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气格高蹈流美秀逸

 思缘清风 2014-02-09

                 气格高蹈 流美秀逸

                       --- 董其昌书法品评 

                                  李路平 

                         气格高蹈 <wbr>流美秀逸--- <wbr> <wbr>董其昌书法品评《书法报》2010.9.29[兰亭]    

 

     董其昌是千年书史上开宗立派的人物,其书法风格与书学理论对后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在书法理论上,他强调书法贵有古意,认为书法必须熟后能生,即以生拙之态来掩饰技法的娴熟,借以表现书家云水襟怀而独具气质的"士气"。董其昌创造了一种似乎不食人间烟火的生拙秀逸的书法风格,周之士说他“六体八法,靡所不精,出乎苏,入乎米,而丰采姿神,飘飘欲仙”。王文治《论书绝句》称董其昌的书法为“书家神品”。褒者倾其溢美之词“合作之笔,往往前无古人”。三百年后的今天,我们观古鉴今的理性认为:董其昌为千年书法史开了新境。

 

    董其昌(1555~1636)字玄宰,号思白、香光居士,华亭(今上海市松江县)人。官至南京礼部尚书,加太子太保致仕。他逝世后,南京福王朱由崧赠予谥号“文敏”,后人又称他为“董文敏”。


    清代中期,康熙、乾隆都以董的书为宗法,倍加推崇、偏爱,甚而亲临手摹董书,常列于座右,晨夕观赏。康熙曾为董其昌的墨迹题过一长段跋语加以赞美:“华亭董其昌书法,天姿迥异。其高秀圆润之致,流行于褚墨间,非诸家所能及也。每于若不经意处,丰神独绝,如清风飘拂,微云卷舒,颇得天然之趣。尝观其结字体,皆源于晋人。盖其生平多临《阁帖》,于《兰亭》、《圣教》,能得其运腕之法,而转笔处古劲藏锋,似拙实巧。……颜真卿、苏轼、米芾以雄奇峭拔擅能,而要底皆出于晋人。赵孟頫尤规模二王。其昌渊源合一,故摹诸子辄得其意,而秀润之气,独时见本色。草书亦纵横排宕有致,朕甚心赏。其用墨之妙,浓淡相间,更为绝。临摹最多,每谓天姿功力俱优,良不易也。”致使董书得以风靡一时,“赵董风流”始成为天下典范。

 

   清代书家张照是从董书入手的,他曾写过一组《论董书绝句》,认为董氏是真正继承王羲之衣钵的人,他不仅总结了董氏的勤奋,也谈到他的仙风佛气,也就是说董氏的天赋和悟性不是一般人所能达到的,“争知施女有西东”,相当多的人学董字只能是东施效颦,没有真正得到要领,“到此依然书不进,始知王质少仙缘”,张照这首诗的背景是康熙爱董字,朝野都以董字为尚,这时难免泥沙俱下,其中难窥门径的人一定是不少的,张诗一定是当时实际情况的总结。固天下都效“赵董”,而审美的情境应是多元的。清代继起“尚碑”的风靡也证明了这一点,虽然三百年无行草大家注定了清代书坛这一惨局,但毕竟为书法史注入了新的元素。


    董其昌处于赵孟頫、文征明书法盛行的时代,但他的书法并没有一味受这两位左右。董其昌曾自评:“余书与赵文敏较,各有长短。行间茂密,千字一同,吾不如赵;若临仿历代,赵得其十一,吾得其十七。又赵书因熟得俗态,吾书因生得秀色。吾书往往率意,当吾作意,赵书亦轮一筹”(《容台集》)言中表白其艺术上的追求与自负,这“生得秀色”,也就是董书不同于赵书的区别所在,也说明董书“重意”,“重趣”,与赵书的“拟古”、“贵古”是截然不同的。正由于董其昌在书法上有高深的造诣,加之他的笔下功夫,对晚明及后世深具影响。晚年的董其昌其实还是承认自己不能比肩于赵文敏的。清人包世臣云:“华亭受錄于季海(徐浩),参证以北海(李邕)、襄阳(米芾),晚皈平原(顾真卿)而亲近于柳(公权)、杨(凝式)两少师,故其书能于姿致中出古澹,为书家中扑学。”董临古人各家书,面貌雷同,但善于摄取古人用笔和字形结体的巧妙,融和变化成为自己的面貌而免于“奴书”,冲破明朝一代刻意摹帖选古“木版”的篱藩,以灵脱挥洒的笔意见世,推陈出新,使人心眼为之大开。实质上他是综合了晋、唐、宋、元各家的书风,自成一体的,书法至董其昌,可以说是集古法之大成,“ 六体”和“八法”在他手下无所不精,早年他从颜真卿入手,后改学虞世南。他认为唐书不如魏、晋,于是又学钟繇、王羲之,兼吸取李邕、徐浩、杨凝式、米芾等各家之长,如此在千年帖学上下三沐三浴晚年仍归入颜真卿。终于自成一体,笔画园劲秀逸,平淡古朴。在章法上,字与字、行与行之间,分行布局,疏朗匀称,力追古法。明末书评家何三畏称董其昌的书法:“天真烂漫,结构森然,往往有书不尽笔,笔不尽意者,龙蛇云物,飞动腕指间,此书家最上乘也。”在赵孟頫妩媚圆熟的“松雪体”称雄书坛数百年后,董其昌以其生秀淡雅的风格,独辟蹊径,自立一宗,终结了“吴门书派”管领书坛风骚的格局。

 

    董其昌没有留下一部书论专著,但他在实践和研究中得出的心得和主张,散见于其大量的题跋中,董其昌有句名言:“晋人书取韵,唐人书取法,宋人书取意。”这是历史上书法理论家第一次用韵、法、意三个概念划定晋、唐、宋三代书法的审美取向。

 

    董其昌山水画对后世影响甚大。清初“四王”中王时敏便是其弟子。他竭力倡导文人画,并从理论上提出了南北宗论。由于他官至礼部尚书,在书画界声望很高,因此响应者云集,遂取代吴门画派而成为画坛盟主。而华亭派的创立,应该说是顾正谊、董其昌、宋旭共同创造的,赵左、沈士充曾就学于宋旭,又自立门户,形成苏松派和云间派,后人将他们创立的画派统称为“松江派”。南北宗论是画家莫是龙、陈继儒和董其昌共同提出的,在以后的几百年间影响甚巨,有清一代,基本是南画的天下。在这个书画家群体中,陈继儒和董是至交、赵左常为董代笔,他们都是松江派的主将。顾正谊初创华亭派,董其昌曾受他启发,宋旭也是华亭派的高手。沈士充受业于宋懋晋、兼师赵左,也曾为董其昌代笔。另外,晚明受吴门派影响的画家还有程嘉燧、李流芳、卞文瑜、邵弥、杨文聪等人。

 

    董其昌在诗文方面也是大家,《明史》本传称他“精于品题”,他无论题自己的画,还是为别人题画,都有很多精彩的文字,如他题《霜林秋思图》云:“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试上高楼清入骨,何如青色嗾人狂”。情景交融,确实是不错的诗。他的题画,有的洋洋洋大观,有的三言两语,往往都是耐人寻味的,他的《画禅室随笔》便能领略其妙趣。董其昌还有双鉴定巨眼,早在翰林院时,他就和一帮爱好书画的名士来往密切,特别是他的老师、翰林院韩世能更是有名的书画收藏家和鉴赏家,韩是苏州人,与董其昌也算老乡,对他这方面的帮助是很大的。据文献记载,经董其昌鉴定收藏的古代名人字画有五六百件之多。


     董其昌声名显赫,士大夫都以能得到他的书画为荣耀,他本人绝不可能应酬这么多,代笔也就势所必然了,在明代书画家中他的代笔可能是最多的。清朱彝尊《论画绝句十二首》之一“隐君赵左僧珂雪,每替容台应接忙,泾渭淄渑终有别,漫因题字概收藏。”自注称董其昌疲于应酬,每请赵文度及僧珂雪代笔,亲为书款。据启功考证,他的代笔人主要有:赵文度、叶有年、吴振、赵洞、杨继鹏、沈士充、吴易、僧珂雪等人。这些人都属于门内假,即他们属于董其昌的门人,是学生弟子一类,因此水平也都不低。顾复在《平生壮观》中以亲历者的身份对董其昌的代笔作了详细说明,应该是可信的。数年前,我曾在海上拍得程十发旧藏《董其昌手札》,指甲大小的行书飘逸空灵,风华自足今观者叹腕。而手札中述及吴文学为其高足,尚为其捉笔,我通查明史等现有资料均不确切此吴文学与吴易同一人。

 

    南京博物院所藏《董其昌五绝诗轴》,从款印“少宗伯印”(亦可用“宗伯学士”)即断为1623年董其昌晋升礼部右侍郎之后七十左右。不消释读,此轴风华自足、气格高蹈,流美秀逸又具平淡古朴当为董其昌书风的代表作。

 

 

 

 

 

 

 南京博物院收藏  释文:逢夜宿东林/虫声草色青/雨中风落叶/归梦未惺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