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苏州七里山塘

 苏迷 2014-02-03

苏州·七里山塘



“洪武赶散”是明朝洪武年间江南地区发生的一次大规模移民迁徙事件,据说明太祖朱元璋为了抑制江南地区富豪望族的势力,惩治曾激烈抵抗朱元璋部队的“吴王”张士诚旧部,也为了快速恢复经过战乱后人少地多的江淮地区经济,遂将苏州城内数十万百姓遣散至江淮地区。迁徙的苏州百姓正是从山塘街阊门码头集中登记造册,编队登船,被迫迁徙到江淮流域


虎墩崔氏始祖元三公,生活在元朝末年(公元1300-1358年),世居苏州阊门石头巷,为山塘豪门大族我族虎墩崔氏二世祖大亨,1380年左右随伯父九六公、叔父元季公,渡江北上,至明南直隶(清代江南省)淮扬道泰州府海安县海北凤山一带。崔氏一支自此入籍虎墩(今东台富安),居西场一带。重九公为我族虎墩崔氏一世祖。



《红楼梦》第一回称“阊门外有个十里街,街内有个仁清巷”;清代徐扬《姑苏繁华图》重点描绘了自西向东,由乡入城的一村(山前)、一镇(苏州)、一街。这“十里街”和“一街”都指苏州山塘街。


山塘街,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在苏州任刺史期间,在吴中主持疏浚塘河堆土修筑的一条长堤,后人称之为“白公堤”。山塘街呈“水陆并行,河街相邻”格局,因此既指山塘街,又指山塘河。从陆路上看,山塘街上会馆、公所、名人故居、寺庙、祠堂、牌坊、墓葬鳞次栉比,店铺林立,百业兴旺,市井熙攘。从水路上看,山塘河逶迤而行,东段水面幽深宁静,民居临水构筑,水榭水阁,参差错落,各种河埠石级依次掠出水面;西段水面疏朗宽阔,夹岸花木扶疏,绿树浓荫。古桥或高或低,形态各异,游船穿梭往来。


山塘街东西偏北走向,石板路面。据《长洲县志》和《苏州市志》记载,山塘街东起渡僧桥,西到虎丘,全长3829米,俗称“七里山塘到虎丘”。这“七里”又传说为“七狸”。说是朱元璋得天下后,听闻苏州山塘河有龙,将出天子与自己争王位,于是派军师刘伯温在山塘沿河七座桥堍,设七只石狸镇守山塘,从此,朱元璋果然稳坐龙椅。


山塘街文物古迹荟萃,古桥多、会馆多、名人故居也多。明朝戏剧作家张凤翼有:“七里长堤列画屏,楼台隐约柳条青。山公入座参差见,水调行歌断续听。隔岸飞花游骑拥,到门沽酒客船停。我来常作山公醉,一卧垆头未肯醒。”


清代道光年间顾禄的《桐桥倚棹录》是一本专门记载山塘的地方志,其目录分山水、名胜、寺院、祠宇、冢墓、塔院、牌坊、义局、会馆、堤塘、场弄、第宅、园墅、市廛、舟楫、物产等。据《2009版金阊年鉴》统计,山塘街有国家、省、市级文保单位11处,市级控保建筑16处,古牌坊9处,其他古迹40余处,优秀历史建筑众多。


提起山塘的桥梁,可谓美不胜收,拱桥形如满月;梁桥平直古雅;单孔桥、双孔桥、三孔桥变幻奇妙。人说山塘“双桥”多:白公桥和白姆桥似夫妻桥、青山桥和绿水桥似姐妹桥、大普济桥和小普济桥似父子桥……细数过来,至今横卧在古老山塘河上的桥梁尚有山塘桥、通贵桥、星桥、彩云桥、普济桥、望山桥、西山庙桥;建在纵向古朴山塘河上的桥梁有白姆桥、毛家桥、桐桥、白公桥、青山桥、绿水桥、斟酌桥、万点桥,正好是“横七竖八”。而1927年建造的新民桥,既横跨山塘街,又横跨山塘河,实乃苏州早期的立交桥。


由于山塘交通便捷,因此在明清时期就成了商品集散地,有“阊门外商贾鳞集,货贝辐轴,襟带于山塘间,久成都会”之说。古时的山塘街商铺店作鳞次栉比,更是批发繁荣的商市,计有猪市、鱼市、腌腊、山地货、花市、菱市等等。2002年启动山塘街保护性开发后,引进了传统老店松鹤楼菜馆、得月楼菜馆、黄天源糕团店、采芝斋糖果店、五芳斋面饭馆等10多家苏州老字号;传统小吃梅花糕、海棠糕、赤豆糊糖粥、桂花小圆子也又出现在山塘街。著名的苏州古玩、书画、金石、玉器、雕刻、剪纸、彩灯等民间工艺店更是比比皆是。


山塘会馆,始于明中期,嘉靖、万历时趋于兴盛,清代中期最多。历史上山塘街有各种会馆40多座,由于山塘会馆多,至今还有一条支巷叫做“会馆弄”。据2005年出版的《金阊区志》载,山塘街会馆还有11座。其中,山塘街552号的山东会馆,又名齐东会馆,清顺治间胶州、青州、登州、潍县诸城客商建,乾隆四十二年修。关帝殿宏伟,庭院宽敞,还有楠木厅。园内有假山、花木、溪流。咸丰十年兵燹后未能复原。仅存高大精致的会馆门墙残厅5间、碑刻两方,大门两旁高墙,通体贴磨细方砖,瓦檐下饰斗拱,间以花卉纹垫拱板,雕镂极精。此外还有破厅五间,雍正、乾隆年间重修碑各一方。


由于山塘街经济繁荣、景色宜人,成了文人雅士聚集的好去处。山塘街出现了许多书院、社学和私人藏书楼。计有:和靖书院、正心书院、清和书院、讲德书院、道南书院、静宁书院、查公书院、普济书院、艺云书院等。和靖书院的创建人尹焞是著名哲学家,河南洛阳人,理学家程颐的高足,著有《论语孟子解》。因他学问高深,声誉在外,靖康初年被皇帝召到京师,赐号“和靖先生”,官至太常少卿、礼部侍郎兼侍讲。尹焞常在山塘街西首的松林山石旁静心读书,后人称之为“和靖读书台”,并立祠纪念。端平二年(1235)其地辟为书院,名为“和靖书院”。和靖书院自筹经费,建有三省、务本、时习、朋来四个书斋。并采取“立祠建室以舍学者,买田收谷以食之”。教学采取自学为主、共同讲习和教师指导相结合的形式,它只是为了教育、培养人的学问和德性,不是为应试获取功名。


山塘街上不但有着明清时期的古街风貌、古桥会馆、文人书院,而且出现了许多历史名人及其故居。


山塘街通贵桥南堍有座“阁老厅”,原有五落五进,建筑面积5740平方米,这是明代大学士吴一鹏故居,也是苏州城外至今保存的唯一明代建筑。整座住宅高大宏敞,厅、堂、楼、阁、斋、轩齐全,1982年列为苏州市文保单位。修葺后呈四路五进。主厅玉涵堂,取名于“君子于玉比德”。面阔16米,进深六檩14米。五进门楼砖雕精美绝伦,后花园有荷花池、假山、船厅等。


山塘街250号的山塘雕花楼,原名许宅,是清代苏州名医许鹤丹家宅,曾为太平天国指挥部。因其建筑恢弘、雕刻精美华丽,与东山雕花楼、西山雕花楼并称“姑苏雕楼三奇葩”,被市文管会列为“控保古建筑”。该宅坐北朝南,占地2400多平方米,共分四进:第一、二进分别为门厅、轿厅,第三进为花厅,第四进为主厅(俗称走马楼)。由于年久失修,做过化工原料仓库,2000年5月又遭火灾。幸有封火墙、挡火墙门阻隔,第一、二进门厅和轿厅得以保存,但是第三、四进房屋化为废墟。按照“修旧如旧”要求修复的山塘雕花楼,保持了清代建筑特色。


清《虎阜志·杂记》则记述了明代末年秦淮名妓董小宛“幕吴中山水,片头居半塘,小筑河浜,竹篱茅舍” 在山塘街西首租房居住了好几个月的故事。


清代顾禄的《清嘉录》是记述以苏州为中心的江南岁时风俗的专著,其中专门提到出现在山塘的民俗条目有二月的“百花生日”、三月的“山塘出会”、五月的“山塘竞渡”、六月的“珠兰茉莉花市”、七月的“虎丘灯船”、八月的“山塘桂花节”和“虎丘中秋曲会”等等。康熙皇帝、乾隆皇帝及许多著名文人墨客都曾游历山塘,至今仍存有唐代至民国期间诗词300余首。如今,从山塘河乘游船看山塘街,绿树、古桥、凉亭、粉墙、黛瓦……


幽深宁静的沿河民居错落有致,过街楼、花格窗、木栏杆,河埠石级影影绰绰,那打着一根根木桩的水阁、水榭随波摇曳,构成了黑白山塘的江南诗意。傍晚的山塘河,天上,月明星稀;岸边,华灯初上。山塘桥下,白炽灯光、灰黑屋顶、浪花拍岸、水声依旧。稀疏的人影、细细的歌声,把初夜的山塘点缀得犹如一幅水墨画!新民桥畔,月光如水水如天,过桥人似镜中行。过了普济桥,河面豁然开阔,月上树梢头,船如空里泛。向西北望去,真的是白水绕山塘,虎丘横北郭,云藏塔影立孤峰。被灯饰包裹的虎丘塔,在宁静的夜晚显得格外的端庄秀丽、灿烂夺目。


别的不说,就说那些寺庙、祠堂、牌坊、墓葬就够游客回味的了。


有资料考证,《红楼梦》中的“葫芦庙”位于山塘街青山桥浜,也就是普福禅寺。据清《百城烟水》记载:“普福寺,在山塘,宋淳熙间僧文诚建。”清末因供奉相传为崇祯皇帝的朱天菩萨,俗称“朱天庙”。老人回忆:寺院沿青山浜建造,只有前后两殿,中间是一方狭长的天井,形似葫芦之形。寺门侧开,前有一座名为“普福桥”的小石板桥,恰似葫芦之柄。2009年重新修复的普福禅寺占地11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646平方米,共五进,恢复了牌坊、山门、大雄宝殿、僧寮等建筑,以壁画或木雕的形式生动再现了红楼梦的意境。


山塘街牌坊众多:渡僧桥下塘水星弄口河埠有佚名功德坊、山塘街540号有吕大绵妻袁氏节孝坊、596号有吴中英孝子坊、原603号有清礼部儒士贝启祚程氏节孝坊、696号有唐肇虞孝子坊、701号有陶松龄聘室张氏贞孝坊、704号有萧烈妇坊、707号有清赠奉直大夫陈松妻张氏节孝坊、775号五人墓有义风千古坊、787号鲍传德庄祠宗仁主义坊、840号有俞赐麟妻胡氏节孝坊。


贝启祚程氏节孝坊。坐北朝南3进。第一进为祠门,两旁有贴砖八字墙,上饰砖雕,下承石雕须弥座。前立坊表,双柱单间,花岗石构筑,基本完整,所刻“圣旨”、“节孝”等字尚可辨认。第二进为享堂,面阔3间11.7米,进深11.5米,梁架圆作,前有船棚轩。2010年2月,这里从西面50米移建来贝家祠堂。贝家第十五代孙,世界著名建筑大师贝聿铭,委托胞弟贝聿昆先生和10多位贝家后裔赶来祖祠寻根。


自古以来,苏州名流寓居山塘,终老病卒后落葬山塘者代不乏人。据民国《吴县志》和李根源《吴郡西山访古记》载:“苏州有数以百计的历代名人墓葬,阊门外虎丘山塘四周尤多”。


山塘街青山桥东有座“五人墓”,墓内安息的是明代苏州人民抗暴斗争中死难的颜佩韦、杨念如、周文元、沈扬、马杰五义士。天启六年(1626),魏忠贤亲信巡抚毛一鹭勾结织造太监李实,仗势在苏州残酷剥削百姓,并上疏诬害周顺昌等东林名士。当魏忠贤派缇骑到苏州逮捕周顺昌时,苏州百姓激于义愤,一时万人云集,涌进官衙,痛打缇骑,并抗议加派捐税,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抗暴斗争。魏忠贤闻讯诬陷苏州人民谋反,派兵镇压,颜佩韦等5人为保护百姓,挺身投案,英勇就义。翌年,魏忠贤失势,畏罪自杀,苏州百姓把毛一鹭为魏忠贤所造的“普惠生祠”拆毁,葬五人义骨于废基,立碑大书“五人之墓”。复社领袖张溥有感于五义士“激昂大义,蹈死不顾”的英勇气慨,撰写了《五人墓碑记》。


在五人墓的西侧,还有一座葛贤墓。葛贤原名葛成,是一位机匠。在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领导苏州机匠反税监孙隆无理增加税收时被捕入狱。获释后,吴人敬之,奉为“葛贤”、“葛将军”。葛贤晚年自愿为“五义士”守墓,直至终老。病故后,也葬在 “五人墓”旁。


历史上的山塘街屡遭兵祸,几经沧桑。


南宋建炎四年(1130)春,金兵攻陷苏州,山塘街百孔千疮;元末张士诚割据苏州,山塘街稍获恢复;但是覆亡前夕,张士诚在虎丘一带修筑土城,与明朝军队徐达和常遇春部决战,山塘街又遭到了重大创伤。


明代,山塘街得到一次大规模整修,恢复元气。


“洪武赶散”是明朝洪武年间江南地区发生的一次大规模移民迁徙事件,据说明太祖朱元璋为了抑制江南地区富豪望族的势力,惩治曾激烈抵抗朱元璋部队的“吴王”张士诚旧部,也为了快速恢复经过战乱后人少地多的江淮地区经济,遂将苏州城内数十万百姓遣散至江淮地区。迁徙的苏州百姓正是从山塘街阊门码头集中登记造册,编队登船,被迫迁徙到江淮流域


我族虎墩崔氏始祖元三公,生活在元朝末年(公元1300-1358年),世居苏州阊门石头巷,为山塘豪门大族元三公重九公父子从军;我族虎墩崔氏二世祖、重九公之子大亨,1380年左右随伯父九六公、叔父元季公,渡江北上,至明南直隶(清代江南省)淮扬道泰州府海安县海北凤山一带。崔氏一支自此入籍虎墩(今东台富安),居西场一带。重九公为我族虎墩崔氏一世祖。到苏北后,仍然情系苏州故土,相约清明祭祖,“五年一小祭(苏北三兄弟),十年一大祭(回苏州阊门石头巷)”,持续几代人。


不幸的是在清咸丰十年(1860),太平军进攻苏州,溃败的清军马德昭部放火焚烧了阊门外的集市和民居。《吴清卿太史日记》载:“彻夜火光烛天,见者胆寒……所烧房屋皆系昔日繁华之地,山塘、南浩一带尽成焦土。”太平军占领苏州后虽然首先恢复山塘街为“买卖街”,但是山塘遭到的灭顶之灾是很难轻易恢复的。


随着上海开埠、沪宁铁路贯通,山塘街失去了靠大运河转道山塘河的漕运优势,逐渐退出了商贸中心的地位,只是保留了农副产品交易的功能;但是“七里山塘到虎丘”的游览路线一息尚存。


1928年虎丘路开建,乘坐马车从虎丘路到虎丘景点游玩成了一种时尚。再后来,自行车、汽车增多,山塘街的热闹几乎消失殆尽,成了一条仅仅背负盛名的历史老街。


2002年6月至2003年9月,山塘保护性修复试验段工程从通贵桥到新民桥,全长180米,占地2.70公顷。修复玉涵堂、移建汀洲会馆(曾位于阊门外上塘街287号);移建清代古戏台(曾位于东汇路安齐王庙)。2003年9月至2004年6月,二期工程从山塘桥到通贵桥,全长180多米。修复冈州会馆、新建御碑亭。同时七里山塘全面道路改造、管线入地、河道清淤、驳岸整修。山塘延伸段即渡僧桥到山塘桥西侧进行风貌整治,在东侧修建了白居易纪念园、百间楼等。


2005年至2010年,新建山塘入口处牌楼,修复山东会馆门楼、星桥货仓廊棚、水榭水阁,白公祠,恢复“七狸”石雕,重建陕西会馆水码头,保护性修复普福禅寺、贝家祠堂、桐桥遗址。


2008年11月,山塘街获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颁发的“中国民族建筑事业杰出贡献奖”;2009年获中华文化促进会旅游文化研究中心和中国国际旅游文化展播办公室命名的“中国最受欢迎的旅游历史文化名街”;2010年获中国历史文化名街称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