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伤寒论》:张仲景治疗上寒下热的麻黄升麻汤

 指禅李的收藏 2019-05-06

麻黄升麻汤出自《伤寒论·辨坏病脉证并治篇》,所谓坏病,也就是不应该发汗而发汗,不应当用吐法而使用吐法,不应当攻下,而用下法,都是医生的误治所造成的,所致病情不减轻反而加重,甚至到达难以治愈的局面。此方在《伤寒论》中,是一个特殊的方证,其用药达十四味之多,而且用量偏小,偏于滋阴,这与张仲景用药偏少,药量偏大,所不同,历代医家对此方有不同的说法和看法,现在我们拿出来大家探讨一下。

《伤寒论》说:“伤寒六七日,大下后,寸脉沉而迟,手足厥逆,下部脉不至,咽喉不利,唾脓血,泄痢不止者,为难治,麻黄升麻汤主之”。伤寒六七日,大下后,这是此病形成的原因。伤寒六七日,病情传变,邪传厥阴,厥热胜复之时,表证还在,作为医者,没有祥审其阴阳,而用大下法,伤了中下焦的阳气,于是泄痢不止,泄痢必耗液伤阴,导致下焦阴液亏虚,并且阳气已伤,故下部脉不至,寸脉沉迟,手足厥逆。

阴水亏虚,无力上济于心,造成心肾不交,上焦阳热闭郁,火热炽盛,煎灼津液,热毒入血,故出现咽喉不利,唾脓血等症。此为阴阳错杂,表里混淆之证,若温其下,也怕助上热,想清上火,又怕寒性更重,所以张仲景以此方,以升阳调下,清热滋阴。传经之热,从外入内,张仲景特于阴中提出其阳,寒热药物并用,身体的虚实同调,得汗出而阴阳错杂之邪可除。这也是张仲景警示后人,阴阳错杂之证是比较难治的。

沉脉一般主寒,但是阳气郁积也可出现沉脉,手足厥逆,也是阳气郁积不通,不能达于四肢所致。《医学心语》就认为迟脉是热壅于内,可阻碍气机,气机不畅则会出现迟脉,邪气阻隔就会出现沉脉。当然,张仲景在《伤寒论》中其实也有这样的论述,如《伤寒论》说:“阳明病,脉迟,虽汗出不恶寒者,其身必重,短气,腹满而喘,……此大便已硬也,大承气汤主之”。在这里也是内有腑实之大热,热困于体内,则其人身重,热壅于上,则其人短气而喘,但脉见迟,与我们现在所探讨的麻黄升麻汤的脉沉迟,具有相似的征象,都是热郁而致。

麻黄升麻汤的药物组成是:麻黄二两半,升麻一两一分,当归一两一分,知母十八铢,黄芩十八铢,葳蕤(玉竹)十八铢,石膏六铢,白术六铢,干姜六铢,芍药六铢,天冬六铢,桂枝六铢,茯苓六铢,灸甘草六铢。以水一斗,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相去如炊三升米顷,令尽,汗出愈。此方所治疗的是上热下寒证,若无表证,则为黄连汤证,现有表证,所以张仲景立此方,肺有实热,故用黄芩,石膏,知母清泻肺热,麻黄,桂枝,升麻升散郁热,当归,芍药,玉竹,天冬补肺中之阴。苦寒之药和辛温发散之药合用,清而不燥,以干姜,白术,茯苓,灸甘草温脾散寒,利水渗湿,则泄泻可止。

方中用药寒热并施,寒药以清阳明燥金之热,热药以温太阴脾之寒,此证为寒热错杂,张仲景说此证难治,但寒热药物共济使用也可以治疗。此方还有个特点,也就是虚实同调,虚者以补肺阴之损,实者以散太阳之表实。张仲景用此方,以祛邪为主,邪去而正自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