥沃的梅里地区逐渐成为人丁兴旺、经济发达的富庶之地。泰伯、仲雍也因之被当地民众拥举为部族首领。后来,泰伯在吴越之地营建城邑,组建国家(占有太湖以东到海,以北抵长江这片土地),国号仍称勾句吴。句吴国逐渐发展壮大,终于在东南沿海站稳了脚跟,春秋、战国时期成为强大的吴国。吴国建立后,泰伯却一直不肯称王,只让人们称“伯”,并且没有留下后代,为的就是把王位让给弟弟仲雍。大约在公元前1193年,季历被殷朝第29代商王太丁杀害,季历的儿子昌要泰伯回周原继位,泰伯再次让位于昌(即后来的周文王)。泰伯去世后,仲雍成为吴国国王、吴氏的传代始祖。这就是让百姓肃然起敬的第三让。
孔子《论语》曰:“泰伯可谓至德也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 孔子用极美好的语言称赞泰伯,尤其对他的“至德文化”之精髓——谦让与开拓愈加赞美,表达了他对古代先哲的崇敬。

拜谒吴氏宗亲心中的圣地泰伯墓

 吴文化广场景区。每年的4月10日,泰伯祭祀典礼--中国(无锡)吴文化节,作为吴氏宗亲和海内外同胞盛大的祭奠先祖活动,都在这里举行。
拜谒吴氏宗亲心中的圣地泰伯墓
雕塑前面的广场上突出了吴字

拜谒吴氏宗亲心中的圣地泰伯墓吴姓发源地


拜谒吴氏宗亲心中的圣地泰伯墓
广场中央花岗岩高台上立有一尊吴泰伯铜像。铜像为坐姿,头戴皇冠,面如重枣,一派尊者气象。
拜谒吴氏宗亲心中的圣地泰伯墓
铜像后面有横向一条小河,河上建有三座石拱桥。过桥是一座三阙式花岗岩牌坊。坊额借用司马迁《史记》中的一句话“第一世家”。

拜谒吴氏宗亲心中的圣地泰伯墓
过了牌坊,便是泰伯墓神道。神道两侧匍匐着石狮石羊等石兽。两侧花坛里建有两座“御碑亭”。
拜谒吴氏宗亲心中的圣地泰伯墓
东侧御碑亭前柱上的柱联是“好古不求秦以下;游心常在物之初”。拜谒吴氏宗亲心中的圣地泰伯墓
亭内立一石碑,碑上刻的是明朝建文帝朱允炆的《题泰伯墓东壁》:“远隐停马泰伯乡,仰瞻墓宇法先王。避荆不为君臣义,采药能全父子纲。八百周基无足贵,千秋俎豆有余香。深惭今日争天下,遗笑勾吴至德邦。”据说,这是朱允炆在被叔父朱棣攻下南京,赶下皇位后,南逃途中经过泰伯墓有感而作的。他想到三千年前泰伯为让王位而南迁荆蛮之地,而当下的明朝是叔侄争位,骨肉相残。

拜谒吴氏宗亲心中的圣地泰伯墓
西侧御碑亭前柱上的柱联是“始乎士以终乎圣;尊所闻而行所知”。亭内石碑上刻的是乾隆皇帝初次下江南经过无锡,特命大臣乌木泰祭奠泰伯墓的祭文。
拜谒吴氏宗亲心中的圣地泰伯墓
庭院正面是泰伯墓的前大门。檐下挂的一块匾额为台湾前国民党主席吴伯雄先生题写的“泰伯陵”三字。
拜谒吴氏宗亲心中的圣地泰伯墓
走进前门厅,前大门门楣上挂的一块匾额为乾隆皇帝御笔题写的“三让高踪”四个大字。匾额虽旧,仍是黑漆为底,饰有金龙花纹。显得庄严华丽。

拜谒吴氏宗亲心中的圣地泰伯墓
进入前大门,里面是一个很大的庭院,庭院内建有一座四层高的“仰止阁”。
拜谒吴氏宗亲心中的圣地泰伯墓
东厢为“怀德堂”,室内堂柱上挂有康有为题写的楹联“一游一豫同民乐;知止知足仰山高”。堂内供奉仲雍与季札的彩塑雕像。仲雍是与泰伯一起奔吴的二弟,泰伯去世后无子,即由仲雍继位,故仲雍是句吴国第二代国君,仲雍去世后葬于常熟虞山。

拜谒吴氏宗亲心中的圣地泰伯墓

季札是第十八代吴王寿梦的小儿子。季札从小聪明好学,知书礼达。封于延陵(今常州)。寿梦欲立其为王。季札四让王位,避耕舜柯山(无锡西郊)下,为世人盛赞。季札贤明博学而德高望重,精通礼仪外交,多次代表吴国出使齐鲁宋魏等国。被南怀瑾称为“周末第一文化大使”。


拜谒吴氏宗亲心中的圣地泰伯墓
西厢房为“宗会堂”。室内墙上陈列有两张图表。一张是“句吴国传位图”,从吴王泰伯至吴王夫差儿子友,经二十一世,共二十五位吴王,历七百年。另一张图表是“至德宗亲姓氏派衍录”,这是说,从吴泰伯到周末约七十代王族皆姓姬,以后便派生出93个姓氏。
拜谒吴氏宗亲心中的圣地泰伯墓
庭院四周建有长廊,前后贯通。长廊墙壁上镶嵌有许多名人题字石刻。(崇宗、尚宗、承德、永德碑廊)

拜谒吴氏宗亲心中的圣地泰伯墓
登上仰止阁,眺望泰伯墓

拜谒吴氏宗亲心中的圣地泰伯墓
走进这扇大门,才是真正的进入了墓区
拜谒吴氏宗亲心中的圣地泰伯墓
泰伯墓是从这里开始的,前面看的建筑都是近年扩建的,
拜谒吴氏宗亲心中的圣地泰伯墓
照池,又称月牙池
拜谒吴氏宗亲心中的圣地泰伯墓
池后立有一座四柱三门石牌坊,坊额为北宋哲宗题写的“至德墓道”四个大字。
拜谒吴氏宗亲心中的圣地泰伯墓
过了“至德墓道”牌坊,便是一条坡道砖路,路的尽头是祭殿。

拜谒吴氏宗亲心中的圣地泰伯墓

门额上悬“千秋殂豆”匾额。柱联由清嘉庆年间金匮(今无锡)县知县齐彦槐题写的“志异征诛,三让两有天下;功同开辟,一杯万古江南”。


拜谒吴氏宗亲心中的圣地泰伯墓
祭殿神龛内供奉“始祖泰伯公神位”。

拜谒吴氏宗亲心中的圣地泰伯墓
走过祭殿,后面便是高高的台阶。台阶中段平台上立有一座四棱方碑。此碑为明代所建,碑的正面刻有“泰伯墓”三个篆字。

拜谒吴氏宗亲心中的圣地泰伯墓
再向上,墓道两侧立有一对石望柱,柱顶雕刻护陵蹲狮一对。
拜谒吴氏宗亲心中的圣地泰伯墓
过望柱约十米便是泰伯墓。为青石封砌墓冢,墓前有云纹装饰图案的墓碑一块,上刻楷书“泰伯墓”三字。整个墓园环境肃穆,简洁庄重。
 
拜谒吴氏宗亲心中的圣地泰伯墓
墓前绕一圈,拱手三叩首
拜谒吴氏宗亲心中的圣地泰伯墓
西有黄帝陵,东有泰伯墓”,足见泰伯的历史地位。墓旁的青松翠柏,时时刻刻陪伴在泰伯左右,为吴地子孙守护着他的亡灵。

拜谒吴氏宗亲心中的圣地泰伯墓

新建的归宗碑林
拜谒吴氏宗亲心中的圣地泰伯墓
                                                                      (资料来源于网络)
           (版权申明:原创图片,转载请注明作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