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性的本质

 云中漫步者也 2014-02-05

人性的本质 
 
    中华古易告诉我们,现世中的‘我’,不仅是一个善与恶相影随‘对立互补’的本我存在,还是一个具有宇宙意识和泛生主义情怀的超我存在,即天道、人道、地道,三足鼎立、互制互衡的超我存在。‘我’的最高境界是彻悟我、寻觅我,并最终实现我,达到‘天人合一’的超绝境界。

      善与恶是对立互补的语义载体,在这一点上,它与其它相对存在的文本意义没有本质区别,即,它只是事物的相对存在,不具有终极的价值与意义。对于人性而言,善与恶是形影相随的,亦不是人性的本质存在,也就是说,人性均具有两面性,人性的本质不是‘对立互补’的本我存在,而是‘三极之道’的超我存在,人本质上就是人,不分善恶。人性本善论的谬误在于寻求相对存在的终极价值与意义,从而掩盖了人性中的恶。因此,其本质上,属于伪善论范畴,即,人性伪善论。出于这一逻辑,其衍生出的是一种美妙的伪善话语体系,而且人们会无意识地受这种话语体系支配,承传一种形式主义表演文化,并导致功利主义成为时尚。在一个伪善的文化土壤里,必定充斥着一种莫名的空幻欲望。在这种极端欲望的支配下,丧失本我独立判断能力的人们,总试图利用‘万能的教育’扭曲人性,以构建伪善的人间天堂,于是,真理存活的空间会被逐步压缩,并最终导致欺骗与谎言泛滥成灾。现世中,我们不难发现,人性本善论者所倡导的‘天下为公’,往往被公权力用作侵犯和践踏公民的权利的借口与利器,并最终造成事实上的‘天下不公’。这就是官本位为主体等级社会产生的思想基础,即,对人性认识不足,导致的必然结果。
      让别人自私,就意味着自己无私。倘若人人争做这样的人,自私的人就会越来越少,无私的人就会越来越多,这样的社会,就一定会朝好的方向发展。让别人无私,就意味着自己自私。倘若人人争做这样的人,自私的人就会越来越多,无私的人就会越来越少,这样的社会,就一定会朝坏的方向发展。倘若从统治者口中说出‘天下为公’,就意味着公权力总能找到借口侵犯和践踏公民权利,相反,公权力就必须尊重和保障公民权利。前者,一定是一个不好的社会,而后者,一定是一个不坏的社会。
      一个无道无德的人,往往教化别人道德高尚,倘若人人争做这样的人,这个社会就是一个道德败坏、鲜廉寡耻的社会;一个鲜廉寡耻的人,往往满口仁义道德,倘若人人争做这样的人,这个社会就是一个背信弃义、腐朽堕落的社会。
      自在自得,自由也。得之不得,是以有德;得之不失得,是以无德;真之不存,无以德。‘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是故,老子曰:‘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因此,‘赴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身教胜于言教。

 

道德箴言(一)
 
知阴知阳,知晦知明;阳系人远,阴廓人大。
进有所退,失有所得;顺逆一视,欣戚两忘。
愚妄自傲,一意孤行;聪慧通达,有容乃大。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妄吐谎言,引火焚身。
人正异途,人邪同道;至善致恶,善恶相生。
恨恶纠错,身囚心死;心离悖道,恶果自觅。
易怒伤身,淡定滋体;胸燃妒火,朽骨烂命。
扶弱济困,收获尊敬;恃强凌弱,辱沒人性。
成人所求,金秋丰收;灭人所欲,贫辱招迎。
贪欲无度,离德丧命;忧怨丛生,魂伤损灵。
天道和谐,万物有别;本我至尊,人人平等。
互补竞生,生命峥嵘;革命斗争,涂炭生灵。
神我自爱,生生不息;人神自恋,徒劳无功。
禁言焚书,心亏体损;阳光敞明,秋实丰盈。
有德司契,无德司彻;天平公平,杆称正义。
权谋多有,多行不义;权谋少有,天下公利。
群己之策,各有所求;备有所患,各适其正。
类聚之谋,众异难求;所患无备,难成所谋。
民智开启,恶言善举;愚民训政,善言恶行。
人各有志,民主政治;人若无志,宪政废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