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心理健康问题研究:高校应该如何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素养?

 金元宝财经说 2022-07-13 发布于四川

前言

大学生心理健康素养是指大学生对心理健康的认知与态度,大学生心理健康素养的提升对于大学生认识和预防心理疾病,促进心理健康,培养健全人格和提高个人综合素质与职业竞争力,进而承担社会责任,推动建立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当前,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素养的情况不容乐观,大学生心理健康素养受到家庭因素、社会因素和自身因素的综合影响。高校可以通过课程建设、朋辈辅导、健全危机干预体系、拓展新媒体宣传渠道、加强队伍建设等方式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素养,这不但能够转变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方向,而且对遏制高校大学生心理障碍发生率不断攀升的趋势也具有现实意义。

大学生因为心理问题而造成的极端事件时有发生,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出现将影响其正常学习和生活,也会影响到个人综合素质的提高及健康成长,如何有效处理此类问题已成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重点。大学生极端行为产生的原因不但是自身心态的问题,也体现出了高校心理健康辅导工作的缺失。为了培养出乐观健康、积极向上的毕业生,大学生心理健康辅导工作显得越来越重要。近年来,在国家和学校的积极努力下,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咨询服务、预防干预的四位一体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格局基本形成,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辅导问题得到了基本保障。

心理健康素养,是澳大利亚学者焦尔姆1997提出的新概念,主要指帮助人们理解、应对和预防心理健康相关问题的知识和信念它包括以下四部分第一,知道如何获得以及维持积极的心理健康状态第二,知道心理疾病以及治疗方法第三,减少与心理疾病相关的污名效应第四,增强帮助寻求的效能感。我国学者丁闽江提出,大学生心理健康素养是指大学生所拥有的心理健康理念、心理健康知识、促进心理健康的技能、对待心理疾病患者的观念、帮助他人缓解心理问题的知识和技能的总称。心理健康素养强调养的机制,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其概念内涵包含自助性心理健康素养和助人性心理健康素养。

笔者分析了某高校2006-2019年《大学生人格问卷(UPI)》的测试数据,结果发现,2006年测试结果中一类学生占比仅为4. 6% , 2010年为7.2% ,2015年升至11. 94% 2019年剧升至19. 19%,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整体水平不高且发展趋势堪忧。

经过对比其他高校心理咨询量和心理危机发生数量,我们发现国内其他高校大都存在这样一种趋势。对比2016年,2017年全国86. 36%的高校心理咨询量攀升,其中有28. 32%的高校提升幅度超过20% ,58. 04%的高校增加幅度在1%-19%之间,咨询量基本不变的为13. 29%,仅有0. 35%的学校咨询量减少。同样,对比2016年,201779. 02%的高校危机处理量攀升,17. 83%的高校提升幅度超过20% ,61. 19%的高校增加幅度在1%-19%之间,危机处理量基本不变的为17. 83 %,仅有1. 75%的学校危机处理量减少(减少幅度在1%-19%之间),大幅减少(减少20%以上)的仅有1.4%。从中可以看出,心理健康素养是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健康的心理状态,其他的各项能力和素质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没有依托和承载的基石。

教育教学

解决心理健康问题最行之有效的方法是引导本人的心理想法,而大学生往往还未形成健全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所以很容易走入错误的方向。

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场所,引导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也是学校的重要职责。首先,要定期为教师组织心理健康教育交流活动和培训。提高教师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业务水平,同行之间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交流,进一步了解自身对于心理健康教育认识的不足,为今后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便利。

同时,可以邀请校外心理健康教育专家对教职工进行专业培训,及时更新心理健康教学内容和管理理念,帮助教师更好地将心理健康教育培训中学到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运用到日常心理健康教学和管理中。其次,紧跟时代发展脚步,及时更新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摒弃只通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通过开展第二课堂,如开展新生入学心理适应辅导讲座、应对考试前焦虑的心理辅导讲座等,在充实和丰富学生文化生活的同时,进一步提高心理健康教学质量。

最后,通过开设思想教育课程,帮助学生更好地融入大学生活,培养大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这对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具有积极作用,提高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教师在讲授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时应结合客观实际和学生的不同需求,普及心理学知识,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实践活动

大学里的各种社团为很多大学生提供了一起创作和传播乐观向上心理健康作品的平台,学校应该鼓励设立学生心理社团,学生心理社团应由对心理学感兴趣以及善于帮助服务其他同学的人来组织实施,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举办心理健康活动,如开展与心理健康相关的影视鉴赏活动、心理健康能力扩展训练、摄影和美术作品展览会等。同时,对社团工作人员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培训,了解社团各成员的性格特征、心理健康状态,及时疏导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掌握心理健康疏导的相关技巧,更好地为学生们提供更加专业的帮助。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互联网成为宣传活动的主要阵地之一,应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网络平台中的宣传和传播。相关心理学研究表明,体育活动能够帮助人们稳定情绪,起到转移注意力、发泄情绪的作用,它不仅可以减轻心理负担、消减挫折心理,还能使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体验欢乐,减少焦虑情绪,放松紧张情绪,进而改善心理健康状况。此外,还可以举办心理健康讲座,通过校园广播和校园书刊向大学生宣传普及如何全面客观地认识心理健康问题及如何解决心理健康问题带来的困扰,进而有效提升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

咨询服务

很多时候学生意识到了自身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但苦于没有倾诉的途径以至于自己深陷其中但无法解决心理障碍。因此,应设立心理健康辅导中心,聘请专业的心理教师为学生排忧解难,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做到信息公开,使学生了解心理辅导中心的办公地址、联系方式、工作时间等,开通多种渠道的咨询方式,降低咨询难度,方便学生及时与心理辅导教师沟通和交流。辅导员作为学生亦师亦友的角色,应充分发挥其岗位优势,在学生遇到心理问题的初期,帮助其解决心理困扰,为后续心理疏导工作提供便利。

结语

心理健康问题有时会涉及学生隐私,为使学生个人信息得到保护,可设置网上咨询、匿名咨询等方式,保证咨询服务的多样性、及时性、隐私性,针对不同性格、不同专业、不同心理问题的学生提供不同的解决策略,杜绝信息泄露。提供咨询服务的心理辅导教师应不断提升自身业务水平,提高自身专业技能,帮助学生解决心理健康问题。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