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内容:《论语》是儒家的重要典籍,“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学”是《论语·子张》中的言语。它集中的显示了学与仕的重要关系。学又乃古代君子之必需,“学”以礼贯之又终之于礼;君子以学而修身自养,循环于礼中。古之所谓士、君子是今之所谓知识分子有一脉相承之缘,士是知识分子身份的前身,君子是知识分子的文化修养的前身。只是在在长久以来“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学”被多重误解误读因而二者之间有着一定的差别,当代的知识分子在很多方面已远离孔子所谓君子以修身内性为本的宗旨,知识分子概念的泛滥使得其原初的真意也日渐模糊。所谓“仕”就真的渐已替代君子修身于德、立志于道的原旨而成为当代知识分子的汲汲追求奢望之根本。了解《论语》君子何谓至于“学”与“仕”,对当代知识分子存于现实,立于理想都有很好的借鉴与指导。 关键字:学,仕,君子,知识分子
(一)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结,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子曰: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 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 子曰:始吾与人也,听其言而行其行;今吾之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人也。 不管学的内容与方法怎样,它的一以贯穿的绳索是一个“礼”字。“博学于文,约之以礼”则可以“弗畔”也。“弟子入则学,出则第,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任,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礼既是学的指导,又是学的内容和目的。以礼为学,以礼行事,其最终的结果是造就了人。所以归根结底,学得归宿在学做人的道理和规范,学如何做人。 (二) 《说文解字·人部》说“仕,学也”。可见,仕之原形即学,后来将其理解为入官从职明显是将其本意狭隘化了。《正字通·人部》:“仕,宦也。”《礼记·曲礼上》:“四十曰强,而仕。”陈澔注:“仕者,为士以事人,治官府之小事也。”《论语》中的仕理解为做官为宦为宜。因为如果释为原始意义上的“学”,那么整个句子的意思将无法说清道明——学有余宜学,学有余宜学。这与孔子向来言简意丰、不言多余之言的作风大部相宜,虽然是弟子子夏之口出吧,但出于师而且如此尊师敬师应该不会不知晓老师的作风与听从生前的教导吧!孔夫子在三千弟子中的威望也是众所知晓的。 古之仕的来源主要是以科举应试的形式实现的,因而士是仕的前身,士以仕为奋斗目标,成为有古以来以至今日的风习。而孔子对于士的看法与要求也是很高的,这与他对于君子之说相差无几,“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居谓居室居乡。言士当以学为基础,修身厉志以为世用,如果一味怀想居室居乡,安享家室之乐,这样的人是称不上士的。),“行以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学是仕的基础、仕是学以载道的一种方式,学仕相互补给。
知识分子被西方人称为“社会的良心”,是当代人类关注的基本价值——如理性、自由平等、民主宪政、公平合理等——的坚守人与维护者。知识分子要以一定的文化知识、技能为专业,根据以上基本价值批判社会上一切不合理的现象,同时还要努力的推动这些价值的充分实现。知识分子的人生应该既是批判的人生又是行动的人生。从历史上我们也可以看到所谓的士阶层——知识分子的前身——在社会中充当的角色,对历史既有推动作用也有阻碍,他们留下的既有催人奋进,如晚明东林党的“事事关心”就一再振动着知识分子的心弦,也有不齿,最明显的是十年文革中的知识分子的悲剧。所以谈到知识分子该如何给自己一个恰如其分的定位就显得尤为重要。知识分子要有社会良心,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与使命心,但如果要做到这一点并将这种内在的品性化为外在的行之有效的行为,就必须要明确并时刻坚护自己的独立性。只有独立,才能看清形势,才能不受干扰的干自己该做的事,因而只是分子是独立于社会其他阶层特别是权势力量的特殊阶层。一旦知识分子越出这个范畴,不是遭到毒害便是成为恶毒势力的帮凶,这是一种不知其然且倍受煎熬的悲剧。
在人欲与利益利诱下的当下生活中,知识分子的角色就显得尤为重要,其使命与责任也就愈加的沉重。一方面知识分子要以君子之道修身养己,时刻警惕不要陷入利益的误区,同时还要以广阔的胸襟悲悯激愤的眼球与世界抗争,作为一群人,他们无疑是充当了畸零人的角色;但作为一群使命相当的阶层来说,他们担负的是整个人类的道德与精神的脊梁。 孔子悲哀的慨叹“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说的是学者中重要的是修身立己,所谓君子之学在美其身,为己而学,而不是为他人而学,为了在人前展示炫耀而学。不过我认为当今知识分子要为一个合格的知识分子不仅要为己而学,更要为人而学,只是这里的为人,不是为了在人前展示炫耀,而是怀着一个广博的仁爱之心、担着空前的宇宙责任感来为己为人而学。 孔子具有强大的现实精神与现世情怀,只“学而优则仕,是而优则学”这一点就充分的体现了此种精神与情怀的伟大与丰富。孔子所言并不是什么不着边际的无稽之谈,也不是什么高深莫测的大道至理,他只是怀着这种入世为实,仁爱至礼的信仰与情感道出了作为个体生存的基本准则。如果所平凡是一种概念,孔子也就是一个平凡的人。但现实生活中又有几人能真正做到平凡,一般人不是不甘于平凡便是汲汲于功名利禄的追求矢志于凡而不知晓,所以孔子因凡而圣,因知凡而超出芸生。 当代的知识分子也许难以做到孔子对读书者的君子要求,更何况任何东西都不可作为随时随地的金科玉律,守己之本、为己所为、修之以身、济之以人便可。但起码作为合格的知识分子应该以君子立志,随时随地的自省立己,敢于站在现实的头颅上大胆的揭露批判不公正、不合理的存在,把自己融入在广袤的大千世界之中,担起时代的使命,做好自己、保持自己独立的人身自由与独立尊严。 参考书目:
(1)
(2)
(3)
(4)
(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