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科技性失業 拉大貧富差距

 阿生记图书馆 2014-02-03
據「經濟學人」雜誌報導,由於電腦的功能越來越強,未來幾年將進入「第二次機器時代─新自動化時代」,全球將普遍出現「科技性失業」。自動化取代勞工的速度,將比為勞工找到新工作的速度更快,許多職業將會消失,社會貧富差距也將更大。

一般類工作 危機最大

倫敦經濟學院人類學者葛瑞伯強調,社會菁英階層之外的大部分勞工,多數從事於一些單調乏味的「狗屎工作」,包括每天坐在電腦螢幕前的勞工;隨著自動化的程度不斷提升,這些人者很快就將失業。

經濟學者桑默斯指出,技術改變正促使「資本有效取代勞工」;他預估未來十年內,這類工作者的失業率將提高到七分之一,而資本將發揮更大的功能。

據牛津大學學者佛瑞與奧斯本發表的報告指出,未來很可能被「自動化」的職業種類中,有47%是「一般類」的工作,包括會計、法務工作、技術性撰寫及許多其他的白領職位。

機械與低薪 威脅勞工

麻省理工學院經濟學者奧托在論文中指出,未來富裕國家的勞工,將同時面對機械及新興市場廉價勞工的雙重競爭。現在機器已經把大部分富裕國家的勞工擠出製造業,未來在服務業也將出現相同的過程。

舉例而言,「文件探勘」程式將取代法律服務類的專業性工作,而生化處理軟體也比實驗室的技術人員更有效率地做切片結果分析;隨著稅務軟體不斷改善,會計員也將跟旅遊代表及銀行櫃台人員一樣失業。預測到2030─2040年,無人駕駛的汽車日益普及,使計程車司機將相當罕見;新聞記者、民航機駕駛、交通警察或軍人也將越來越少。

高教育背景 仍然吃香

不過需要高教育及高薪的工作仍能存續。喬治馬森大學經濟學者柯文在新書「平均已經結束」中寫道,在富裕國家可能出現一小群的勞工,他們的技術能與機器智慧高度互補,這些人將希望無窮。

這些「新貴」會把一些錢用來購買商品及服務,使高爾夫教練、家庭幫傭、藝術家、特定療法技師、愛情顧問及瑜珈教練等仍能擁有工作,但工資不高,人們將覺得薪水越來越不夠用。

經濟不平等 政局不穩

「經濟學人」強調,在科技不斷創新下,社會及經濟體系會出現「暫時性調適不良」。巴黎經濟學院經濟學者皮凱提指出,美國可能會最先出現超級不平等的經濟模式,前百分之一的財富擁有者及「超級經理人」攫取國民所得的份額將越來越高,國民財富也將更加集中。中產階級被擠壓出局,可能會造成一種更敵對、不穩且具有潛在危險的政治環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