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3200年前的一次礼让成就了今天的吴文化

 小熊家228 2015-05-07

  

3200年前的一次礼让成就了今天的吴文化
泰伯墓资料图片

  从陕西省宝鸡市到江苏省无锡市,在谷歌地图上的直线距离接近1300公里,乘坐T字开头的特快列车从宝鸡到无锡,也需要15小时43分钟的时间。可是在约3200年前的商朝末年,居然就有一位大人物,带着他的部下跋山涉水从宝鸡一路往东来到今无锡新区梅村一带——这位大人物的名字叫泰伯,历史上称他的这一壮举为“泰伯奔吴”。泰伯如今被认作所有姓吴的人的老祖宗,无锡也成为汉民文化奇葩之一“吴文化”的滥觞之地。

  泰伯在历史上究竟是怎样一个人?他为何千里迢迢带人奔吴,目的是什么?他为什么不选择奔其他地方而偏偏选择了无锡这个地方?《发现》周刊将一一为您讲述。□本版主笔快报记者 金辰 陈超

  疑问

  1

  泰伯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 连孔子也夸他品德高尚

  有关泰伯这个人的历史记载,直接的历史资料并不是十分丰富,但是因为他的名字出现在两本非常有名的书上,所以泰伯的大名,对于后人可是如雷贯耳,有关于泰伯的评论,也是不绝于书。

  第一本书就是《论语》,《论语》是记载圣人孔子言论的儒家经典著作,《论语》的第八篇一开头,孔子就提到了泰伯。子曰:“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论语》里提到泰伯的就这一句话,意思是孔子说泰伯是品德最高尚的人,三次让出王位,老百姓都找不到合适的话来称赞他。孔子的评价可不低,因为他称泰伯“至德”。注意“至”这个字,孔子后来被人称作“至圣”,连孟子都只能称“亚圣”。

  第二本书就是《史记》,太史公对泰伯评价也是超高,《史记》一共30世家,吴太(同泰)伯世家排名第一,其开篇写道:“吴太伯,太伯弟仲雍,皆周太王之子,而王季历之兄出。季历贤,而有圣子昌,太王欲立季历以及昌,于是太伯、仲雍二人乃奔荆蛮,文身断发,示不同用,以避季历。……”

  《史记》记载的就是孔子所说泰伯三让王位的故事。无锡市新区鸿山街道的洪维新对吴文化有些研究,他说《史记》记载的还不够详细,目前比较公认的“三让”版本是:周太王有三个儿子,长子泰伯、次子仲雍、小儿子季历,季历生儿子昌的时候有祥瑞之兆,周太王就想让昌继承王位,可是父死立嫡长子为王已成为周人的传统,泰伯和仲雍为成全父亲心愿,就离开岐山到了附近的今陕西省彬县一带隐居(一让);周太王病了,泰伯回家看父亲,又有人提出应当由泰伯继承王位,泰伯、仲雍这次远远走到了江南,意在不与周部落来往(二让);周太王去世,季历遵照父亲遗命来找泰伯,泰伯遂断发文身,再次示绝不继承王位之意(三让)。

  疑问

  2

  泰伯为啥千里迢迢来到江南?从“吴”字的甲骨文中找出端倪

  由于太史公的精简,他并没有在《史记》里说明泰伯奔吴的具体位置,以至于后人对泰伯奔吴的“吴”究竟是哪里有多种说法,比如另有“陕西吴山说”等。最大的质疑是,如果单纯是为仁义道德避让王位,找个离故乡不太远的地方不就行了,选择无锡新区这个遥远的地方,在古代没有火车、飞机,是不是有点不靠谱?

  无锡市泰伯庙文物保护所所长毛剑平给出了一个听起来比较靠谱的说法。他说,这一切其实可以从古体的“吴”字看出端倪。“吴”字的甲骨文是左上角一个圆形,右边是一个人的形状,当做图形来解读就是一个人在追逐太阳的意思;“吴”字的金文也是一个人在追逐太阳,不过圆形放到了右边;而在秦始皇“书同文”之前,流传在楚地的“吴”字篆文是上面一个圆形,下面有4条竖杠,从图形解读就是最下面是水,中间一横加上面圆形是太阳上升,意思就是指太阳升起的地方。

  “泰伯第二次让王位前,周太王生病了,又有人提出要让泰伯继承王位,这让泰伯很苦恼。泰伯、仲雍商量,不如去寻找神仙药,给周太王服用后,周太王就一直可以做王,大家也不用为谁继承王位苦恼。”毛剑平说,当时的周部落是信奉太阳神的部落,两人理所当然地要去太阳升起的地方寻找神仙。而在古代认为太阳升起的地方是东海之滨,泰伯一大家子就一路往东,最终他抵达了无锡新区梅村、鸿山一带。当时这里是一片泽国,远处望去就是茫茫大海,泰伯理所当然地就认为这里是太阳升起的地方。

  疑问

  3

  为何说无锡梅里是吴文化源头? 泰伯城是太湖流域最早的国都城

  今年的2月份,来自全国各地的80多位专家在无锡举行了一场讨论会,专家认可的是,泰伯被认定为吴文化的开端者。至于“吴”这个地方到底在哪,有说陕西吴山的,有说无锡的,有说苏州的,还有说南京江宁的,80多个专家引经据典,激烈讨论了整整一天,最终形成一个共识:太湖流域是吴文化的核心区,梅里(今无锡新区梅村一带)是吴文化的源头。历史上的泰伯城是太湖流域最早的国都之城,虽已湮没,但不可轻易否定。吴国早期都城筑于梅里,世称泰伯城,早在东汉就有明确的文献记载。

  泰伯定居在无锡新区,那时候新区这一代还是一片泽国,就新区梅村、鸿山附近地势比较高,能住人,当地蛮人靠捕鱼为生。泰伯把农耕技术带到这里,教会了当地人在农业生产上从“一年一熟”到一年两熟”,实施稻、麦轮作。泰伯还教会了当地人栽桑养蚕,饲养畜禽,由此泰伯才声名远扬,“荆蛮义之”,远近的蛮人都说他好,纷纷跑来归顺他。

  泰伯开创吴文化,并非是在一片白地上凭空生发,而是依托了自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至良渚文化、马桥文化的历史积淀,并自觉地将中原文明与荆蛮本土文明相整合,加速了吴地文明的发展进程。

  现在所说的吴文化,是吴地区域文化的简称,一般是指在江南一带滥觞,以先吴和吴越两国文化为基础,经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的生长及隋、唐、宋、元历代发育,至明代形成高峰,再至清末随着资本主义萌芽兴起转向现代文明的一系列文化集合。作为吴文化的创始者,泰伯谦让、包容的“至德”精神,历经孔子等历代思想家的倡导而影响深远,既是江南文人“道德文章”的范型,也是江南近现代工商实业家以德经商的宗旨之源。

  越王勾践为泄愤毁了吴国古迹

  如今只留下泰伯庙和泰伯墓

  《史记》记载说,等到昌的儿子周武王建立周朝后,分封诸侯时,就将吴地封给了泰伯、仲雍的后人,并追封泰伯为“吴伯”,他们也在无锡新区梅村、鸿山一带筑城,这也是吴国的由来。从泰伯开始,吴国前后存续了700多年,其间发生了“专诸刺王僚”“要离刺庆忌”“孙子演阵斩美”“勾践卧薪尝胆”等一系列著名历史事件。

  不过现在在无锡等地,我们却很难发掘出与吴国有关的考古遗迹,当初在鸿山发现大型战国墓,最终也被认定为越国贵族墓。吴国墓去哪里了,吴国人又到哪里去了?一切都和越王勾践有关。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在公元前473年灭掉了吴国。因为吴越两国有世仇,所以勾践灭吴后对吴人特别狠,号称要“掘地三尺、鞭尸百万”,于是大量的吴国贵族墓统统都被勾践给掘了,导致我们今天能找到的墓葬很少,在原本吴地发现的也是越国墓。

  此外几乎所有没死的吴国贵族也纷纷逃离了吴国本地,为了纪念故国,这些人大多以国为姓,成为如今四散海内外的吴氏宗亲。更倒霉的是,灭了吴国没多久的越国也被楚国给灭了,最终大量的史料都湮没在了重重历史迷雾当中。比如历史上记载泰伯是没有后代的,其王位传给了弟弟仲雍,现在吴氏宗亲的血亲祖先应当是仲雍,但不管怎么说,全世界吴氏宗亲还是尊奉泰伯为老祖宗。

  为缅怀泰伯的丰功伟绩,在东汉永兴二年(公元154年),汉桓帝派人把泰伯故居改建成庙,把他的墓地扩建成大型墓葬。从无锡市区沿着机场路一直往东南方向,就能抵达现在的无锡梅村街道,泰伯庙就在这里,泰伯墓则在泰伯庙以北的鸿山街道鸿山南麓。

  如今这两处地方已经成了全国文物保护单位,从2005年无锡首次举行吴文化节以来,全世界来自五大洲的吴氏宗亲都前来谒墓祭祖。无锡新区宣传部部长闾东影说,已经走过六年的吴文化节如今影响越来越大,今年有450名海外吴氏宗亲、800多名国内吴氏宗亲前来祭祀泰伯,为此他们也组织了一系列具有纪念意义的文化活动。

  民间传说

  民间传说永远要比正史来得有趣,事实上在无锡新区鸿山、梅村一带,流传着比正史丰富且有趣得多的民间传说。

  披麻戴孝

  传说当年泰伯去世后,当地吴人哭声震天,念及泰伯德行高尚,且生前酷爱养蚕、种麻,遂腰束丝麻以示哀悼,这一习俗沿袭至今,很多专家认为流传全国的丧礼习俗“披麻戴孝”即源自于此。

  撒纸钱

  泰伯死后,仲雍送葬,当地人感激泰伯德行高尚,送葬的队伍很庞大。当时道路不宽,大队人马经过时踩坏了道路两旁的不少田地,这让一直秉承泰伯“德”思想的仲雍感觉愧疚,遂交代手下一路在当时路两边的田里放钱,作为踩坏田地的赔偿,慢慢就演变成送葬时要在沿路撒纸钱的风俗。

  玉皇大帝

  泰伯的生日是农历正月初九,每年的正月初九,在无锡新区梅村都要举行规模宏大的泰伯庙会,民间传说中玉皇大帝也是正月初九生日;农历三月初三是泰伯祭日,也是玉皇大帝登仙日;民间又传说姜子牙当年是被泰伯收留,认作干儿子,随泰伯的妻子姓姜,后来姜子牙封神的时候,就是没敢封玉皇大帝,所以综上所述民间传说认为泰伯后来就成了道教里地位很高的玉皇大帝。

  (洪维新、毛剑平对此文亦有贡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