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高考历史天津卷 1. 右图为《岛夷志略》片段。从其内容判断,该著作的出现应不晚于( ) A.秦汉时期 B.隋唐时期C.宋元时期 D.明清时期 1.C [解析] 本题以中国古代中央对地方的行政管辖为切入点,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图片信息和运用历史知识说明现实问题的能力。本题一定要抓住图片中“万里石塘”这一关键信息,联系教材中元朝行省图中的信息进行对比,就可以得出结论:“万里石塘”即元朝所管辖的南海地区。故选C项。 2. “从宋代起,棉花开始成为一种重要纺织原料……到了元代,丝、麻、棉鼎足而三,明代以后,棉花的重要性超过了麻。”出现这些变化的前提条件是( ) A.政府的大力推广 B.棉纺织技术的改进 C.商品经济的发展 D.棉花成为经济作物 2.B [解析] 本题以中国古代纺织原料的变化为切入点,旨在考查考生对古代手工业技术进步的理解能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区别棉花种植的不断扩大与棉花能够成为主要的“纺织原料”在原因上的不同。A项政府的大力推广、C项商品经济的发展、D项棉花成为经济作物,这些条件都不同程度地推动了棉花种植的扩大。但是,棉花能够逐渐成为主要的“纺织原料”,其前提条件还是棉纺织技术的改进,故选B项。 3. 孟德斯鸠认为,共和政体是全体人民或仅仅一部分人民握有最高权力的政体;君主政体是由单独一个人遵照固定的和确立了的法律执政;专制政体是按一个人的意志行使权力。他主张实行的政体是( ) A.民主共和 B.贵族共和C.君主立宪 D.君主专制 3.C [解析] 本题以孟德斯鸠的政治主张为切入点,旨在考查考生解读材料信息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根据题干信息“共和政体……仅仅一部分人民握有最高权力的政体”和“专制政体是按一个人的意志行使权力”的语义色彩,结合所学知识,我们不难判断孟德斯鸠是反对这两种政体形式的,故排除A、D两项。贵族共和政体是少数贵族的“集体”统治,材料中没有体现,故排除B项。根据题干信息:“君主政体是由单独一个人遵照固定的和确立了的法律执政”,这符合孟德斯鸠“依法治国”的根本理念,再结合所学知识判断,C项正确。 4. 有国外学者说,如果世界结束于1820年,一部此前300年全球经济史的主体就会是东亚;只有结尾的简短一章可能提到遥远的大西洋沿岸。这里的“结尾的简短一章”主要指的是( ) A.新航路开辟B.西方早期殖民扩张 C.工业革命 D.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确立 4.C [解析] 本题以古今中西方经济发展变化的趋势为切入点,旨在考查考生把握和阐释历史阶段特征的能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把历史时间和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对应起来。根据题干提供的时间信息“1820年和“结尾的简短一章”分析,这一“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应该出现在18世纪末和19世纪前期。A项出现于15—16世纪,B项出现于16—18世纪中期,D项确立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均与题干时间条件不符,排除A、B、D。英国的工业革命开始于1765年,1820年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与题干要求的时间段相符。故选C项。 5. “不识国民之原理,不通世界之大势,不知政治之本原……而仅摭拾泰西皮毛……遂乃自足。”上述言论应当是( ) A.顽固派对洋务派的批评B.洋务派对顽固派的批评 C.洋务派对维新派的批评D.维新派对洋务派的批评 5.D [解析] 本题以中国近代先进中国人的探索为切入点,旨在考查考生理解材料信息和对比近代思想流派主张的能力。题干信息提供的思想流派的主张是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反对只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根据这一分析并结合所学知识判断,这显然指的是维新派对洋务派的批评,其他选项均与题意不符。故选D项。 6. 据《中国报学史》统计,武昌起义胜利后半年内,全国报纸由100多家迅速发展到500多家,总销量达到4200万份。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人们关心社会变革,希望了解世界变化 B.《临时约法》规定有言论、出版等自由 C.大力提倡白话文使阅读报纸的人数激增 D.人们普遍赞成民主共和,反对君主专制 6.A [解析] 本题以武昌起义后中国报刊数量的迅速增加为切入点,旨在考查考生对历史现象因果关系的理解能力。在解答因果类题目时,需留意与时间有关的信息,防止落入命题者在“时间错位”上设置的陷阱。武昌起义发生于1911年10月,发生后的半年内大致截止到1912年的3月。B项《临时约法》颁布于1912年3月,显然不能成为其主要原因;C项大力提倡白话文是在1915年开始的新文化运动时期,时间上也不符合题干规定的时间段;D项中的“普遍”显然不正确。社会的需求是文化事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A项正确。 7. 下图中,美国汽车产量1933年发生了较大变化。其主要原因是( ) A.消费者购买力下降B.厂家生产能力下降 C.政府限制汽车生产D.汽车销售价格上涨 7.A [解析] 本题以图表形式提供美国汽车产量在1933年的变化为切入点,旨在考查考生从图表中提取有效信息和知识迁移的能力。从表格提供的信息看,从1929—1933年,美国汽车的生产量锐减,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与当时的经济大危机相关。由于经济大危机的影响,大量工人和农民失业,他们的收入大量减少,对汽车的消费能力急剧下降,直接导致了美国汽车产量下降,B项不符合事实;C项中政府的干预也是在汽车生产能力过剩、消费能力下降的背景下出台的; D项中“价格上涨”错误,实际上当时受市场需求的影响,汽车价格大大降低。故选A项。 8. 毛泽东说:“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革命,在一定历史时期中所采取的国家形式,只能是第三种形式……这是一定历史时期的形式,因而是过渡的形式。”这里所说的国家形式是( ) A.民主主义国家 B.新民主主义国家 C.资本主义国家 D.社会主义国家 8.B [解析] 本题以毛泽东的关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家形式”的论述为切入点,旨在考查考生对一定历史时期内,中国所选择的特殊社会形态的认识。按照一般规律,人类社会形态的演变大致是沿着“奴隶制国家——封建制国家——资本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国家”的趋势发展的。但由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殊国情,中国没有经历典型的资本主义社会,因而在确立社会主义制度之前,选择了一种特殊的社会形态——新民主主义社会作为过渡。故选B项。 9. 天津著名中药企业达仁堂至今已有百年历史。20世纪50年代纳入国家集中统一管理后,原有分号与其全部脱钩,达仁堂只管生产,不管销售。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发展中,该企业曾一度“拔剑四顾心茫然。”造成其“茫然”的主要原因是( ) A.集中统一管理使企业失去活力B.企业产品质量下滑 C.企业失去分号,力量削弱 D.企业尚未适应市场经济 9.D [解析] 本题以天津达仁堂在新中国成立后经营管理的变化为切入点,旨在考查考生对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经济体制变化对企业影响的理解能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运用在20世纪90年代,中国正在从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市场经济体制这一知识点分析。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达仁堂只管生产,不管销售(销售由国家负责)。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成为完全的市场主体,必须按照市场的需求独立来组织生产和销售,导致其一时无法适应,感到“茫然”,D项正确。A、B、C三项均与上述分析不符,排除。 10. 下图所反映的经济组织,其突出特征是( ) A.成员国政治经济一体化 B.成员国经济技术合作多样化 C.成员国经济发展均衡化 D.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优势互补 10.D [解析] 本题以当今世界经济组织为切入点,旨在考查考生提取图片信息和对几个主要的经济组织的比较能力。从图片提供的“国旗图案和参加国的个数”判断,该经济组织应是北美自由贸易区。A项指的是欧盟的特点;B项是各个经济组织的共性特征;北美自由贸易区中的美国、加拿大是发达国家,墨西哥是发展中国家,因此该组织内,成员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但却可以实现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优势互补,C项错误,D项正确。 11. 凯末尔说:“我们希望成为一个现代化国家,我们的头脑愿意接受现时代思想,但我们仍得保持自身不变。”为此他推行的改革有( ) ①废除政教合一 ②用拉丁字母拼写土耳其语 ③走苏俄发展道路 ④大力发展农业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11.A [解析] 本题以凯末尔改革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对近代改革“既要实现近代化又要保留本国的优秀传统”这一结论的理解能力。本题属于组合型选择题,可用排除法。由于凯末尔改革的目标是学习西方的先进成果来发展资本主义,③明显错误;根据所学知识,近代化在经济上表现为工业化,而且凯末尔改革时期,土耳其的农业发展缓慢,④错误。排除含有③④的B、C、D三项,答案选A项。 1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刘邦接受了皇帝的称号,皇帝之下设三公九卿……地方行政系统仍是郡、县、乡、亭、里。郡有郡守、郡尉等,分掌政治、军事、监察之权。县分大小,万户以上设县令,万户以下设县长。 ——樊树志《国史概要》 (1)材料一反映了汉初哪些政治制度?指出其渊源。 材料二 “汉高祖……矫秦县之失策,封建王侯,并跨州连邑,有逾古典。”这些受封的诸侯王和列侯都是“有土之爵”,在其封地上享有两大特权:一是“自置吏”;二是“得赋敛”。 ——摘编自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 (2)依据材料二,说明汉初“矫秦县之失策”的措施及具体内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措施导致的后果。 材料三 汉武帝规定诸侯王除由嫡长子继承王位外,“以私恩自裂地,分其子弟”为列侯,而由皇帝制定这些侯国的名号,分别隶属于汉郡。淮南王刘安谋反,“国除为九江郡”;衡山王刘赐谋反,“国除为郡”。又颁布律令,规定王国官员地位低于一般官员,限制人们与诸侯王交游。从此,王国与汉郡无异。 ——摘编自邱树森、陈振江主编《新编中国通史》 (3)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汉武帝解决王国问题的措施,并分析其意义。 12.[答案] (1)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承袭秦制。 (2)分封诸侯王国。 受封王侯在封地上可以自行任命官员、收取赋税。 王侯权力过大,危害中央集权。 (3)颁布推恩令分割王国封地;剥夺犯法诸侯王封地,改为郡县;颁布律令加强对诸侯王的防范。 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中央集权得到加强,巩固了国家统一。 [解析] 本题以西汉政治制度的演变为切入点,以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为主线,综合考查了考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阐释和说明历史现象的能力。第(1)问,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信息归纳作答,语言要精炼,不要摘抄原文;第二小问要能够从汉代对秦朝政治制度的“继承性”方面思考。第(2)问,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信息归纳概括回答,但要注意对文言文信息如“自置吏”等要转化成现代语言表述;第二小问要从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之间的联系思考。第(3)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回答,但一定要注意分层归纳概括,不能够只用“推恩令”代替;第二小问要结合第二小问的解答对比考虑。 1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从德国打了败仗,“公理战胜强权”,这句话几乎成了人人的口头禅。……德国倚仗着他的学问好,兵力强,专门侵害各国的平等自由,如今他打得大败,稍微懂得点公理的协约国,居然打胜了,这就叫做“公理战胜强权”。 ——《独秀文存》 (1)材料一中,陈独秀评论的是哪一重大历史事件?为什么中国人非常关注这一事件? 材料二 1918年11月,北京大学举行集会,胡适在演讲中说:“这一次协商国所以能大胜,全靠美国的帮助。美国所以加入战国,全是因为要寻一个‘解决武力’的办法。”“如今且说美大总统所主张,协商各国所同声赞成的‘解决武力’的办法……” ——彭明《五四运动史》 (2)材料二中的“协商国”主要指哪些国家?胡适为什么说“协商国所以能大胜,全靠美国的帮助”?美国提出了怎样的“解决武力”的办法? 材料三 在北京大学1918年11月所组织的演讲中,李大钊说:“我老老实实讲一句话,这回战胜的,不是联合国的武力,是世界人类的新精神。不是那一国的军阀或资本家的政府,是全世界的庶民。……这新纪元的世界改造,就是这样开始。资本主义就是这样失败,劳工主义就是这样战胜。” ——《北京大学日刊》1918年12月6日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李大钊演讲的题目。演讲中提到的“新纪元的世界改造”指的是什么?演讲反映中国思想界发生了什么变化? (4)综合上述材料,分别概括陈独秀、胡适、李大钊的观点,并分析当时的国内背景。 13.[答案] (1)第一次世界大战。 因为中国是一战的战胜国。 (2)英、法等国。 战争前期美国向协约国提供了大量物资;美国参战,大大增强了协约国的实力。美国总统威尔逊提出“十四点原则”。 (3)《庶民的胜利》。 俄国十月革命。 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向苏俄学习,开始宣传马克思主义。 (4)陈独秀:协约国的胜利是“公理战胜强权”。 胡适:“美国的帮助”使协约国取得胜利。 李大钊:一战的胜利是“庶民的胜利”。 北洋政府时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无产阶级队伍壮大;新文化运动解放了人们思想。 [解析] 本题以第一次世界大战及对中国思想界产生的影响为切入点,全面考查了考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和论证问题的能力。第(1)问的“历史事件”和“原因”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回答。第(2)问,第一小问要理解“协商国”指的就是后来通常所称的“协约国”;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第三小问要能够结合巴黎和会上美国总统威尔逊提出的“十四点原则”回答。第(3)问,第一小问要提取材料的有效信息“是全世界的庶民”并联想李大钊的文章来回答;第二小问要结合演讲的时间和当时世界上发生的改变人类历史进程的重大事件——十月革命来思考;第三小问要结合近代先进中国人的探索在新文化运动后期即十月革命后发生的变化来回答。第(4)问,第一小问要提取材料中的主旨信息进行概括;第二小问要注意从当时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几个方面进行组织,避免只强调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14.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国)汤申家族最重要的收入来源是出租牧羊场。16世纪初,该家族出租了16个牧羊场。……汤申家族还按照资本主义方式从事经营活动。1516年,该家族养羊数量达1.8万只,从中得到了丰厚的收入。 ——摘编自沈汉《英国土地制度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判断:汤申家族拥有的牧场较多,可能与当时英国什么经济运动有关?汤申家族属于哪个社会阶层? 材料二 1660年代至1760年代,英国东部地区发生了农业技术革命,其中一项新技术叫做“四区轮作制”,即分别在农场的四块土地上种植芜菁、小麦、萝卜、大麦,四年里轮流更换,不让任何地块休闲,同时又能保持地力。 下表是对1660年和1760年英国东部粮食产量的一种估算。 单位:蒲式耳/英亩
——摘编自《历史研究》2012年第3期 (2)材料二中的“四区轮作制”能推行,需以什么样的土地关系为前提?指出英国农业技术革命所产生的结果。 (3)综上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土地关系和农业生产的变化对英国社会经济发展所产生的影响。这对当前我国农业发展有何借鉴意义? 14.[答案] (1)圈地运动。 新贵族。 (2)大土地所有制。 粮食产量大幅增加。 (3)圈地运动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劳动力和资金;大农场的形成有利于农业技术革命;农业产量的提高有利于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 农业走规模化经营道路更能适应现代化需要。 [解析] 本题以工业革命前夕英国生产关系的变化及对英国近代化的影响为切入点,全面考查了考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由于该题涉及的问题在教材中都是隐性出现的,难度较大。第(1)问的第一小问结合平时学习的知识不难回答;第二小问要结合材料信息“汤申家族还按照资本主义方式从事经营活动”来判断。第(2)问,第一小问要理解这样的事实:只有大土地所有制才有可能实现“四区轮作制”;第二小问结合材料二表格提供的信息不难得出结论。第(3)问,第一小问的难点在于对题意的理解:“土地关系”的变化就是指的前两个小题涉及的因圈地运动引发的大农场制的形成;农业生产的变化就是指的第(2)问涉及的粮食产量的提高。解题的关键是能够理清农业生产关系的变化对工业化(工业革命)、城市化的影响;第二小问要联系当前中国的“三农问题”,以史为鉴进行回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