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No.0233 吴太伯,江南吴地之祖

 新用户7842qWV8 2023-10-01 发布于江苏

周太王姬亶是周族承上启下的关键人物,他的太太是来自于有邰氏的太姜。

(敲黑板:姬、姜联姻,是周人的传统,姬姓、姜姓分别代表了黄帝、炎帝系统)

【老爸的难心事儿】

姬亶和太姜生了三个儿子,老大泰伯(太伯)、老二仲雍(虞仲)、老三季历。

三个儿子的德行都很好,老爸很为难:自己百年之后,哪个儿子接班呢?

其实,老爸的心里是想传给老三季历。除了季历的表现比两个哥哥稍胜一筹外,老头更看重的是孙子姬昌。

姬昌是季历的儿子,也就是后来的周文王,出生时就有祥兆(赤雀衔丹书)。

姬亶曾经感慨:我们周族兴旺的key person,应该就是小昌吧?(我世当有兴者,其在昌乎?)

虽然心有所属,但老爸又不知咋跟老大、老二交代,很是尴尬。

【泰伯奔吴】

老爸的小心思被大儿子泰伯看出来了,为了不让老爸为难,老大借口为老爸采药,带着二弟仲雍离家出走了。

兄弟二人从陕西的岐山南下,顺着汉水走到长江,再沿着长江一口气跑到了江苏的无锡。哥俩一去不复返,甚至老爸去世了,哥俩也没回去奔丧,就是为了让老三季历顺利继位。

老爸也是明白人,知道儿子的苦心,并不说破,也没有去追赶儿子。

泰伯主动让位给弟弟,被写入《二十四悌》(泰伯让国,曲顺其亲,之荆采药,被发文身)。

(敲黑板:《二十四悌》是民国时期编写的德育教材,仿照《二十四孝》)

【断发文身】

3000多年前的江苏,被叫做“荆蛮之地”。当地人主要是百越族的祖先,文化比较落后,服饰打扮、生活习俗都与中原有很大的不同。

(敲黑板:实际上,良渚文化是我国早期诸多文明之花中,十分璀璨的一朵,只是由于南方多山多水,农耕生产不如中原方便,才导致发展相对缓慢)

泰伯、仲雍哥俩到了吴地,定居在梅里(江苏无锡梅村)。

(敲黑板:南朝时期的无锡县令刘昭,最早把梅里定位在了无锡)

强龙难压地头蛇,为了尽快融入当地的土著文化,哥俩主动入乡随俗、断发文身。

这样一来,当地人非常高兴:两个大城市来的外地人,见过世面,有文化、有本事、说话又好听,还不歧视我们,支持是必须滴!

很快,一千多家当地土著拥护泰伯做了首领,尊称他为“吴太伯”,还把新团体称为“句(gōu)吴”。泰伯因此也成为吴国的先祖,梦寿、阖闾、夫差都是他的后代。

【发展吴地】

做了领头羊的泰伯不负众望,利用自身的先进理念和先进技术,带领大家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生产。

相传泰伯开凿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条人工河----伯渎河全长43公里,大大提高了吴地的防洪、灌溉、交通水平(“穿浍渎以备旱涝”)。春秋时期,吴王阖闾西攻楚国、吴王夫差北伐齐国,都曾通过伯渎河。

(敲黑板:今天无锡著名的清名桥,还俗称“伯渎港”)

泰伯奔吴,为吴地带去了中原文明的种子,促进了东吴文化的进步,被称作“江南文明之祖”

(敲黑板:虽然泰伯奔吴很大程度上有传说的成分,但却反映了中原文化与吴地文化的相互交融、相互促进的历史真实)

【后世纪念】

泰伯实在是很有大哥的样子,曾经“三让天下”。

第一次是主动出走,把天下让给了三弟季历;

第二次是自己在吴地未称王,也不要孩子,死后把位置留给了二弟仲雍;

第三次则是季历死后,侄子姬昌要请大伯回来继承家族事业,被泰伯婉拒。

由于泰伯主动让贤,成就了周、吴两家天下,后世对他的评价极高。

孔子的评价:太伯可谓至德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老百姓找不到合适的词儿来夸他)

司马迁的《史记》,更是把《吴太伯世家》列为12帝王本纪之后的第一世家。

(敲黑板:据说泰伯去世后,吴人非常悲痛,争相献花,把满山的花都采光了。由于泰伯喜欢种麻,大家只好在腰间系上麻绳以示哀悼,慢慢成了人们为逝去长辈披麻戴孝的礼俗)

直到今天,无锡还有泰伯庙、泰伯墓等很多纪念地,也留下了很多对联:

如:

志异征诛三让两家天下,功同开辟一抔万古江南。

又如:

违亲不孝,背君不忠,敢辞瘴雨蛮烟,采药当年心最苦;

传季而王,偕仲而霸,岂意吴头楚尾,瓣香到处德维新。

泰伯死后,弟弟仲雍接班。仲雍也叫虞仲,也非常贤明。据说,常熟的虞山就是因虞仲墓而得名。

这里还有一个小故事,虞仲墓与言偃(子游,孔子的学生)墓相邻。清代的时候,言姓后人与虞姓后人因为争夺墓地,引起诉讼。

县令写了一幅对联,挂在虞仲墓前:

一时逊国难为弟;千古名山尚姓虞。

意思是连这座山都姓“虞”,你还好意思争!

结果,言姓后人主动撤诉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