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独有淡泊之水能益人

 金钱河南山牧童 2014-02-03

独有淡泊之水能益人 

南山牧童

 

  “乃知甘醲皆是腐肠物,独有淡泊之水能益人。”这是中唐诗人韦应物的两句诗。韦应物是个品德高尚、性情淡泊的人,据李肇《唐国史补》的记载,“韦应物立性高洁,鲜食寡欲,所居焚香扫地而坐”。这两句诗,也反映了他高尚的人格,深蕴历史智慧,饱含生命体验,正论堂堂,沁人肺腑,发人深思。千载之下,涵咏诵读,沛然益人心神,感发生命,促人在茫茫物欲横流、市声喧嚣、竞奢逐侈的风潮中皈依淡泊与宁静。

这两句诗出自韦应物《汉武帝杂歌三首》之二:

 

  金茎孤峙兮凌紫烟,汉宫美人望杳然。通天台上月初出,承露盘中珠正圆。珠可饮,寿可永。武皇南面曙欲分,从空下来玉杯冷。世间彩翠亦作囊,八月一日仙人方。仙方称上药,静者服之常绰约。柏梁沉饮自伤神,犹闻驻颜七十春。乃知甘醲皆是腐肠物,

  独有淡泊之水能益人。千载金盘竟何处,当时铸金恐不固。蔓草生来春复秋,碧天何言空坠露。

 

  这首歌行诗的前十四句,歌咏汉武帝刘彻追求长生不老的故事。那时人们在观念上相信神仙可以降露人间,饮服神露,能使人长生不老。对于这种说法,刘彻坚信不疑。为了饮用神仙所降之露,武帝下令在长安建章宫内建造通天台、承露盘,台高三十丈,上面再铸造铜仙人双手捧铜盘,掌擎玉杯,以承云表之露。其实承露盘中承接的仙露,不过是早晚由于温差凝结在盘中的水蒸气(好在那时环境没有污染,承接的不是酸雨毒雾之水)。汉武帝把这些凝结的水珠,当成了长生不老的仙露,将其交由方士。方士将露水加入美玉的碎屑调和成“仙药”,让汉武帝服下,并且告诉汉武帝这样就能长生不老了。可是公元前87年,汉武帝还是死了。汉朝灭亡以后,魏明帝曹睿,也就是曹操的孙子,下令将铜仙承露盘从长安搬迁到洛阳。但在搬迁途中金铜仙人承露盘被彻底损坏了,破损的部件也被丢弃得不知所终了。这段历史被《三国志》等文献记录,《三国演义》第一百零五回 “武侯预伏锦囊计,魏主拆取承露盘”,对这段历史也演绎了一番。唐代诗人李贺以此为题写了《金铜仙人辞汉歌》。

  诗的后六句是诗人思考人生与生命的结论,也寄寓着诗人的讽兴之意。“乃知甘醲皆是腐肠物,独有淡泊之水能益人”,对汉武帝这种追求“甘醲”的方式,在韦应物看来,不但无益,而且有害。穷奢极欲、挥霍无度,毫无节制的生活方式,不是“甘醲”,而是“腐肠物”。汉武帝耗天下之财力人力修建的通天台、承露盘,当时唯恐不坚固,曾几何时已消失得不见踪影,只有天道如故,蔓草萋萋,雨露空坠。

那么,什么是对人生、对生命有益的 “淡泊之水”呢?

  这种“淡泊之水”是一种安顿生命之道、一种呵护人生的态度、一种善待身心的生活方式。

  韦应物是个洁身自好的诗人,也是个关心民生疾苦的好官。在仕宦生涯中,他“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他为中唐政治弊败而忧虑,为百姓生活贫困而内疚。多病促使他想辞官归隐,但因为他忠于职守,看到百姓贫穷逃亡,自己未尽职责,于国于民都有愧,所以他不能一走了之。淡泊,对于性情高洁淡泊的韦应物来说,就是一种安顿生命之道。

  淡泊,有益于身心健康。淡泊,意味着过节俭而有节制的简朴生活。中国道教协会会长任法融说:“在修养方面,人若清静无为,恬然自然,无私无欲,心安理得,也将口内生津,亦如甘露,滋润身心。名誉钱财皆为身外之物,人不可没有它们,但须取之有道,得之有理,享之有量,不可贪之过甚。”大科学家爱因斯坦也说:“我每天上百次地提醒自己:我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都依靠别人(包括活着的人和死去的人)的劳动,我必须尽力以同样的分量来报偿我所领受了的和至今还在领受的东西。我强烈地向往着简朴的生活……我也相信,简单淳朴的生活,无论在身体上还是在精神上,对每个人都是有益的。”

  诸葛亮在《诚子书》中曾经这样谆谆教导他的子孙:“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君子的操行,应当不受任何外界的干扰来修养自己,应当用节俭的行动来培养自己的品德。不淡泊名利就不能使自己的志向高远,不排除外界的干扰就不能实现自己的远大理想。淡泊,是志存高远者的生活方式。

水,是须臾不可离开的生命的乳汁。

  “淡泊之水”,是滋养健康人生的血液。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