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46)[转载]第一篇介绍巴菲特的文章都说了啥?

 无心生大用 2014-02-04

                                 文章序言

十八年前的今天,第一篇介绍巴菲特的文章,发表在上海证券报上。我国读者第一次通过公开媒体,了解了巴菲特传奇式的投资故事和独特的投资理念。对包括我在内的许多国内投资者起到了改变命运的作用,十八年前我读这篇文章的感觉至今记忆犹新,就像在茫茫黑夜中看到了远处的光明。

当前我国股票市场各种矛盾集中爆发,制度性的种种弊端暴露无遗。IPO新政带来的种种困惑和乱象,让市场各方感觉无所适从,垃圾股、概念股、特别是一年多以来创业板的疯狂炒作,使得60倍市盈率的小盘股炙手可热,同时主板大盘蓝筹股陷入了超级的低迷,5倍甚至4倍市盈率的大盘股乏人问津,大量的投资者陷入了深深地困惑与迷茫之中。价值投资在中国到底适不适用,似乎又成了一个难解的话题。

 

在这样的一个特殊的历史时刻。回顾十八年前巴菲特思想传入中国的这段历史,以及十八年来巴菲特思想在我国投资者心目中地位的起起落落。具有非常特殊的现实意义。

 

           正文:第一篇介绍巴菲特的文章都说了啥?

 

三年地狱般的生活

1993年我盲目进入股票市场,痴迷技术分析、听股评、猜涨跌、频繁买卖股票、陷入了疯狂的赌博游戏不能自拔。三年时间亏损的一塌糊涂,就像生活在地狱里一样。

 

[转载]第一篇介绍巴菲特的文章都说了啥?

感悟股市的地狱与天堂(精编版)

 

我当时得出一个这样的结论:“一个人踏入股市大门这一天,就是一个不幸家庭的开始。”

 

改变我命运的文章都说了啥?

在我感到彻底绝望的时候,1996年1月24日上海证券报刊登了一篇介绍巴菲特的文章《证券投资巨擘——华伦·布费》。华伦·布费就是今天我们耳熟能详的世界最著名的投资大师沃伦·巴菲特。文章第一次向我国读者介绍了巴菲特传奇式的投资故事和独特的投资理念.文章作者美籍华人孙涤教授被誉为我国传播巴菲特思想的先行者。

 [转载]第一篇介绍巴菲特的文章都说了啥?
我在十集走近大师巴菲特系列节目中介绍《证券投资巨擘——沃伦·布费》这篇文

文章介绍说:巴菲特白手起家通过投资1993年成为世界首富,1995年个人资产达到130亿美元。巴菲特首先认为:“市场价格与股票的内在价值经常有很大的背离,由企业基本经营所决定的内在价值,终将反映到股价上来。”其次巴菲特认为:股票投资是个高风险的事业,因此只有在股价远远低于其内在价值时,才值得考虑去购买,而这种机会又大多只在股市低迷、众人失去信心时才能碰到。——
文章详细内容查看附录《证券投资巨擘——华伦·布费》

 

是巴菲特伟大思想和智慧挽救了我

这篇文章中最令我印象深刻,改变我人生轨迹的一句话就是巴菲特认为:市场价格与股票的内在价值经常有很大的背离,由企业基本经营所决定的内在价值,终将反映到股价上来。就是这句话把我从痴迷技术分析,猜涨跌,频繁买卖股票的赌博游戏中解脱出来。

 

[转载]第一篇介绍巴菲特的文章都说了啥?2010年在北京电视台发表竞选演说时介绍《证券投资巨擘——华伦·布费》这篇文

巴菲特传奇式的投资故事和独特的投资理念深深地触动了我。从此我走上了一条价值投资道路,十多年来我不断学习不断实践彻底改变了我的命运。2011年1月13日,在北京电视台人物颁奖典礼上我喊出了十多年来埋藏在心底的一句话:1996年1月24日是我生命中最幸运的一天“是巴菲特伟大思想和智慧挽救了我。”
 

 

价值投资是积累财富的唯一正确道路

创业板股票经过一年多的疯狂炒作,目前平均市盈率已经高达60倍。这在世界各国股票历史上都是非常罕见的。甚至超过了日本1990年股票市场暴跌前的水平。击鼓传花的游戏已经处于疯狂博傻阶段。 

 

反观主板市场,大量的银行股跌破了净资产。靠分红派息收入已经远超过5%这一世界公认的满意分红回报标准。吸引力正在不断上升。反弹随时可能发生。资金有扑捉机会和回避风险的天然属性,市场无形之手迟早会发生作用。巴菲特总是强调;在别人恐惧的时候贪婪,在别人贪婪的时候恐惧。现在是不是该贪婪主板,和恐惧创业板的时候呢?我们可以拭目以待。

 

历史反复证明了:猜涨跌买卖股票的方法属于赌博,即便一时赚了钱,最终会输掉所有的钱。价值投资者买股票的理由永远是基于价值的判断,而不是预期股价会上涨。我十八年的投资经历已经证明,只有价值投资才是积累财富唯一的正确道路。

 

附录:《证券投资巨擘——华伦·布费》 正文

 
        1996-1-24 上海证券报   作者:美国加州州立大学商学院教授 孙涤

 

记得笔者1989年作为大陆留美杰出学人首次访问台湾时曾和朋友们聚餐。当时台湾的股市非常红火,加权指数在一万点左右。席间笔者好奇,问友人有没有在牛市里捞到一点好处,结果发现学位越高的获利越少。当下颇感叹:一个人的分析能力似乎和冒险勇气成反比。次年5月,台湾股市崩盘,加权指数猛跌至不满5000点。笔者在8月初应邀去台湾大学讲学。友人重聚,又是济济一堂。席间老话重提,谁赔了钱?这次学历高的人算是扬眉吐气了。博士们赔钱最少,硕士们赔得不多,而大学以下的人全都“蚀”了。

分析能力和风险决策能力怎样和股市赢利挂钩,这是个见仁见智的问题。不过探讨一下什么样的人适于在股市中操作也许不无帮助。“假如您不能在亏损了一半本金之后,仍能从容不迫地规划或执行计划,那您是不适合做投票投资的。”一位成功的美国证券投资家说。

股市波动频繁,良机虽不缺乏,但都稍纵即逝,很是扑朔迷离。我们知道银行往往是在你缺钱时不肯借;在你资金充裕时又偏偏游说你贷款。股市也一样,手头有余资时找不到有利的机会;等到市场上到处都是便宜股票的时候,又发觉自己的钱都已被绑死。所以好的投资者要有耐心和纪律,握有可用资金,等到确有潜力的机会,才果断出手。上述那位美国投资家也是这样认为的:“假如您要去猎一只跑动迅捷的稀有动物,那么最好还是时时刻刻带着上了膛的枪。”

和体育竞赛一样,股市操作也强调“稳、准、狠”。刚刚提到的那位投资家就是当今世界证券交易的天皇级顶尖高手,他的名字叫华伦. 布费(WARREN BUFFETT)。布费先生白手起家,现在已是美国首富。他在19921993年便拥有这个头衔。1994年让位于微软电脑公司(Microsoft)的盖茨后,1995年重又夺回。他的个人财产已超过130亿美元,而且完全依靠证券交易获得,这是世界上绝无仅有的。今年65岁的布费和盖茨是忘年交,两人常在一起切磋经营之道。但他们之间有一个不同的地方:盖茨做什么事都离不开计算机,而布费却连股市信息都不用计算机。盖茨曾向布费介绍计算机有什么什么好处,并好意送了布费一台连网电脑。但布费只有在打通讯桥牌时才偶而用之。

  布费的投资之道极堪玩味。笔者在阅读他向股东大会提出的报告时获益良多,甚至超过任何一本金融教课书。布费在1965年建立的控股公司股票到1993年的28年间已“暴涨”了7000倍。即当年因为信任布费而投了1000美元的人,现在已可成为拥有超过700万美元的大富翁了。这种年增值逾30%的业绩远远超过市场平均率,要是照“任意走向”的概率来统计,其概率当为四千万分之一!

  1990年下半年美国股市随着经济衰退而大幅跌落。布费的控股公司股票也在颓势中由14000美元一股暂时跌落到7200美元。笔者出于对布费本人的信心趁机买了他一股。当时我这个穷教授的“枪膛”里也只有这么一发子弹。到了1993年,这一股又跃升到17000多美元。这个小小的收获使笔者对布费的信心有更进一步的坚定。须知那两年美国的利率还不满3%。布费的投资策略十分高超,然而其原则却直截了当。首先,他认为市场价格和股票的内在价值经常有很大的背离。由企业的基本经营所决定的内在价值,终将反映在股价上;其次,他认为股票投资是个高风险的事业,因此只有在股价远远低于其内在价值时,才值得考虑去购买,而这种机会又大多只在股市低迷、众人失去信心时才能碰到。例如,1990年美国股市熊气弥漫,布费在自己的控股公司股价暴跌时毅然斥巨资(2.089亿美元)购进濒临破产的加州大银行威尔斯.法哥(Wells Farglo10%普通股,其时股价为58美元。不少投资家讪笑那家银行几乎已经死定,布费此举非陷入泥潭不可。但是到了1993年该银行的股价升到110美元,唱凯歌的仍然是布费。今年布费又大笔(20亿美元)购进美国运通公司(American Express)的股票。事实上运通的股价已从25美元上升至最近的40余美元。布费力排众议,认为运通公司的前景非常灿烂,每股实际值86美元。读者也可以试目以待。这些故事我们以后有机会再来讲述,本文作为开篇,想先介绍一下布费投资理念的基本原则。

  布费不用电脑操作和判断,这已卓然与众不同,更有趣的是,他从不理会政府的经济政策。他认为美国联邦储备局的货币利率措施不会影响他的投资决策,甚至相信这些政策的存在与否归根结底与企业的内在价值无关,所以没有必要去预测和理会它们。这种与众不同的看法和独行其是的做法使他成为最著名的也是彻头彻尾的基本分析家。布费本人也从不讳言这点,并且一有机会就鼓吹他的投资哲学。布费常说他有两个宗师:格拉罕姆和费雪。他的投资哲学85%来自前者,15%来自后者。

  格拉罕姆(Benjamin Graham)是公认的基本分析方法的开山祖。他的《证券分析》(《Securities Analysis》)初版于1934年,后略有增删,到1976年他逝世时已是第五版了。费雪(Philip Fisher)的《普通股和不普通的利润》一书初版于1958年。这两本书被布费视为圣经,虽然其内容平实,但却极具真知灼见。如果国内尚无中文译本,倒是很有价值去翻译的。事实上两书的精髓已部分融入金融证券的教课书中了。

  布费是格拉罕姆的关门弟子。布费大学毕业时申请哈佛大学商学院未被录取(布费称为这是他最成功的一次失败)。他写信给正在哥伦比亚大学执教的格拉罕姆,格氏邀他去哥大,使他有幸投其门下,奠定日后成功的基础。布费拿到硕士之后即在格拉罕姆的投资公司里工作,尽得格氏真传。1956年布费21岁那年,格氏退休,布费也离开公司成为一个投资合伙人团体的经理。另外7个投资人各出15000美元,布费则出资100美元。那7个人每年的固定收益是6%,若有超过这个数目的利润,则从中再拿75%,布费拿余下的25%。布费的投资天才于是得以施展。13年内这个投资团体的资产增至2600万美元。布费挟其丰厚的利润从此长袖善舞。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