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教师心理危机的成因及对策探讨

 骅骝83 2014-02-08
教师心理危机的成因及对策探讨 作者:杨效华    文章来源:中国教育学刊    点击数:2564    更新时间:2006-6-26    

 

近几年来,教师伤害学生的恶性事件时有发生,不仅在边远、落后地区,而且在大中城市也屡见不鲜。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被谴责、被控告,甚至锒铛入狱!是什么扭曲了人类灵魂工程师的灵魂?笔者认为,这种师德的缺失与教师的心理危机不无关系。教师只有具备健康的心理,才能使学生的人格得以完善和健全地发展。因此,研究教师的心理健康,建立有效的预警机制,是当前教育界面临并亟待解决的课题。

一、教师心理危机的形成、转化及引发因素

1、教师心理危机的表现

    教师的心理危机主要有情绪危机、情感危机、适应危机、交往危机、社会关系危机、行为问题等几种形式,突出表现为人际关系障碍、偏执的强迫神经症、高度焦虑、逆反心理、社交恐怖和抑郁等。教师的心理危机状态会直接或间接地造成学生的学习压力增大、对学校和班级生活的不适应、对教师的恐惧感以及形成学生之间不良的竞争心态,进而对学习无兴趣,学习成绩差,最后导致教师的不满、生气、焦虑,不知不觉地进入非良性循环的怪圈。教师经常处在不良的心境中,容易产生一时的冲动、情绪失控,导致伤害学生的事故发生。

2、心理危机的形成与转化

    心理危机一般有情境性和内化性两种情况。情境性的心理危机因情境的刺激而产生并依赖于一定的情境而存在,离开这种情境,心理危机就会减轻或消失。例如,在评奖、评先、职称晋升之前的焦虑与不安,由家庭矛后、利益冲突而产生的情绪不佳等都属于情境性的心理危机的表现。一般说来,情境性心理危机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情境的转移而逐渐消失。

    如果情境性的心理危机处理不当,在一定条件下就会转化为内化性的心理危机。例如,某一次重大挫折或失败导致的情境性心理危机得不到及时的缓解,形成长期的心理压抑,又碰到新的挫折或新的危机,就会形成习惯性无助,导致内化性心理危机的出现。研究引发教师心理危机的因素就是为了避免情境性心理危机的转化并最终消除这种危机,使教师如终保持一个健康的心理状态。

3、引发教师心理危机的因素

    引发教师心理危机的因素很多,笔者认为,主要是以下4个方面的因素。

    一是来自社会发展和教育教学改革的压力。新课程标准的颁布与实施,新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学思路等给教师原有的思维、观念、方法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使之感到前所未有的压力。这意味着教师要善于扬弃、不断学习、不断摸索,要付出更多的时间和心血。近年来,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给学生提供了获得知识的众多力一式和渠道,教师己不再是学生知识的唯一来源,一些学生的知识在广度和深度上有时会超过教师,这动摇了教师是“知识权威”的意识。教师如果不能面对现实,不求进取,势必会产生一定的心理危机。

    二是来自工作、学习和竞争的压力。教育改革把竞争机制引入到学校,聘任制、末位淘汰、按绩取酬等用人和分配方式,给一向平静的学校注入了活力,同时也给教师的生存与发展带来了新的危机。教师的资格认定、各种岗位竞聘、经常性的教学考核与评估,使得所有教师都在不停地充电,终生学习成为一种必须和必然。有关资料显示,有近50%的教师认为工作紧张,其中37%的教师每天工作时间超过8小时;一部分教师不适应学校的这种竞争机制而出现心理障碍。据调查,31. 5%的教师有轻度心理障碍,12.37%的教师有中度心理障碍,21%的教师出现心理疾病。[1]加之“应试教育”和就业压力的影响,某些教师的责任心和上进心较强,常常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爱之深,责之切,有时冲动急躁而导致各种各样的过激行为发生。

    三是传统价值观念与社会现实的冲突。从“儒家鼻祖”、“万世师表”的孔子起,儒家文化就倡导尊师重教。到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集大成者荀子之时,尊师之风极盛,他甚至提出了“天地君亲师”之说,把教师地位放到非常高的位置。[2]随着社会的发展,“效率与公平兼顾,以效率为主”,“按劳取酬,利义并重”的价值观念向传统的教师价值观提出了新的挑战,传统的教师价值观念与教师现实的生存状况发生了不可避免地碰撞,部分教师原本平和的安贫乐道、甘为人梯的心态失去了平衡,进而产生不公平感,导致心理危机。

    四是教师的自身人格脆弱或耐受力差。面对各种各样的竞争与挑战,不同的教师会有不同的认知和应对。大部分教师能够以健康的心态认识和主动地应对面临的问题,缓解压力,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甚至化压力为动力。而有些耐受力较差的教师面对压力以及心理冲突却无所适从、怨声载道,甚至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障碍,直至精神崩溃。例如,江苏盐城市某学校一名30多岁的男教师因回答不出学生的疑问而自杀身亡;河北省曲周县侯村镇一位女教师为了让学生好好学习,强迫她所教班级的42名学生伸出手来用削笔刀在掌心划伤出血;青岛市一名优秀教师在近20年的教学生涯中一贯对学生呵护有加,颇受学生、家长的爱戴,然而一天却因为一个学生上课时过于调皮、捣乱而勃然大怒,不能控制自己,对该学生连拉带扯,最后竟抓住学生的手在墙上蹭。这都是由于教师没有一个健康的心态而出现了心理危机,进而导致伤害学生的事故出现。

二、维护和促进教师心理健康的策略

    心理适应的公式为:B E/P,其中B指人的心理健康状况,E指人的内外压力的总和,P指人的自我强度。可见,人的心理健康状况与内外压力总和成正比,与自我强度成反比。如果)P>EBl,表示心理适应正常;PE,则B>1,表示心理适应不正常。[3]因此,关注教师的心理健康,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是减轻压力,二是提高自我心理调节能力。

1、建立有效的社会机制,消除教师的心理失衡感

  (1)改革管理模式,营造良好的心理环境

    学校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从以“管”为中心走向以“理”为中心,关注教师的情感、价值及工作环境,维护和促进教师的心理健康。例如,学校要为教师提供合适的交流机会,减轻教师不良情绪的积压,定期召开民主生活会、座谈会,设置校长热线电话、教师意见箱,建立教师的心理卫生档案,举办心理健康讲座,进行心理咨询,等等,让教师有地方述说苦衷与烦恼,发泄不满与怨言,使其心理危机能够得到缓解、消除。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教师的心理危机一般都具有个体性,要建立心理辅导机制,加强个别交流和指导,运用社会心理十预法、认知疗法、言泄法、情绪性角色扮演的方法消除教师的心理问题。通过心理辅导,让每一位教师都能够保持积极、健康、向上的情绪和心态与学生交往、与同事交往,妥善处理教师之间、师生之间、教师与领导之间的关系,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

  (2)完善评价制度,缓解教师的心理压力

    学校要逐步探索、构建和完善发展性教师评价制度,实行多元评定,全面、合理、客观地评价教师的工作,避免只看点不计面的片面评价,正确运用竞争机制,慎重对待聘任制、末位淘汰、按学生成绩取酬等具体涉及教师切身利益的制度的实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于工作确实较差的教师也要酌情留有退路,缓解教师的工作压力和心理压力。在教学中,要给教师自主权,不能千篇一律地要求所有教师都用同一种教学方法。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要调动教师的主观能动性,鼓励教师敢于发挥、敢于标新立异、敢于创新,让教师根据教学实际和自己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有的学校在进行教学改革时,要求文、理各科课堂教学统一实施提问式教学法,这违背了教育改革的本意,也违背了教育教学规律,无形中增加了教师的负担。

  (3)提高教师待遇和地位,消除教师心理失衡感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教育越来越受重视,成为整个社会关注的事业,教师的地位和待遇也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教师仍属于低收入阶层,特别是偏远山区或乡镇的基层学校,不仅工资低而且拖欠教师工资的现象时有发生。在笔者所在地,初中或高中生毕业进发电厂当一般的工人,其工资是乡镇教师工资的34倍,是大学本科毕业在省重点中学当教师的2倍。通过访谈、问卷调查发现,仅有21%的学生家长尊重教师这一职业。有很大一部分优秀的高中毕业生在面临人生的选择时,不愿意报考师范院校,不愿意从事教师职业。有鉴于此,要进一步提高教师的待遇和地位,消除教师的心理失衡感。

  (4)建立心理测试制度,保证教师从教素质

    教师是一个特殊的职业,面对的是心智尚未成熟的孩子,除了要有文化知识和教学技能外,还必须具有良好的心理素养和健全的人格。如果让一个不善交往、心理闭锁、自卑、孤僻的人去做教师,将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身心成长,甚至对学生造成伤害。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咨询中心主任叶斌认为,心理测试能够有效杜绝那些有潜在变态人格的应聘者成为人师。因此,笔者认为,为保证教师的从教素质,有必要建立心理测试制度,对在职教师进行心理测试,发现心理问题,及时疏导;招聘新教师时,要进行心理测试,提高准入门槛。据悉,上海黄浦区教育局近期正在尝试采用上海市人事局资格评价中心所开发的16PF心理测试系统对新聘教师进行测验,其结果己成为录用教师的判断指标之一。通过对教师进行心理测试,确保每一个教师都是认知功能正常、情绪反应适度、意志品质健全、行为表现规范的合格教育工作者。

2、增强教师的自我心理调节能力,促进教师心理健康

  (1)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学校要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如聘请教育名师或工作经验丰富、威信较高的老教师举办讲座等,向教师开展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使教师认识到:一个合格的人民教师,要热爱所从事的事业,认同自己的职业角色;要放弃权威的身份,平等、友好、和谐地对待学生,热爱学生,化消极的工作态度为积极的工作态度;要直面人生,耐得住寂寞和清贫,不畏各种冲击和挑战;要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教师之间及时沟通信息,建立心理相容,消除怀疑和隔阂,促进了解、配合,增强交往;[4]不要把自己的标准强加于人,尊重他人或学生的个性,获得自己所需的人际关系互助,集思广益,与他人携手愉快地工作。

  (2)与时俱进,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

    教师要接纳新的教学模式,树立终身受教育观。在知识经济社会和信息化时代,人类己经不可能仅通过一个时期的学习便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教师不仅要有意识地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和能力结构,学习各种最新的教育理念,还要重视信息素养的培养,树立终身受教育的观念,通过各种渠道获取新的生命活力,以保证职业能力的适应性和可持续发展。

  (3)加强学习,预防教师心理危机的发生

    应该承认,教师面对的是形形色色、各种各样的学生,他(她)们来自不同的家庭,生活环境和家庭背景,形成了不同的学习习惯和性格特点。学生中难免有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及道德品质不良的学生,难免会发生公开顶撞老师或设局坑骗老师的现象,对此,教师要大度,绝不能冲动,要妥善处理。因此,教师要加强学习,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科学素养;学习法律知识,增强法律意识;学习思想政治理论,提升道德品质修养水平;学习教育学、心理学知识,掌握学生的心理活动,理智地面对学生的赞扬与冲撞,预防伤害学生事件的发生。

  (4)强身健体,丰富业余生活

    健康的身体是心理健康的坚实物质基础。教师作为脑力劳动者,更要注意劳逸结合。不少教师由于长时间承受超负荷的劳动,身体和心力透支,导致身体素质下降,心理承受能力降低。因此,要提高教师的生命、生活质量,加强体育锻炼。

三、结束语

我国的教育事业伴随国力的增强有了飞速的发展,教师面临许多方面的挑战。加强教师的心理健康研究,分析引发教师心理危机的因素,有利于帮助教师采取相应有效的措施,及时地消除或避免心理危机的发生。

 

  〔参考文献〕

[l」桂祈蓉 教师的心理健康与人本管理[J]《辽宁教育》,      200451416

[z]刘彦文 论我国传统价值观念负累对教师地位及待遇的负面影响[J]《教育探索》,200554950

[s]林建华.论教师心理素养教育[J]《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269-72

[a]张承芬.教育心理学[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   592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