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胡佩兰:病人看完了,回家吧

 无心生大用 2014-02-03
【胡佩兰:病人看完了,回家吧…】退休20多年还坚持坐诊,看完病人才下班,医术精湛不用大处方,开药很少超百元。昨日5时30分,被称为“良心医生”的河南老人胡佩兰逝世,享年98岁,而她留给世人的最后一句话是:病人看完了,回家吧…点,为仁医送行!

胡佩兰(2013年度“感动中国”十大年度人物)

胡佩兰,女,医生,我国著名心血管病专家胡大一母亲。1944年毕业于河南大学医学部,1986年,她70岁才从郑州铁路中心医院的妇产科主任位上退休下来后,家人都劝她歇歇,但她坚持去出诊,她还拿出微薄的坐诊收入和退休金凑一起,在8年间捐建了50多个“希望书屋”,2013年度“感动中原”十大年度人物。感动中国2013候选人物。
另胡佩兰,[]女。字畹芳,江苏太仓人。汪启淑侧室。工画兰竹,兼精声律。有国香楼诗钞。《清画家诗史》。
女,医生。1944年毕业于河南大学医学部,1986年,她70岁才从郑州铁路中心医院的妇产科主任位上退休。后到解放军3519职工医院坐诊,2010年受聘到建中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坐诊,至今已经行医69年了。[1]
作为1944年毕业于河南大学医学部的高材生,胡佩兰养育了包括我国著名心血管病专家胡大一在内的4个儿子。70岁从原郑州铁路中心医院退下来后,家人都劝她歇歇,但她坚持去出诊,她还拿出微薄的坐诊收入和退休金凑一起,在8年间捐建了50多个“希望书屋”。[2]
胡佩兰生活节俭,舍不得在自己身上多花一分钱。但她经常大方地给病人垫付医药费。她还拿出微薄的坐诊收入和退休金,捐建了50多个"希望书屋"。
胡佩兰患有严重的腰椎间盘突出,进出都要坐小推椅。2013年7月,98岁胡佩兰心脏病突发,经抢救后,第二天她依然准时到医院坐诊。
胡佩兰根据自己多年的临床经验,平时看病不太依靠高科技仪器。因为慕名找上门的病人多,胡佩兰每天都会坚持看完所有病人才下班,对患者也极有耐心,给病人开药,很少超过一百元。如今,胡佩兰的记忆明显下降,耳朵也不如以前,但病人的情况她却记得清清楚楚,耳朵里放着助听器,听不清的地方,便由旁边的学生解释。
胡佩兰对病人的态度有目共睹,她经常说:"医患关系搞不好是因为交流不够,医生只要对病人认真负责了,病人也自然会对医生极力配合,不管面对哪一个病人,都要把患者当成自己的第一个病人来对待。"
直至今日,胡佩兰已经在一个工厂职工医院和现在的地方,连续坐诊20年,坚持每周出诊6天,风雨无阻。[3] 2014年1月22日5时30分,胡佩兰逝世,享年99岁。
参考资料

97岁胡佩兰退休坐诊20年 开药很少超百元

2013-11-13 19:48:19 来源:燕赵都市报

97岁女医生退休后社区坐诊20年 开药很少超百元

    97岁的胡佩兰正在接诊病人。她说,自己大病看不了,小病还是能看一些的,自己愿意坐诊,病人喜欢来,“都高兴”。

97岁女医生退休后社区坐诊20年 开药很少超百元

    在内室给病人看病后,胡佩兰扶着内室的门框移了出来,等候在门口的保姆和学生唐利平赶紧上前,她轻轻摆摆带着橡皮手套的手,两人退后,胡佩兰移到桌前,双掌扶着桌面,缓缓坐下。

97岁女医生退休后社区坐诊20年 开药很少超百元

97岁的胡佩兰有时候听不清病人讲述的病症,学生唐利平便帮忙“翻译”。

97岁女医生退休后社区坐诊20年 开药很少超百元

                               开完处方,胡佩兰通常会认真的再看上一遍。

    作为1944年毕业于河南大学医学部的高材生,胡佩兰养育了包括我国著名心血管病专家胡大一在内的4个儿子。70岁从原郑州铁路中心医院退下来后,家人都劝她歇歇,但她坚持去出诊,她还拿出微薄的坐诊收入和退休金凑一起,在8年间捐建了50多个“希望书屋”。

    她说,人活着不能对别人没一点用,她大病看不了,小病还能看一些,自己愿意坐诊,病人喜欢来,都高兴。

    “胡老师啥时候接诊完病人啥时候下班”

    11月11日上午10时30分,郑州市建中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妇科诊室,病人和他们同来的家人朋友,将不足10平米的诊室挤得热气腾腾。

    这是一间老旧的诊室。白灰墙,不时能见到因受潮而生的粉絮,地面的瓷砖有的微黄,有的泛白,诊桌是常见的实木颗粒板桌子,桌边儿隔一段就会少一截封闭横截面的胶纸,木椅的款式已不多见,白色的漆面和墙上空调的漆面一样,暗哑发黄。

    诊室三面墙上,挂着5面锦旗。

    大河网记者来到时,胡佩兰正在内室给病人看病。约15分钟后,满头银发、鼻梁处架着眼镜的胡佩兰扶着内室的门框移了出来。等候在门口的保姆和她的学生唐利平赶紧上前,她轻轻摆摆带着橡皮手套的手,两人退后,胡佩兰移到桌前,双掌扶着桌面,缓缓坐下,开始一笔一划地写处方。

    写完处方,唐利平接过后再看一遍,然后按处方叮嘱患者怎么用药、有哪些注意事项等。

    “你哪儿不舒服?”轮到下一个病人,胡佩兰双手摁在病历本上,侧着头问,声音有些沙哑。

    患者说着,她努力地侧过身子,仔细地聆听,有时候实在“听不懂”,学生唐利平便帮忙“翻译”。然后去内室给患者做检查,然后再出来写处方,如此动作,当天上午胡佩兰重复了16次。

    “她本身就患有严重的腰椎间盘突出,腰部要靠钢板支撑,小腿浮肿,进出都要坐小推椅!”唐利平说,当天上午接诊16个人,“算是比较少的,经常都是30多人,而且胡老师啥时候接诊完病人啥时候下班,所以经常忙到下午两三点是常事儿,最多的一次忙到下午5点”。

    “公婆年轻时找她治病,这么多年了她还在上班”

    当天的病人中,王青(应受访者要求,化名)是一大早从中牟赶来的。

    “胡大夫虽说年龄大了,可是从接诊到开药,全部亲力亲为,一点都不马虎。”王青说,胡佩兰用药特别神,村里的女人口耳相传,现在都知道她的“厉害”,她几年前就在陇海路上的职工医院(解放军3519职工医院)找胡佩兰看过病。

    另一位患者丁女士说,她的婆婆现在60多岁了,婆婆年轻的时候,就找胡佩兰看过病,自己前段时间体检时发现了病灶,婆婆就推荐她来找胡佩兰看病,本想着胡医生早就退休了,不会再出诊了,“没想到过了这么多年,胡医生还在上班”。

    “她牙口好待病人好,就怕过星期天”

    66岁的王兰花是开封杞县人,现在她是胡佩兰的保姆。

    “个性很强!每天6点准时起床,去卫生间洗刷都自己完成。”王兰花说,“脱衣穿衣都自己完成,碰都不让碰,常唠叨着我帮她脱了穿了,自己就变懒了,变硬了,不会穿了”。

    王兰花说,胡佩兰喜欢吃包子,早晨、中午各两个,不管是什么馅儿的,必须煎烤得所有地方都金黄,有一点露白面的地方都不行,“她牙没掉一个,吃包子时咯嘣咯嘣响”。

    “早晨吃俩包子,喝三面碗白开水,晚上不吃主食,再喝两大碗白开水。”王兰花说,胡佩兰一待家里就没精神,所以最怕过星期天,也往往在这个时候对她讲话“可冲”。

    “很多人都是慕名来的,还有的人是找了很长时间没找到,看到媒体报道后来的。她开药便宜,我记得很少有超过100块钱的。”说到这,王兰花叹口气,“一坐诊精神头就来了,待病号好得很哩!”

    “活到老,学到老,为人民服务到老”

    12时31分,胡佩兰接诊完最后一个病人。

    “光在家里不中啊,不做一点贡献,那咋能中,人活着不能对别人没一点用。现在能干多少干多少,大事干不了就干点小事,在家里光想吃喝,时间长了就痴呆了,就这也不满意那也不满意。”胡佩兰说,自己大病看不了,小病还是能看一些的,自己愿意坐诊,病人喜欢来,“都高兴”。

    说到准备干到啥时候,胡佩兰说,家人都很支持她,能干一天干一天,不能干就不干,她的愿望是“活到老,学到老,为人民服务到老”,工作是人生第一需要,光在家吃喝咋会中,越吃喝越不努力。

    大河网记者 尚国傲 赵檬/文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