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由一道语文试题想起的……

 紫曦唯幂1 2014-02-07

作为一门灵动的学科,语文无疑是众多学科里最妖娆的,但当其用试题用分数来衡量时,语文却无疑是最沉重的:“差生”成为“优生”,“优生”沦为“差生”的现象屡见不鲜。理科因为“记实”,其衡量标准相对就有一个公平的可操作的尺度,但是语文却难以企及。教者或阅者思维的差异,眼界的宽窄,心情的阴雨等无不在有意或无意间干涉着语文的“公正”。

以冰心的诗歌《墙角的花》为例,我们不否认“冰心以墙角的花告诉我们,做人不可孤芳自赏,需要谦虚沉稳,做一个垂下头颅的人,如此你的天地才会无限宽广,因为‘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你只有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姿态面对生活与人生,才会变得精彩无限。它还告诉我们只有‘欲穷千里目’,方可‘更上一层楼’,只有‘会当临绝顶’,才可‘一览众山小’,沉浸在自我的世界里,终将坐井观天,变为井底之蛙的”的观点,但是我们能否认“一朵小花,被人遗忘在墙角之时,你能要它怎样谦虚呢?你让他沉默,让其低头?那么恐怕它花开花落,都无人欣赏吧?岂不是白来世间一趟。它不孤芳自赏,难道还自甘堕落不成?”的观点吗?

诗歌可以多元解读,文章亦可多元解读,那我们语文试题的答案为何不能多元?一则寓言的寓意难道只有一种?一句古文的翻译难道定要一字一号?一则看图写话定然只有一种想象,而不能够有更好或更多?果真如此,难么这“想象”就不再是想象,而是一种八股的思维定势了。

但是反观我们的语文试题,僵化的答案与僵化的批阅却不在少数。

如有一道看图写话的题目是这样的:

请你仔细研究漫画《羡慕》,充分发挥想象和联想,写一则关于“笼中鸟”和“林中鸟”的寓言故事。

此题注重联想思维能力的考查,是一个好题目,但是关注试题的答案,却令人不可理解。答案如下设定:

答案说明:羡慕应写出“林中鸟”与“笼中鸟”相互的“羡慕”,如果只写出一方对另一方的羡慕,酌情扣分。

“写出‘林中鸟’与‘笼中鸟’相互的‘羡慕’”可以是一种解题思路,但为何偏要“如果只写出一方对另一方的羡慕,酌情扣分”?为何没有设定“超出答案拟定的思维,又有更好的立意的,可以加分”呢?如果学生写一方虽羡慕另一方,却更珍惜自己的处境是否可以呢?如果学生写成一个双方彼此互相羡慕并附上点睛的寓意是否更值得鼓励与表扬呢?但可悲的是我们的阅卷教师也唯答案是从,缺少自己独特的思想。

我们先来看看几则学生的想象及教师批阅的评分:

一只从森林飞出来的鸟遇上了一只被人困在笼子里的鸟。

林子里飞出的鸟在心底羡慕地想:我要是到这笼子里,那该多好啊!天天不愁吃不愁喝的,还有人疼。

笼子里的鸟同样在心底羡慕地想:如果我能出了这破笼子,那该多好啊!天天自由自在的,还没人管着。

主人看到笼外的鸟更漂亮,就放了笼里的,抓了笼外的。他们的愿望实现了,但没过多久,他们就都死了,一只受不了苦,而另一只不堪束缚。

这个学生的文字结构错落有致:看到——羡慕——实现——残局,在短短的文字里完整的呈现出来;言语似文火,笔调沉稳,叙述冷静,没有过多的外在描写,只抓住鸟的心理,将彼此的羡慕写得十分到位。而结尾则更深邃,寓意相当深刻:告诉人们溺爱,依赖,自由的剥夺所造成的后果不堪设想,从而揭示了当今社会的弊病,对于家长及学生都有深刻的教育意义。将沉重的教训以流水般沉稳的文字表达出来,看似无心,实则慧心内藏。但是这个达8分的想象作文,仅得6分,这难道不够优秀吗?

一天,从远方的树林中飞来一只林中鸟,它在天空中飞着,忽然看见一只被关在笼子中的“笼中鸟”,它便飞了过去。

“嘿,老兄!你怎么被关在笼子里?”林中鸟打量着它。“我是小主人的鸟,天天有吃有喝有住,还有关爱,很好,不是吗?”“这没错,但你已经失去了自由!”“自由有什么用?自由能送来吃的吗?”笼中鸟白了林中鸟一眼,“哼,我看你是羡慕我了吧?”“羡慕?这种失去自由的生活我才不稀罕!”说罢,林中鸟飞走了。

这则想象运用对话的方式,言语中渗透了笼中鸟不思进取、惰性十足的享受主义,配以神态“打量”“白了一眼”等描写,将一只可悲之鸟的形象写得淋漓尽致。对林中鸟劝诫笼中鸟的描写,则隐含着一种奋斗拼搏的精神。寓言传达了两种不同的人生观:一种安于现状,不思进取,耽于享乐;一种渴望自由,展翅拼搏、勇于创新。超越了常人对“羡慕”的理解之思维定势,新颖别致又紧扣“羡慕”二字,应该说是一篇佳作,但是只得了5分,就因为评分标准中的要写出“相互羡慕”的要求。

一天,林中鸟和笼中鸟相遇了,二者互相对视,眼神久久不能离开对方。笼中鸟心想:它可真幸运,可以在林子中自由自在的翱翔,可我不行。林中鸟望着笼中鸟,想:它可真幸运,可以享受皇家生活,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不用受风吹雨打,哪像我?唉!

他们还在对视,久久不肯离去,眼神中闪着羡慕的光。

这是一则现代版的《围城》,最合题目“相互羡慕”的要求。字里行间有心理描写,有神态描写,有动作描写,文笔也是不错,“相遇、对视、翱翔、久久”等词使文章有情有境,但是仅得5分,扣去三分。

阳光姣好,一只林中鸟飞上枝头,眺望着远方寻找食物,而在它不远处有一个鸟笼,那里面的鸟痴痴地望着天空。不错,它渴望天空,渴望飞翔。

这两只命运不同的鸟儿相遇了。笼中鸟羡慕林中鸟的自由,林中鸟羡慕笼中鸟的饭来张口。于是他们互换了身份……

过了一阵子,两只鸟都败下阵来。原来林中鸟习惯了自由自在的生活,而笼中鸟受不了这样辛苦的寻找食物吃,他们还是互换了回来。

这则寓言中饱含着寓言,在想象中,作者让鸟儿自动地互换身份,来享受彼此愿意的生活。最终揭示了一个习惯力量的强大。文笔也是很不错的,“姣好”一词就可见其语言积累的功力。从立意而言也是与“答案说明”相合的,也许不同的就是文中的自动互换角色,但这恰恰是孩童可爱的见证,思维开阔的明证。一个成人很难写到这个份上。但是这个想象扣除4分,仅得4分。

此题的评分标准与阅卷教师的评阅情况,极大地暴露了我们语文测试的僵化、呆板,亟需从这种无聊、刻板的单调思维中解脱出来。

语文老师是否在命制答案之前作一下多角度的思考?是否该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的答案?我们的改卷是不是该多一点点悲悯,多一点点思索,多一点点公正——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索答案的公正,要知道“答案”是人设置的,是死的,而我们的学生是活的,语文更是活的,它需要用我们纯真的爱赤诚的爱来对待。如若都是以缺少客观、单调、公正力的答案为唯一准绳,我们的学生还怎敢放开手脚,散发出思维的光辉?我们的学生将如何不被枷锁封闭至死?我们语文的处境已经很可悲,如果我们语文教师再按照数学科学的逻辑来命题,来设答案,来批改答案,是不是在不自觉间,我们将语文让位于理科,从而成了语文的屠夫呢?语文的分数为何高不起来?语文的分数为什么不能高?好作文为什么就不能得满分?谁说好作文就一定得扣分?你要一个初中水平的学生写出怎样的文章才能满分?我们作文教学的目标是什么?不就是能文从字顺的抒写心中的情怀吗?我们不是在培养文学家。如若此种僵化不努力加以改变,也许有一天,我们学生的分数上去了,但是言语想象力、思辨力、创造力却尽失了,甚至言语表现及人格都奴化了!试问这是语文的昌隆还是语文的悲哀?那时那刻,我们语文教师岂不成了拔起语文之根的千古罪人!

语文教师该用发散思维要求自己,更要用这种思维去拨动学生的思维琴弦。学生如同风筝,风筝再有能耐,教师的线如果不够长,风筝就会被牵制而死。我们能把自己的线放长点吗?能让学生走的更远点吗?如果不能,那么就让我们的眼光变得柔和一点再柔和一点吧!抱着一份温情,带着一份希望,用一颗真诚的心来弥补我们自己吧,爱能够融化一切,爱同样在一定程度上能弥补我们的不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