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沧浪一页--苏州美术馆及苏州美术专科学校大事记

 苏迷 2014-02-06

周矩敏主编:《沧浪一页——纪念苏州美术馆建馆80周年》编委会,安徽美术出版社,2007

 

    要谈苏州美术,必然要从吴文化说起;要谈苏州美术,也应当从世界艺术的整体格局着眼。因为苏州美术是吴文化的结晶,而“民族的也是世界的”,苏州美术当然也属于世界艺术中不容忽视的一部分。

    我们说吴文化,不可能将它定格在历史的某一阶段,吴文化就像一条历史的长河,是由每一段、每一节汇流而成的。其中美术文化在吴文化的形成过程中起到了一定的历史作用,特别是元、明、清三朝文人画,为吴文化的历史写下了辉煌的篇章。人们已记不住哪个时代的御用画家、宫廷画家,但苏州籍画家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却家喻户晓。传统的文人画诞生在苏州,历经朝代更迭,数百年来,一直引领着中国绘画潮流。这在中国是独一无二的,甚至在世界艺术的格局中也占有重要的位置。

    500年前,在遥远的意大利中部平原上,以佛罗伦萨为中心,兴起了伟大的文艺复兴运动。达·芬奇、米开朗基罗和拉斐尔三位艺术大师使佛罗伦萨古城声名远扬、全球皆知。饶有趣味并值得自豪的是,在那个时代能和佛罗伦萨堪与比肩的城市只有中国的苏州。阿尔诺河畔的土地诞生了文艺复兴三杰,而大运河畔富饶的土地上也养育出“明四家”。由于东西方罗伦萨被誉为“文艺复兴的摇篮”。但就画种而言,佛罗伦萨虽和苏州天各一方,却同时群星灿烂。

    如果我们将时间再向前追溯1000年,当佛罗伦萨还处在“黑暗的中世纪”,当时的西方还没有独立的画种,只有一些《圣经》的手抄本插图,而我们苏州的美术已经惊人地崛起,“六朝四大家”中的陆探微、张僧繇是苏州人,曹弗兴被称“吴人”,顾恺之和苏州也有关联,唐代画家苏州人也占了一半。在世界艺术史上唯有苏州早在1200多年前就有专事绘画的心得,“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出自苏州人张璪之口,道出了我国绘画的千古真言。画坛圣手吴道子、雕塑家杨惠之、“草圣”张旭和五代滕昌祜被称为唐代“画家四祖”。元代苏州也产生了很多绘画大家,“元四家”之首的山水画大师黄子久极少存世作品中就有描绘城西天池山的。另一以清逸脱俗山水画名世的倪瓒,大半生也寄居于苏外。龚贤、郑思霄、柯九思等也先后在苏州定居。

    而将时间后延几百年,这时候的佛罗伦萨已成明日黄花,黯然谢幕,而苏州的美术仍旧方兴未艾,一派勃勃生机。明清易祚之际,苏州城东南出现了山水画家“四王”,即王时敏、王鉴、王原祁、王翚,加上吴历,在时称“清六家”中,苏州人占了5席。继而又出现了8位既延其艺术又都姓王的画家,号称“小四王”和“后四王”,这些苏州画家深刻影响了整个清代直至今天的中国山水画。

    到了19世纪,苏州美术仍旧盛而不衰。其中有顾文彬、顾麟士的“过云楼”,有书画金石学家吴大徵,画、书、印文化上的差别,时代背景迥异,文化认同感不同,佛名家吴昌硕,“海上三任”之一的任薰,独步画坛的虚谷,“吴中三吴”吴湖帆、吴待秋、吴子深,任伯年也曾在苏州授徒颜元,还有书画家倪田、顾若波、陆恢等。

    我们再将时间的镜头拉近至20世纪,苏州美术仍然蔚为大观。长寿画家朱屺瞻,曾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的吴作人,浙江美术学院院长莫朴,著名画家李宗津,油画家和装饰画家庞薰琹,驰名海外的画家、鉴赏家王已千,美术史家温肇桐,动画家钱家骏,国画家宋文治、杨之光、张辛稼、沈子丞,书法家费新我,获国家“造型艺术终身成就奖”的卢沉,建筑设计大师贝聿铭,先后定居于此的油画家乌叔养、许幸之等都曾在此作画;国画家张大干兄弟也曾在网师园养虎作画;董其昌、吕凤子、沈子丞、蒋风白、亚明、江寒汀晚年都隐居于苏州并结墓于此;值得重墨描写的著名油画家董希文,在创作中深入挖掘民族文化的审美魅力,汲取传统文化营养,融合新机,使作品别开生面,推陈出新,影响极大。在董希文后来的教学和演讲中,每提到他在艺术上的启蒙、迷恋、推崇和创新,都要涉及苏州文化,常选的例子便是苏州美专,从中可以看出苏州文化在其艺术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意义。离开苏州美专后创作的《开国大典》被列入中国十大红色经典绘画之首,它不但是画家标志性的代表作,更被业界公认为20世纪受颜文樑教学思想影响的典型例证。

    整个20世纪,苏州美术传承历史、高潮迭起,特别是颜文樑先生创办的苏州美专,其办学理念是在跌宕起伏的时代背景中,以其现实而理想的面貌反映着艺术家独特的时代情感,将提升民众的审美品质放在整个民族文化的层面上来思量,并创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座政府正式命名的美术馆——苏州美术馆,更加确立了苏州在中国美术史上的特殊地位,苏州这座历史名城也因此被称为“中国美术圣地”。如果说500年前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发源地不是在它的首都罗马,而是在中部的小城佛罗伦萨,那么在东方的中国,与此同时的美术之都也不在西安、北京而是在苏州的话,苏州在中国绘画历史的定位就应称

之为中国绘画之都——“东方的佛罗伦萨”。

    苏州美术延续近2000年的发展,其中大师辈出,彪炳史册,横亘千秋。苏州应为此感到荣耀,但遗憾的是今天的人们却很难找到这些历史的陈迹。同是旅游城市,佛罗伦萨40多万人口中,就有40多座美术博物馆,城市名人雕塑比比皆是,公众艺术琳琅满目,使人得觑这座古城历史的璀璨文化。相比之下,我们苏州辉煌的美术历史文化,风雨几十年渐渐淡出,消失殆尽。苏州有得天独厚的太湖,有巧夺天工的园林,有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昆剧,还有粉墙黛瓦、吴侬软语、曲艺评弹、古琴吴歌。文化积淀深厚,但最辉煌莫过于历史上的美术。因为美术文化在伴随着人类发展的同时,总在时代的前面启迪着人类的生活。美术文化特殊的美学意义决定了它永远都不会过时,永远都不会成为具有标本性质的文化遗产。

美术是最富于世界性的,无需翻译即可以获得理解和共鸣,“美术文化”的营养流淌在城市文明的血液中,它所释放的文化能量于潜移默化中提高了苏州市民的文化素质,提升了城市的文化品质。在苏州所有的文化名片中,“美术文化”这张名片含金量最重,甄别性最强。作为苏州文化精神载体的美术文化,它是一面旗帜,是时代的风帆,引领着先进文化发展的方向。

 

    苏州美术馆馆长  王勇

    2006年12月

 

 

苏州美术馆及苏州美术专科学校大事记

 

1922

7月,颜文樑创办苏州美术专科学校。创办时称苏州美术暑期学校,校址在海红坊苏州律师工会会所。教师有胡粹中、朱士杰、顾仲华、程少川4人,分中、西画两组,招进学生100余人,学习2个月结业。普遍反映,学习时间太短。

9月,成立苏州美术学校,学制2年。第一期招生,入学学生14人,分别为张紫玙、张念珍、龚启锐、钱永禄、诸长珍、张杰、黄觉寺、程慈、曹克崇、徐晋韶、徐传扬、姚企鹏、吴怀高、沈飞。同时聘请顾公柔、金东雷分别教授国画和文学课,雇工友1人。时校址已迁至沧浪亭对面县立中学校舍的一部分(9间平房),设中国画和西洋画2科。

 

1923

学生人数渐增,又租赁沧浪亭西部、中州三贤祠河南会所房屋3间为西校,原附设县中校舍为东校。第二期招生,改4年毕业。录取学生十余人,其中首次招收女生1人(徐慧珍),为苏州学校男女同学之始。男学生中有严振东、蔡鸿斌、高奎章、陆传纹、花农、胡佩先等。

 

1924

第三期招生,录取40人,其中有女生10余人,特辟东校校舍3间为女生宿舍。

 

1925

第一期毕业同学,大多志愿留校任职。根据具体情况,最后受聘的有黄觉寺、张紫玙,任西画教师;张念珍、徐晋韶分任事务、校务工作。这时太仓省立中学毕业的陆寰生来校任研究生。陆善读古书,兼管教务,后专任校长室秘书之职。

 

1927

颜文樑应苏州公益局聘,任沧浪事保管员,并受命筹建苏州美术馆,陈列当代中西画家作品。美校也经公益局和教育局批准,由县中迁移至沧浪亭内,从此一直定居其中。

沧浪亭为吴中历史名迹,具山水泉石之胜。然年久失修,庭园荒废。这时美专求读人数日众,校务相应扩大,苦于经费严重不足,就发起社会人士资助修葺。上海来青阁书坊主人杨寿祺素与颜文樑相处友善,决定每年资助美校60元;苏州名绅首富兼国画家吴子深,早在1914年与颜文樑相识,一见如故,从此交谊日笃,过往甚密。他重义疏财,慨然对颜文樑说:“你办学,我出钱。”即出千元用以修理沧浪亭。在此基础上,由学校出面,建立校董会,由苏州地方知名人士张仲仁、叶楚伧、朱梁任、朱文鑫(贡三)、金天嗣(松岑)、汪懋祖(典存)、王誉(佩铮)、许厚基(张明)、龚鼎(耕禹)、徐嘉湘、章骏(君畴)、赵昌(眠云)、陶小淽及吴华源(子深)14人为校董会董事,推吴子深为主席校董,委以重任。与此同时,曾几次集合京沪线各地艺术家联合举办美术展览,以及邀请在苏著名书画家60余人举行“吴中书画家联欢会”。此时沧浪亭畔,艺术气氛极为浓厚,而美专学校更为社会人士所重视。

秋天,中央大学美术系主任徐悲鸿携夫人蒋碧薇来校,竭力赞赏颜文樑的办学精神并高度评价他的绘画作品,称他是“中国的梅松尼埃”,并力促颜文樑去法国深造。

冬天,因吴子深出巨资已把沧浪亭修葺一新,获得社会赞扬,学生读书其中,无不感到心旷神怡。学校威望日高,报名入学人数激增。又向吴县教育局租借已停办的商业学校全部校舍为第二院。

 

1928

9月颜文棵去法国巴黎留学,参观卢森堡美术馆,访问美术大师大耐·布凡;后在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校教授罗朗斯的指导下专心学习西画。

这时,苏州美专由胡粹中代理校长之职,教职员有张宜生,张紫玙、朱士杰、严大钧、黄乃振、黄觉寺、顾彦平、颜纯生、王选青、蔡宸渊、朱竹云、朱梁任、蒋吟秋、黄颂尧、戴逸青、陆寰生、张念珍、王心涵、戴濂等。

是年组办了高中艺术师范科,学制3年。第一期招进学生有钱延康、王栖霞、汪企舜、徐京、周家鼎、李家颐等24人。第二年又招进戴苍奇、管韶九、史群、徐琦、徐恭寅、李江等25人。以后年年有所招生,如钱家骏、陈志华、毕颐生、江载曦、范敬祥、白岚、杨祖述、凌暂型、华文龙、孙葆昌、杨宏才、许大卫、费以复、李炎、陶敏荣、杜学礼等都毕业于此科。但其中尚有不少学生在高中艺术科毕业后又转至本校专科继续学习,如钱人平、王栖霞、徐京、戴苍奇等等为数不少。

 

1929

3月,在法国的颜文樑以粉画《厨房》、《画室》与油画《苏州瑞光塔》送巴黎春季沙龙评选,均获入选。6月,《厨房》被评为荣誉奖。图上标以金签,并授予奖状。授奖仪式隆重,由法国教育部长亲自主持。

9月,吴子深去日本考察,《苏州明报》于12日以《吴子深观光三岛》为题进行报导,文曰:“沧浪亭美专学校,自开办迄今,力图进展。去年颜校长以考察艺教赴英法各国,今岁吴校主又将赴日本三岛考察文化艺术。将来考察归国,以谋改革……”10月28日吴子深归国前,因见东京美术学校校舍庄严美奂,设备齐全,造福学子,深为所动。在返苏后立即召开董事与校务联席会议,决心购下早在颜文樑出国前初步商议的沧浪亭东侧徐姓的4亩土地。会上,他当场签票捐资3万元,以扩建美校新校舍。胡粹中、朱士杰闻之大为高兴,立即电告颜文樑。之后,工作进展顺利,胡粹中总管基建设施,食宿在校历2年多时间,连婚期都推迟了。

苏州美术专科学校校刊《艺浪》创刊。

 

1930

7月,举行第五届专科生毕业典礼。又赴镇江写生并在赵声公园举行作品展览,颇受好评。

12月,颜文樑由欧洲返校。《苏州明报》以《美专欢迎颜校长》为题予以报导:“留法画家苏州美专校长颜文樑,业已由西伯利亚铁路,绕道德、俄各国考察竣事,三日乘大连丸抵沪,备受各界欢迎。闻刻已定本日(八日)抵苏。本埠美专全体校友,均往车站迎候。下午在沧浪亭开会欢迎,并举行话剧等,以助余兴云。”颜文樑在欧洲期间节衣缩食,并把举办画展所得,先后购置并陆续寄回大小石膏像460余座,图书1万余册。石膏像的质量与数量为当时全国美校所瞩目。

 

1931

因颜文樑提倡美术,苦心办学,得政府赠大银杯一只,并具文曰:“不思不勉。”

7月,举行专科第六届毕业、高中艺术师范科第一届毕业典礼,同时举行学校第十六届成绩展览会。

10月,举行新校舍奠基典礼,校刊《艺浪》第八期作如下报导,题为《新校舍奠基典礼之一瞥》,文曰:“二十年十月一日,本校新校舍举行奠基典礼。是日出席有校董教职员学生三百余人,除颜校长报告经过情形外、,有吴校董,教员蒋吟秋、顾彦平、张紫玙先生等之演说,对本校将来之发展进步,均抱无穷希望,末由吴秉彝、吴似兰二先生摄影而散。”

 

1932

8月,新校舍建筑就绪,由上海工部局建筑师吴希猛按照罗马建筑之式设计图样,投标承造,得标者为苏州张桂记营造厂。建成后,共耗费5.4万银元,所有费用全由吴子深所出,颜文樑等感叹不已。新校舍列柱拱廊,宏伟宽敞,共50间房屋。布局合理,采光科学,其规模为当时全国美术学校之冠。

10月,教育部批准苏州美校以大专院校立案,正式定名为“苏州美术专科学校”,简称“苏州美专”。立案后,国家每年拨给辅助经费,第一年得6万元,第二年1.6万元。

12月9目至12日,学校举行新校舍落成及建校10周年纪念庆祝活动,盛况空前。《苏州明报》于11日以《美专新舍落成》为题作了如下报导:“昨日到机关团体代表、京沪各艺术名家来宾及校友同学等约八百余人,由校主吴子深报告新屋建筑经过,次张云博演讲,上海新华艺专教务长汪亚尘演说。是时,适中大艺术系主任徐悲鸿携夫人蒋碧薇女士莅场参加典礼,颜校长即请登台演说,对于文艺复兴运动颇多发挥,并勉力该校同学:‘要刻苦磨砺,痛下切实功夫,将来负起真正复兴之责任……”’同时在校内又陈列了中西古画及师生书画作品达2000余件公开展览,一时沧浪亭畔车水马龙,人来人往,竟日不绝。教育部代表徐悲鸿、吴县县长邹敬公、吴县教育局代表潘皆雷、苏中校长胡焕庸、振华校长王季玉以及学生家属,对美专的建设,对师生的作品都给予较高的评价。《苏州明报》又于12日为文祝贺,名为《美专之美》,对美专前途寄予极大的希望。

 

1933

因徐悲鸿应邀赴法、苏等国举办画展,行期有一年多时间。就委请颜文樑兼任中央大学美术系主任教职。颜每周去南京3天,为中大学生讲授素描及油画课。

 

1934

9月,增设实用美术科,并自辟印刷、铸字、制版、摄影工场,为中国实用美术培育人才。同时出版由自己排版印刷的美专校刊《艺浪》,十六开本,铅字精印,图文并茂,有论文、随笔、文艺小品、校训,并精印三色版画照,选刊教师学生作品及中外名画。以后年年出版,由黄觉寺主编,张念珍负责制版印刷。在这之前,曾出版《沧浪美》校刊三期,画集一卷。由苏州文新印刷公司承印。

 

1935

梅兰芳来苏演出,访问吴子深于桃花坞寓所,并由吴子深陪同去美专参观,与颜文樑合影于面水轩。

 

1936

4月21日,南京中国文艺社春季游行团徐悲鸿、汪辟疆、徐仲年等50余人特至美专参观,对美专之办学精神与建筑规模极尽褒扬之词。

这时,整个校舍面积已达70余亩。沧浪亭西部房屋为古典式园林建筑,有明道堂(大礼堂)、清香馆、沧浪亭、面水轩(会议室)、藕花小榭、翠玲珑、闻妙香室、见心书屋、瑶华境界、钓鱼台、看山楼、印心石屋等,分为办公、宿舍和读书休息之地。内部各处均回廊相通,外则荷池环绕。东部为西式建筑,计3层,底层为理论课教室;中层为办公室、石膏室、美术馆陈列室;上层为中国画实习室、图案室、西画人体教室。

抗战前先后聘请的教职人员除上述外,尚有:章钦亮、马曾桂、余觉、顾松林、张卓、胡奇如、冯仁宽、洪驾时、章守成、顾寅、高元宰、叶仲亮、吴秉彝、吴似兰、沈寿鹏、张星阶、范承炽、顾西林、凌立如、张新域、于中和、陈碧筠、陶又点、许祖翼、戴国栋、杨履中、傅朝俊、黄金韶、许道传、孙留保、陈伯宾、陈韶宾、陈长辛、秦立凡、徐则安、徐念祖、陆序伦、段励深、吴孝培、王品臣、平留道、汪家光、尤法、徐康民、刘静源、王佩周、陈摩、王元禄、李宜瑢、夏佩萱、戴雅贞、袁鸣秋、王山泉、周鼎和、徐慧珍、高奎章、严振东、周礼洛、吴桐、夏云奇、李曼莲、邓志良、刘熙、汪怡之、潘剑秋、章赋浏、郑午昌、吕斯百等。

 

1937—1943

抗战军兴,日寇进侵苏城。美专辗转迁移至上海,租借王家沙小学教室一间作为分校,学生30余人。至秋天,迂至四川路企业大楼7楼上,学生增至40余人,分国画和西画两组,并设研究科。校务由颜文樑及陆寰生兼理。1938年聘任上海中国化学工业社广告主任、水彩画家李咏森为副主任。教授有朱士杰、张念珍、黄觉寺、吴秉彝、张新域、丁光燮、承世名、江禄煜(载曦)。学期终了,借大新公司举办苏州美专沪校师生画展。

这几年中,生活极其艰辛,教授们多为义务教学,不拿工资,仅得几个车马费,企业大楼房金月月加租,颜文樑等售画所得,亦不敷支出。加上原任日本政府派驻苏州领事、时任上海兴亚会会长的日本人松村雄藏以关心办学为名,予以诱胁。不得已,为缩小影响,取消分校,名为画室。学生毕业,仅学校开一证明,不发毕业文凭,因文凭必须送伪教育局盖章。

 

1944

临时设立宜兴分校,由美专教师储元洵负责,聘请教师孙文林、王佩南等共襄其事。一年后迁至苏州与总校合并。

 

1945

8月抗战胜利,分散各地的师生陆续返校。美专成立复校委员会,推选胡粹中、朱士杰、黄觉寺、吴似兰、王士敏、杜学礼为委员,颜文樑任主任委员。接受沧浪亭后一面从事整修,一面开始招生。吴子深此时已在上海鬻画为生,特地赶来苏州,主持召开校董会。

 

1946

沪校改为研究科,有研究生53人。由原住上海的李咏森等继续教授。

秋天,专科、高中艺术师范科、实用美术科招生。专科:高中毕业为3年学制,初中毕业为5年学制;高中艺术师范科:3年学制;实用美术科:3年学制。

 

1947

校刊《艺浪》复刊。主编及印刷仍由黄觉寺、张念珍分别负责。校刊出版,行销全国,以图文并茂、精美印刷获得好评。纵观写稿较多的有颜文樑、黄觉寺、黄颂尧、蒋吟秋、王栖霞、许大卫、徐京、尢玉淇、陈志华、吴似兰、缪宏、金松岑、杜学礼等;刊登画件较多者有颜文樑、吴子深、颜纯生、胡粹中、朱士杰、吴秉彝、黄觉寺、顾彦平等。

 

1948

在校学生280余人,分别就学于专科(国画系与西画系)、高中艺术师范科、实用美术科。历届毕业生有1300余人,均服务或继续研究于国内外。教职员42人。校长颜文樑往来于苏沪两校。总务主任胡粹中、校务主任黄觉寺、训务主任商家堏、事务主任朱士杰、舍务主任储元洵、校董代表吴似兰、秘书陆寰生、文书顾友鹤,暨钱定一、李霞城、陆昂千分任会计、出纳、书记。教授方面由颜文樑、胡粹中、朱士杰、黄觉寺、孙文林、徐近慧、陆国英教授西画及理论。吴似兰、张星阶、钱夷斋、朱竹云、张宜生、凌立如教授国画及理论。黄恭誉、黄恭仪教授英语,袁刚中教授法文,顾叔龢、沈勤庐教授国文、金石,包希望教授艺术解剖,杜学礼教授色彩学,陆宣景教授公民,商启迪教授图案,王之机教授音乐,程鸣盛教授体育等。

复校后第一届专科毕业生有杨大年、陈雪盦、朱清远、高逊、车溯一(国画系),仅5人,足见抗战胜利后第一年招生办学的艰辛情景。

 

在建校多年时间中,学校的文艺社组织较多,丰富了业余生活,现列表如下:

名称

性质

发起者

编辑或主持人

 

起社

研究国粹文学

王栖霞、王企华、庞寿萱、李绣月等

黄颂尧

4期

流星

研究文艺

汪泰嵩、于中和、蔡希宪、袁成美等

王心涵

3期

牧野

研究文艺

涂岫云、李笠青

 

 

沧浪文艺社

研究艺事

周昇、戴昌祈等

周昇

 

沧浪美

文艺刊

本校

黄觉寺

曾出三期、画集一卷,并附苏州明报出版沧浪美周刊

十二画会

级友会

1929级,刘昆岗等12人

刘昆岗

在宫巷乐群社、北局青年会举行过2次画展

春风画会

研究绘画艺术

于中和、徐京、尤伯良、沈冠亚等

张胜孚

 

南国画会

研究绘画理论

许大卫、钱人平、金毓秀、费以复、孙葆昌等10人

许大卫

通过苏州明报编辑出版明晶艺术旬刊24期

茉莉书画会

研究绘画艺术

吴砚士、刘崇义、徐说岩、马景贤等

 

 

艺声美术会

研究艺事

于中和、房保章、钟伯元等

于中和

是宜兴、溧阳同乡所组织,曾举办展览会

旭光画会

研究艺事

高奎章、蔡鸿斌

 

是常熟同学所组织,曾在虞山举办画展多次

流萤学会

研究绘画艺术

张念珍、杜学礼

 

是浒关同学组织,曾在浒关公园开会研究绘画创作及技法

摄影学会

研究摄影艺术

金世荣、刘昆岗、赵学鼎

朱士杰

 

西乐队

研究音乐

陈宜慎、孙信良等

朱士杰

 

清流国乐会

研究民族音乐

杨大年、彭清鋆等十余人

 

 

沧浪助学会

征集书画作

品进行展销

李笠青、杨大年等

 

把书画销售所得,以借助经费困难之同学

 

美专同仁在服务学校的同时,对社会美术事业也多加提倡,主要表现有三:

一、组织与参加历届“苏州美术画赛会”。1919年颜文樑与东吴大学杨左匋共同发起组织,尚有葛赉恩(美国人,东吴大学校长)、潘振宵、徐咏青、金松岑等赞助。征集当代苏州和全国各地中西画家作品陈列,这开了国内美术展览的先声。每年举办一次,每次陈列2星期,自新历元旦至15日为止,历20余年未间断。团体加入者有北大画法研究会、东大飞飞画会、中大及苏州各中等学校等。胡粹中、朱士杰在第二届画赛会时加入组织工作,使会务更顺利发展,而美专教授如吴子深、颜纯生、顾彦平等30多人均有作品参加,影响较大。

二、组织美术会。画赛会闭幕后,由画会发起人组织美术会,以期永久。至1922年,美专教授顾公柔等假怡园为会址,征得会员70余人,刊印美术半月刊广为宣传。1923年新建美术会馆在铁瓶巷落成,又重征会员得300余人。内部组织分绘画、雕刻、音乐、诗歌、刺绣、演讲六部。1924年公推胡粹中为主任。

三、建立美术馆。1927年为建美术馆公举黄觉寺为筹办主任。得吴子深资助,历时130多天,终于在1928年建成开幕。学校教师和地方知名人士以吴子深独资修缮沧浪亭,其功不可没,于是发起植碑于沧浪亭内,作为纪念。金松岑撰文记其事。美术馆开放后,常陈列中外名作,活跃了吴中画坛。

 

1949

4月,苏州解放,人民欢呼,美专喜获新生。调整和充实教职员工队伍。组织“沧浪业余剧团”,演出歌颂新中国的节目。第二年排演五幕话剧《黄金梦》,颇获好评。

 

1950

创办动画科,招生40余人,学制2年,由教授钱家骏、副教授范敬祥负责创建工作。并建立制片室,开展动画制片摄影业务。先后在制片室工作的有吕敬棠、吕晋、杭执行、高步青、钱兴华、李新、王吉、刘剑青、施有成等1O余人。动画科中造型基础课由毕颐生教授,电化教育课由戴公亮负责,素描课由胡久安辅导。

 

1952

动画科第一届学生毕业,分别被安排在上海电影制片厂、北京八一电影制片厂、上海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工作。比较著名的有徐景达(阿达)、严定宪等。

秋天,全国高等院系调整,苏州美专并入华东艺术专科学校,即今之南京艺术学院。原苏州美专教授如朱士杰、孙文林、徐近慧、陆国英等大部分分配于此。校长颜文棵调任浙江美术学院副院长。

 

1997

1月18日苏州美术馆复馆,重新对外开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