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武林旧事》里的古代的元宵节

 槐荫居士 2014-02-06

《武林旧事》里的古代的元宵节

 

宋人周密写过一本书叫《武林旧事》。武林是杭州的别称,曾经作过南宋的首都,“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从周密的有关记载里,我们可以依稀领略古代元宵节的盛况。

现代人过元宵节,最多不过十四·十五·十六三天,但从周密的记载来看,宋人过元宵可比现代要早得多。书中记载:“禁中自去岁九月赏菊灯之后,迤逦试灯,谓之”预赏。”就是说,皇宫里自从去年九月九观赏菊花灯之后,就不断地试灯,这叫做来年正月十五观灯前的“预赏”。宫廷如此,民间也上行下效,入冬之后“天街茶肆,渐已罗列灯球求售,谓之灯市。自此以后,每夕皆然。”说的是入冬之后,大街上,茶馆里已经渐渐的摆设出灯球出售,叫做“灯市”,每天晚上都是如此。

除灯市之外还有“乘肩小女,鼓吹舞绾者数十队,每夕楼灯初上,则箫鼓已纷然自献于下”。说的是许多乘坐着小轿的歌女,在音乐的伴奏下,来来往往,每天晚上,酒楼上华灯初放的时候,她们已经在楼下开场表演。南宋著名的词人姜夔有一首诗“南陌东城尽舞儿,画金刺绣满罗衣。也知爱惜春游夜,舞落银蟾不肯归。”写得就是南宋时期元宵节前,作为首都的杭州夜晚歌舞的盛况。

正月十五这一天,杭州城里晚上要举行盛大的灯会和游艺活动。

要见识首都的灯会,你得到皇宫里去参观。那里的灯品极多,都是各地进贡的珍奇。据周密记载,其中“以‘苏(苏州)灯为最,图片大者近三四尺,皆无色琉璃所成,山水人物,花竹翎毛,种种奇妙”难以尽述。后来福州所进贡的花灯“纯用白玉,晃耀夺目,如清冰玉壶,爽澈心目”,更胜苏灯一筹。

这些灯盏不仅用来悬挂,而且还要做成“其高五丈,人物皆用机关活动的琉璃灯山”,供皇帝和他的嫔妃们观赏。

除了琉璃灯山外,还有所谓的“鳌山”,那是一座用各种花灯装扮成的大“山”。“山灯凡数千百种,极其新巧,怪怪奇奇,无所不有,中以无色玉栅簇成‘皇帝万岁’四大字”,类似现在的霓虹灯广告。山上有宫廷乐队演奏着音乐,山下是一个大舞台,有民间的表演队伍“百艺群工,竞呈奇技”。宫女和宦官们也效仿民间的艺人打扮起来,“缭绕于灯月之下”,享受那不可多得的短暂的自由。

皇宫里热闹,皇宫外面的大街上更是热闹非凡。“连亘十余里,”多至“数千百队”的表演队伍,“锦绣填委,箫鼓振作”,演员们穿着五光十色的服装,敲着鼓,奏着乐,表演着“傀儡”戏,跳着“杵歌”舞,唱着“诸宫调”,玩着各种杂耍,浩浩荡荡,一路行来。辛弃疾有一首词写得就是杭州闹元宵的盛况:“东方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民间的灯会,没有皇宫里的富丽堂皇,却也别出心裁,另有新意。据《武林旧事》记载,杭州的大户人家,在元宵晚上,“闲设雅戏烟火,花边水际,灯烛灿然,游人仕女纵观,则迎门酌酒而去。”那偏僻的地方也不甘寂寞,“有幽坊静巷,,好事之家,多设琉璃泡灯,更自雅洁,倩妆笑语,望之如神仙”。姜夔有诗记之云:“游人归后天街静,坊陌人家未闭门,帘里垂灯照樽俎,座中嬉笑觉春温。”

在元宵夜,连那关押犯人的监狱也要苦中作乐,来凑热闹。周密记载:“三狱亦张灯,建净狱道场,多装狱户故事,及陈列狱具。”看了这样的花灯,你恐怕要吓得出一身冷汗。

西湖周围山上的寺院里,在元宵晚上并不冷落,张灯结彩,人神共乐。而且像三竺那样的大寺院里的花灯“往往有宫禁所赐,贵珰所遗者”,因此“都人好奇。亦往观焉。”

为了维持秩序,杭州的行政长官,在繁华的地方张设帷幕,“其前列荷校囚数人”,大书犯罪的缘由是“抢扑钗环,挨搪妇女”,看来都是些骚扰妇女的流氓,“其实皆三狱罪囚,姑借此以警奸民”。

元宵节的晚上,也是情人幽会的好时刻。欧阳修有一首词叫《生查子》写道:“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如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这位“不见去年人”的有情人,在元宵佳节只好独自看灯赏月了。而辛弃疾词里的那位“众里寻她千百度”的有情人则要幸运的多,在他遍寻不得,“蓦然回首”的时刻,却发现自己心仪的“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等着他······

元宵佳节,古代的杭州人不仅玩的痛快,而且吃的也讲究。美食有乳糖圆子,韭饼,澄沙团子,酪面,这是主食;水晶脍,滴酥鲍螺诸色龙缠,这是肉食海鲜;生熟灌藕,煎七宝姜片,皂儿糕,这是素食糕点;琥珀汤,轻汤,这是汤食······而这些美味并不是由高档酒店的名庖佳厨制作;在元宵夜,杭州的大街小巷,随处可以买到。它们盛放在挂着“飞蛾红灯”,装饰着采花的手推车上的精致的瓷盘里。连吃惯了山珍海味皇帝也看得馋涎欲滴,忍不住叫进宫来“进御”,“嫔妃内人而下,争相买之”。这些受到皇家青睐的小贩们“皆数倍得直(同值),金珠磊落,有一夕致富者”。姜夔有诗记之云:“贵客钩帘看御街,市中珍品一时来。帘前花架无行路,不得金钱不肯回。”

元宵的灯市,不仅京城搞得轰轰烈烈,地方各州县也例行举办。中国有个成语“只准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就和元宵节有关,而且这个典故就出自宋朝。在宋朝有一个叫田登的人,被派到一个州城做地方官,元宵节来临,按照惯例要“点灯三天”,这位父母官认为,点灯的那个“灯”字犯了他的“名讳”,于是大笔一挥,把布告上的“点灯”二字改为“放火”。布告一贴,舆论哗然。大家都说,这是“只准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口口相传,天长日久,便演绎成了一个讽刺某些人依仗权势胡作非为的成语。

看罢周密的记载你一定会认为那是一个太平盛世,其实不然。当时的南宋小王朝已经是日薄西山,摇摇欲坠。金人隔淮河盛兵以待,前线战事吃紧,但后方首都杭州城里的皇帝及其达官贵人们,依旧灯红酒绿,歌舞升平,影响所及,连那些百姓们也浑浑噩噩,得过且过。这样一种局面,不仅使得陆游·辛弃疾那样的“有心报国,无力回天”的爱国志士们扼腕叹息,就连在太学里读书的学生们也看不下去,其中的一位在钱塘桥上题写了一首诗,道是:“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做汴州”。

犬马声色,偏安一隅,“直把杭州做汴州”的君,在大兵压境,危在旦夕的情况下,能够长久混得下去吗?历史已经作出了回答。怪不得周密在《武林旧事》的序言里感慨道:“朝歌暮嬉,酣玩岁月,意谓人生正复若此,初不省承平乐事为难遇也。及时移物换,忧患飘零,追想昔游,殆如梦寐,而感慨系之矣。”阅读像《武林旧事》《梦粱录》《洛阳珈蓝记》这样的书,如果只看到表面的繁华,而看不到隐藏在繁华后面对世人的警示,那就违背了作者的初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