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朱步先先生之《寒热并用药对串解》已进入编辑流程

 事不宜急缓则圆 2014-02-11
 
 

志学五十载,于今鬓毛衰。

壮心犹未已,幽思接兰台。

真谛谁堪道?面壁问如来。

发愤磨一剑,一笑化境开。

 

一〇、麻黄-牡蛎 

方剂:自制“麻牡散结汤” 

    麻黄之用途甚广,不仅为风寒表证、咳喘、水肿、黄疸之常用药,并为外科医家所尝用,以其能“破癥坚积聚”(《本经》)之故。牡蛎咸寒,能收敛固脱,并可软坚散结。笔者经验,麻黄与牡蛎相伍,一温一寒,一散一敛,并行于表里之间,有散结消肿之功,为乳痈初起之效方。麻黄常用3~5克;牡蛎用生者,常用30 克。

    痈疽为外科诸症之总称。前人以红肿焮热称痈,白陷僵硬称疽。痈发六腑,为阳;疽生五脏,属阴,总由气血凝结、经络阻滞、毒邪积聚而成。故《素问·生气通天论》云:“营气不从,逆于肉理,乃生痈肿。”痈宜清凉解毒,疽宜温阳化毒,治法分途,总当参入活血化瘀之品。盖血行则毒易解,肿硬庶可消于无形。痈疽初起,当其正气未衰,毒结未深,瘀滞未甚,伴见寒热表证,可用汗法。汗中有解毒之意,并可促使气血畅流,不消瘀而瘀自行,故汗法用之得当,可奏速效。所以《素问·五常政大论》云:“汗之则疮已。”昧者一见痈肿,辄投寒凉解毒之剂,似乎不错,亦有冰伏其邪,反而缠绵时日者,不可不知。

    麻黄之用于痈疽,殆取发汗排毒、“破癥坚积聚”二义。清代王旭高认为:“麻黄气味轻清,无微不入,故能透出肌肤毛孔之外,又能深入积痰凝血之中,凡药力所不到之处,惟此能达之。”审察证候之属阴属阳,灵活配伍,各臻其妙。如载于《千金方》之“漏芦汤”,为治疗热毒痈疽、丹毒、疮疥之名方。药用:漏芦、连翘、白蔹、芒硝、甘草、大黄、升麻、枳实、麻黄、黄芩。旨在利窍解毒,分消其邪。观其用麻黄、升麻,从表发散;大黄、芒硝,从里通下;配合清热解毒之品,可识其义。至于阴证之用麻黄,当首推《外科全生集》之“阳和汤”。药用:熟地、炒白芥子、鹿角胶、肉桂、姜炭、麻黄、生甘草。治一切阴疽、附骨疽、流注、鹤膝风等,证属阴寒者。此方用麻黄,并非用作发散表药,而在于通阳解凝,与方中诸药同用,温阳化毒、消肿散结之力甚强。后人移用于顽固哮喘、顽痹等阳虚寒凝之证,亦奏佳效。

    乳痈多见于妇女哺乳期内,乳络阻滞,乳汁不畅,或加受外邪,或情怀抑郁,肝气不舒,致使乳房肿硬疼痛,外有寒热见证。此证在二三日内,当求速消,否则易于化脓。因乳头属肝,乳房属胃,故乳痈前人多从肝胃二经论治,通乳化滞、解毒散结,不乏有效之方,全瓜蒌、蒲公英、陈皮、赤芍、柴胡、甘草等,多常采用。笔者受前人治痈疽用麻黄之启发,治乳痈初起,采发表散结之法,以冀速消。思阳和汤用麻黄伍熟地、鹿角胶等治阴疽,乳痈属阳证,故反其意而用之,取麻黄与牡蛎相伍,名“麻牡散结汤”。用于乳痈初起有表证者,或过用苦寒之品,或服抗生素后,肿块僵硬不消者,往往服一二付,即可热退肿消。益信前人麻黄“能彻上彻下,彻内彻外”(《本经疏证》)、“能深入积痰凝血之中”之说,确有至理。麻牡相伍,牡蛎收敛之性,可监麻黄之发汗;其化痰软坚之力,可助麻黄散结。药仅二味,相制相须,赞助成功。若乳痈行将化脓,此方即不适用。

    治疗阳证、热证,药取寒凉,此为常法,然而遣药制方,绝非如此简单。《素问·五常政大论》云:“治热以寒,温而行之;治寒以热,凉而行之。”盖药与病相逆者,恐其格拒不入,故从其气以行之。麻牡散结汤之用麻黄,亦寓此意。倘仅识药性,杂凑数味,谓之有药无方,殊失制方之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