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刘渡舟一一中医学家

 休閑 2014-01-31
刘渡舟

更多图片(9张)
中医学家。着力于《伤寒论》的研究。强调六经的实质是经络,重视六经病提纲证的作用。提出《伤寒论》398条条文之间的组织排列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临床辨证善抓主证,并擅长用经方治病。从事中医教育30多年,为培养中医人才作出了贡献。

姓名:刘渡舟
别名:刘荣先
国籍:中国
民族:汉
出生地:辽宁省营口市
出生日期:1917.10.9
逝世日期:2001.2.3
职业:中医学家
毕业院校:北京中医进修学校
代表作品:《伤寒论通俗讲话》《伤寒论十四讲》《伤寒论诠解》《伤寒契要》
分享百科名片:
简介

刘渡舟(1917年10月9日-2001年2月3日),原名刘荣先,1917年10月9日出生于辽宁省营口市。幼年时,因体弱多病,常年请

刘渡舟
中医大夫治疗,亲身感受到了中医药的疗效,逐渐对中医药产生了兴趣。由于他体质虚弱的原因,他的父亲在择业时给他选择了中医这条道路。16岁时在营口正式拜当地名医王志远先生为师,矢志学习中医,从而迈出了此后漫长中医生涯的第一步。

求学

1931—1932年,在营口德育堂随王志远学习中医基础理论,系统地学习中医经典著作,以及《药性赋》、《方歌括》等基础知识。1933—1936年,在大连市志远药房跟随老师学习临床知识及临床技能。

六年的学习结束后,他又在大连寿民药房跟随谢泗泉学习中医临床一年。谢先生曾告诉他:“学中医临床,莫过于外感与内伤两大类。学外感病必须读张仲景的《伤寒论》,而学内伤杂病则应该读《医宗金鉴·杂病心法要诀》”。因而,这一年他主要在柯韵伯的《伤寒来苏集》与《医宗金鉴·杂病心法要诀》二书上下了功夫。这对于他此后的治学道路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1938年,刘渡舟在大连志远药房坐堂行医。为了让他铭记行医的职业道德,努力救治患者,使患者从疾病的苦海中得以解脱,他的父亲正式给他取字为渡舟。

1945年5月,刘渡舟随家迁居北京。1946年冬在北京参加并通过了“中医师特种考试”。1947

刘渡舟
年5月至1950年底,在北京东四钱粮胡同挂牌行医。期间,曾受华北国医学院之聘担任教授,讲授中医基础。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他参加了卫生部组织举办的“中医进修学校”学习西医基础知识,学期一年,于1951年毕业。之后,被分配到北京天坛华北人民医院中医内科工作。此后又先后任北京永定门联合诊所中医科主任,北京南苑区大红门联合诊所主任。

成就

1956年,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为了振兴中医事业,决定在北京、广州、成都、上海四市建立中

刘渡舟为杏园金方国医医院题字
医学院。这是医疗卫生系统的一件大事,各级部门对筹建北京中医学院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千方百计为中医学院的教师队伍寻找人才。经人推荐,刘渡舟来到北京中医学院参加中医教学工作。先后任伤寒教研组副主任、主任,兼任金匮教研组主任。

1978年任北京中医学院教授,并开始培养中医硕士研究生。

1985年又成为全国第一批招收中医博士研究生的指导老师。他还任北京中医学院院务委员会委员、职称评定委员会委员、学位评定委员会委员、教材编写委员会委员以及《北京中医学院学报》总编等职。在教学中,他辛勤工作,获得群众的拥戴。

1983年被评为全国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北京市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1985年又被评为北京市劳动模范。

1986年,响应祝谌予教授号召,协助薛钜夫院长,参与筹建全国第一个中西医结合门诊部——顺义国

刘渡舟教授与国医院薛钜夫院长
医院(现名北京杏园金方国医医院)。

从1978年至今,他历任第五、六、七、八届全国人大代表;1985年2001年,任国务院学位评议委员会学科评议组(医学)成员,1987年以来任中华全国中医学会(1991年更名为)常务理事。

刘渡舟于1956年加入中国农工民主党,1984年以来任中国农工民主党北京市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学术

刘渡舟注重对中医经典著作的研究,特别是对《伤寒论》六经辨证理论体系的研究。刘渡舟认为,研习《伤寒论》,一定要结合《内经》、《神农本草经》和《金匮要略》诸书,这不但有利于全面地正确理解六经辨证理论体系,而且,在学习后世医家论著时,也就有源可寻,有本可依。他潜心研究数

《伤寒论》
十年,撷古采今,旁涉诸家,结合自己的心得体会,著有《伤寒论通俗讲话》、《伤寒论十四讲》、《伤寒论诠解》、《伤寒契要》、《新编伤寒论类方》等书,有理论、有临床,深入浅出地介绍了《伤寒论》的六经辨证理论体系,深受广大读者欢迎。尤其是《伤寒论通俗讲话》与《伤寒论十四讲》二书,在国内多次重印,并被日本东洋学术出版社译成日文在日本出版发行。同时,他还任主编,组织编写了自研究《伤寒论》以来的第一部专门工具书——《伤寒论辞典》。

《伤寒论》的核心是六经辨证。但长期以来,对于“六经”实质的理解,却见仁见智,莫衷一是。针对各种不同的学术观点,特别是针对有人提出的“六经非经络”的观点,刘渡舟从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出发,强调了六经的实质是经络。他认为,《伤寒论》的六经辨证思想是在《内经·热论》六经分证方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六经辨证是以三阴三阳的六经经络及其相互络属的脏腑的生理、病理变化作为物质基础的。离开六经经络及其相互络属的脏腑组织,则六经辨证就成了空中楼阁。六经辨证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辨阴与阳,以三阴三阳的阴阳两纲统摄六经,然后进一步探求病位之表里,病情之寒热,病势之虚实。但是,

刘渡舟(左)
如果辨证只辨到阴阳表里、寒热、虚实,那还是很不够的。因为它还没有具体地与人体脏腑经络的病理变化联系起来,仍然不能明确而深刻地阐明各种复杂的病理变化,以指导临床治疗。所以,六经辨证必须要以经络为基础,通过经络而落实到具体的脏腑组织,使辨证言而有物,从而达到辨证以论治的目的。他认为能否正确地理解六经实质,关系到能否正确地运用六经辨证理论以指导临床治疗,这是学习、研究《伤寒论》的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六经病

刘渡舟还十分重视六经病提纲证的作用。《伤寒论》六经病证,各有提纲证一条。提纲证是指能够反映出每一经络及其相关脏腑之生理、病理基本特点的证候群,对于某一经的辨证具有比较普遍的意义。例如太阳病提纲证曰:“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脉浮”,是邪气客于肌表,人体正气抗邪于外的反映;“头项强痛”,是太阳经脉受邪,而经脉气血不利的反映;因为太阳经脉

刘渡舟太阳经
络脑下项,头项是太阳经脉所主之专位,故头项强痛是太阳经受邪独有的证候;“恶寒”与“脉浮”并见,是卫阳被伤,不能温煦肌表的反映。此一脉二证反映了太阳经病变的基本脉证特点,揭示了太阳主病在表的病变规律,因而,临床辨证只要掌握了提纲证,就能做到纲举目张,心中了然。

此外,刘渡舟还认为六经辨证方法,原为邪气伤人而立论,并非只针对伤寒之一病。应该看到,辨证之法是从六经之体而求证,由于六经之体各异,与六经相互络属的各脏腑的生理、病理特点各不相同,所以每一经的证候特点也就随之不同。六经病提纲证反映了六经各自证候的共同特点,因此,掌握了六经病提纲证,不仅能够掌握其在伤寒病中的辨证规律,而且还可以将其扩大至杂病的辨证范围。正如清代医学家柯韵伯所说:“仲景之六经,为百病立法,不专为伤寒一科。伤寒杂病,治无二理,咸归六经之节制”。

对于《伤寒论》398条条文排列意义,刘渡舟认为《伤寒论》398条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在条文之间,或隐或现,或前或后,彼此间都有联系。作者在写法上,充分发挥了虚实反正,含蓄吐纳,对比互明,言简义永的文法与布局,从而把辨证论治方法表达无遗。研究《伤寒论》,首先要领会条文的组织排列意义,要在每一内容中,看出作者的布局和写作目的,能学到条文以外的东西,要与作者的思想共鸣,才能体验出书中的精神实质。例如《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篇》30条:从第1条到第11条的内容是全书的纲领,具有指导全书,统领辨证的意义;从第12条到第28条,以穿插交叙的方法阐述了桂枝汤方的临床适应证、禁忌证以及加减变化诸证,并引出麻黄桂枝合方的3个小汗法,作为其后论述麻黄汤证之先序;第29条与第30条,以误治救逆的形式具体地为“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作了示范。可见《伤寒论》之398条有经有纬,发生着纵横的联系,以尽其辨证论治之能事。

著作丰富,推动伤寒学普及与提高

刘渡舟
校定原文,其《伤寒论校注》被认为当代最具权威性的校注本。

顺文解释,如《伤寒论诠解》。

归类编注,如以证分类之《伤寒挈要》,以方类证之《新编伤寒论类方》。



专题发挥,如《伤寒论十四讲》、《伤寒论临证指要》

普及读本,如《伤寒论通俗讲话》、《医宗金鉴.伤寒心法要诀白话解》。

编撰教材,如《伤寒论选读》、《伤寒论讲义》。

主编辞书,如《伤寒论辞典》。

大事记

1917年9月10日 出生于辽宁省营口市。

1931—1937年 在营口、大连等地跟随王志远、谢泗泉学习中医。

1938—1945年 在大连挂牌行医。

1947—1950年 在北京挂牌行医。

1948年2月—1948年9月 任华北国医学院教授。

1951年 在北京毕业于由卫生部举办的“中医进修学校”。

1951—1954年 任北京永定门联合诊所中医内科主任。

1954—1955年 任北京南苑区大红门联合诊所主任。

1956年—2001年 任北京中医学院伤寒教研组副主任、主任、教授。

著作

1 刘渡舟.伤寒论通俗讲话.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0.

2 刘渡舟.伤寒论十四讲.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2.

3 刘渡舟,傅士垣等.伤寒论诠解.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

4 刘渡舟,聂惠民,傅世垣.伤寒契要.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3.

5 刘渡舟.中国伤寒论解说.日本:东洋学术出版社,1983第1版;1985年第2版;1988年第3版.

6 刘渡舟,苏宝刚,庞鹤.金匮要略诠解.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

7 刘渡舟.新编伤寒论类方.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4.

8 刘渡舟,程昭寰.肝病证治概要.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

9 李培生,刘渡舟.伤寒论讲义.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

10 刘渡舟,白永波等.伤寒论讲解.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7.

11 刘渡舟,李宪法,秦克枫等.伤寒论辞典.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8.

12 刘渡舟,杨波,侯钦丰等.肝病源流论.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

13 刘渡舟.我对甘温除大热的体会.北京中医学院学报,1960,(1):59.

14 刘渡舟.我对“战汗”证的一点体会.中医杂志,1961,(5):4.

15 刘渡舟.阴火与阳火的证治.中医杂志,1962,(4):11.

16 刘渡舟.试论水气上冲证治.浙江中医药,1976,(6):209.

17 刘渡舟.阴虚性的肝胃不和证治.新中医,1978,(1):16.

18 刘渡舟.对《伤寒论》一书几个问题探讨.新医药学杂志,1978,(2):18.

19 刘渡舟.谈谈温胆汤证及加减运用的体会.新医药学杂志,1978,(4):17.

20 刘渡舟.试论《伤寒论》条文排列组织的意义.陕西中医,1980,(1):4.

21 刘渡舟.《伤寒论》刍言.新中医,1980,(4):12.

22 刘渡舟.运用经方的关键在于抓主证.北京中医学院学报,1980,(2):17.

23 刘渡舟.谈谈成无己对《伤寒论》的贡献.湖北中医杂志,1980,(3):23.

24 刘渡舟.谈谈人体的津液链.陕西中医,1980,(4):1.

25 刘渡舟.谈谈《金匮》泽泻汤证.中医杂志,1980,(9):17.2

6 刘渡舟.谈温经汤的方义.山东中医学院学报,1980,(3):12.

27 刘渡舟.清阳下陷的病机和证治.北京中医学院学报,1981,(1):23.

28 刘渡舟.学习中医的点滴体会.山东中医学院学报,1981,(1):12.
29 刘渡舟.桂枝汤加减方证的应用.陕西中医,1981,(1):7.
30 刘渡舟.论八纲辨证与六经辨证的关系.新中医,1981,(9):11.

31 刘渡舟.《伤寒论》方证概述.辽宁中医杂志,1981,(9):28.

32 刘渡舟.分析《伤寒论》几种载药上浮的方法.陕西中医,1981,(6):1.

33 刘渡舟.谈谈“水证”的证治.北京中医,1982,(1):18.

34 刘渡舟.怎样正确使用小青龙汤.北京中医,1983,(4):8.

35 刘渡舟.“六经”析疑.北京中医学院学报,1984,(4):9.

36 刘渡舟.小柴胡汤解郁功效例举.中医杂志,1985,(5):12.

37 刘渡舟.试论《伤寒论》之水火痰郁证治.北京中医学院学报,1985,(4):23.

38 刘渡舟.使用“经方”应灵活变通.光明中医,1989,(2):9.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