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金丹大法》卷外﹝細說篇﹞1

 人虫 2014-02-13

《金丹大法》

卷外﹝細說篇﹞

彭躍

 金丹大法的再世因緣

    法身金丹修鍊大法的再世,是有其大因緣的。這個大因緣在【瑤池金母普渡收圓定慧解脫真經】中講得很清楚。因為人類“輪迴無息,禍難慘纏”,雖然“人皆佛性”,卻“無以回天”。所以,“竊此三期”,要“渡盡坤乾”,這是其一。

    渡盡坤乾,是瑤池金母的大悲大願,也是諸佛、菩薩、聖者等的大願望。所以,在無極瑤池金母的龍華勝會上,慈航大士觀世音菩薩合掌恭敬祈盼瑤池金母為眾生開簡易大道之門,說定慧解脫之理。於是,瑤池金母在無極光中,宣說了普渡收圓定慧解脫真經,闡述了三家會合、定慧解脫不難之理。後頒下【瑤池金母普渡收圓定慧解脫真經】一卷,獲得三教聖賢,十方諸佛頂禮恭敬,信受奉行。常念此經,即口應心,身無魔考,家居平安,國家泰盛。

    這三家會合、三花聚頂、五炁朝元之法,就是金丹修鍊大法,直接成就實相法身。法身得成,無始以來千千劫之業盡除,剎那凡夫登聖域,九玄七祖盡超昇。

    這金丹大法,千古以來口口相傳,不記文字。而今,天開宏道,為渡眾生故,大法公傳,令無極金丹之光惠澤一切眾生。

    其二是這次金丹大法的公傳,是應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的請求,瑤池金母親傳貝葉,泄盡有始以來最上乘大法修鍊的一切天機。

 列聖的讚諭

    瑤池金母要公傳金丹大法、令眾生得解脫的心願,不但在【瑤池金母普渡收圓定慧解脫真經】中講得很清楚,而且,在【瑤池金母養生真經】和【瑤池金母洪慈普渡救劫經】中,進一步揭示了修鍊金丹的秘奧。

    金母再傳貝葉,普渡救劫,三教聖賢仙,十方諸佛俱來獲持,頂禮恭敬,齊作讚頌。

 玄玄上人 作頌曰:

    普渡龍華勝會開。祥雲萬朵映瑤臺。

    善哉金母金篇著。好搭慈航彼岸來。

 太上道祖、釋迦佛祖 齊作頌曰:

    宏開普渡著玄文。功德巍峨孰與倫。

    奉勸眾生勤樂道。金丹鍊就返天閽。

 太上老君掌教天尊 作頌曰:

    恰如久病遇良醫。又如青天現白鶴。

    拳拳服膺朝五炁。三花聚頂能脫殼。

 釋迦牟尼古佛天尊 作頌曰:

    金母真言不忍秘。句句都是波羅蜜。

    解脫定慧大功夫。留與眾生作舟楫。

 大成至聖興儒治世天尊 作頌曰:

    人以孝弟為根本。道以精神為妙藥。

    本立而後道自生。成仙成佛憑人作。

    慈航觀世音尋聲救苦天尊作頌曰:

    自從無極生太極。或為人兮或為物。

    輪迴生死幾千遭。墮落由來難解脫。

    不識固本而修身。又如樹枯無枝葉。

    瑤池金母發慈悲。親駕白雲賦貝葉。

    先言道果合三家。後說智慧須定力。

    六賊掃除五蘊空。返本還源為上著。

 五教宇宙起源之說

1. 道教

    道教道祖老子在【道德經】中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

    “道”,也稱大道,是一種以超靜止狀態存在的最原始的宇宙本體。這種超靜止的狀態是不能被感覺到的。所以,大道無名、無形、無色、無味、無問、無應,其大無外,其小無內,視之不可見,聽之不可聞。

    “道生一”,“一”是由超靜而生成,是動的意思,這動是呈旋轉式運動。這“一”是宇宙未化之一,一即總體,也就是原靈的意思,一切分靈及物質將由此而生。這運動的本身,就是風的轉動,這風就是“罡風”,之後,整個宇宙就由這罡風的運動而產生。

    “一生二”,即由絕對的“一”而生出相對。相對的意思,如正物質與負物質,陽炁與陰炁,天與地,日與月等。這裡的“二”是指日月、天地、陰陽二炁所形成的先天世界,日月在天地之外,天地在日月之內,這是一個先天的物質世界。所謂先天世界,是天為純陽,地為純陰。

    “二生三”,是指由先天世界產生後天世界。從先天世界的相對中生出後天世界的相對中的相對。所謂相對中的相對,也就是由主天的純陽轉為陽中有陰,由主地的純陰轉為陰中有陽,而不再是簡單的純陽與純陰。這陽中之陰為真水,陰中之陽為真火,水自天來,火自地昇,水與火交媾,產生了一種和合之氣,其性質介於水火之間,使空氣中的濕度、潤度、溫度得到了適度的調節,. . . . . . 漸漸產生了適合生物、動物與人類的生存環境,這就是後天世界的水火交媾。這“三”就是水、火與和合之氣,水火不斷交媾於天地之內,先天陰陽二炁不斷運行於天地之外。

    “三生萬物”,就是由於後天世界水火的不斷交媾,和合之氣在其中的不斷調和,使後天世界漸漸有了微生物、植物等,. . . . . . 繼之,一個生命的誕生,則是充分配合了元精、元氣、元神之三而產生的。

    這“道”,代表絕對的靜;這“一”,代表絕對的動;這“二”,代表陰陽相對的概念;這“三”,代表大地陰中的真火,天上陽中的真水和天地間的沖和之氣。所以,“道”乃“一”之母,“一”乃“道”之用;“一”乃“二”之母,陰陽乃“一”之用;天地乃“三”之體,水火乃天地之用!

2. 佛教

    佛教為釋迦牟尼所創。佛教並沒有對宇宙的衍生過程提出過任何的想法及推論,因為佛教並不追尋有始之因,無資料顯示能在這方面作進一步的解釋。

3. 儒教

    儒家為孔子所創。儒家的宇宙論為無極生太極,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無極是大道,無形無象。無極生太極,太極為宇宙之根,至善之所,雖無形無象,卻有動靜信息。太極生兩儀,兩儀即陰陽、天地、日月、乾坤等。兩儀生四象,四象即太陽、少陽、太陰、少陰,又曰東、南、西、北,四象定位則謂五行分;五行即木、火、土、金、水。四象生八卦,這八卦是先天八卦,即乾、坤、坎、離、艮、兌、震、巽,先天八卦乾主天,坤主地。先天乾坤交媾,乾失中陽入於坤體中,坤失中陰而入於乾體中,乾變離,而坤變坎,先天失,而後天成,故後天世界由離主天,坎主地,離中有一陰為真水,坎中有一陽為真火,水火交媾而生萬物。

4. 基督教

    基督教的創世記,與天主教及猶太教是一致的,是謂同一來源。

    基督教的宇宙觀是上帝創造了宇宙,上帝只有一位,即耶和華。

    【聖經】中的〔創世記〕敘述了上帝創世的經過,諸天是藉耶和華的命令而造的,萬物是藉耶和華口中的炁而成的。上帝創世,首先創造了天地,然後是光與暗,使天地有了白天與黑夜之分;然後從水中分出了空氣,使大地露出水面,使水聚積為海;接著就有了植物,有了星辰,有了時間,有了節令,有了年、月、日;然後又有了生命體,水中游的,天空飛的,地上走的,最後上帝按照自已的形象造了人,讓人來管理這大自然的一切。

5. 伊斯蘭教

    伊斯蘭教的宇宙觀是真神創造了宇宙,真神即阿拉。阿拉既是宇宙萬物的創造者,也是宇宙萬物的主宰者,是唯一的真神。 

    中國的伊斯蘭教把真主阿拉創造宇宙的程式歸納為:真主阿拉,即為“真一”,“真一”無形無象,時空無限,不能被感知;由真主創造整個理念世界,即由“真一”創造了數字上的第一個“一”,然後又由“數一”創造了天地、陰陽,進而是地、水、火、風四大,最後是萬物及人類的現象世界。

    所以,“真一”乃“數一”之主,“真一”通過“數一”創造了宇宙萬物。

 識神與元神

1. 識神

    識神,即肉身中的魄,屬陰,主眼耳口鼻身意的活動,一切學習之意欲、思考、創造發明、判斷力、記憶、情感、愛恨、忿怒、爭鬥、色欲、物欲等皆是由識神所生,所以,識神也稱為多知多識的神,它就是人的潛意識。人的潛意識好動,心力全消耗在權欲、名欲、利欲、爭鬥欲、愛欲、情欲、色欲、物欲、食欲等上面,甚至直到生命的最後一刻也不愿放棄,可謂執著心極強。

    人出世後,一切的衣食住行學習模仿皆由識神控制,故識神屬後天所有。

    識神又稱為自我心、凡心、無明,業力由它累積,痛苦由它而生,煩惱由它而來,輪迴由它而起。識神是順則生的產物,生則擇形而居,居毀則棄居而求它居,這就是輪迴。順而生人,其害莫過於沉迷色欲,而致腎精過度消耗。

    識神的居所就是我們的肉心,也就是人的心臟。所以,識神如有任何舉動,我們的心是第一個感受到的,如心煩、心慌、心悶、心悸、心躁、心亂、心酸、心虛、心火、心驚、忿怒、心急、心動、心樂、歡心、喜心等等都是識神活動在心的反映。

    修行的開始,要先修空,把眼耳口鼻身意六根觀空,六根已空,則識神無所依而被制,凡心無可發揮,而真心則會出現。

    心臟的位置,又是後天離卦之所在,故凡是精力、精神之消耗皆為離卦之所為,離中陰即識神也,由先天坤卦的坤中陰入於先天乾卦的中位所致。故回光返照之根本,是以後天坎卦之坎中陽來轉化識神,把識神轉化為佛的智慧。

2. 元神

    元神,即真性,真心,其性不姓『陽』,而屬於『中』,喜靜。元神無思、無想、無雜念,一派清靜自然,所以,元神也稱為無知無識的神。

    人出生後,元神則居於天心之內,由始至終,元神都被深鎖在天心裡面,對世事不聞不問,一切皆由識神作主,故天心是不動的。

    天心雖不動,然元神卻以魂的形式將元神之光寄居於雙目,使眼有光感,能外視;睡眠時,魂則寄居於肝藏,使人作夢,夢境如親歷。如果天心動的時候,元神欲出,是人的大限將至,死神來敲門也。除非天心之動,是修鍊所致,凝神天心,回光返照,法身已成,靈通欲動,則可喜可賀也。然而,回光天心的意思,並不是回一身之精華,也不是回一身之氣,也不是回雙目之光,而是把鍊金液大還丹所成的金光回於天心,使金光在天心處凝結成法身,這種終極的回光才是回光天心的真諦所在。

    天心,道家稱它為『祖土』,『靈關一竅』,『黃庭』,『先天竅』;儒家稱它為『虛中』;佛家稱它為『靈台』。

 出陰神與出陽神

    出陰神的陰神並不是識神,識神屬陰,故容易被誤解為陰神。

    出陽神的陽神也不是元神。

    出陰神的陰神只是與出陽神的陽神相對而言。所以,理論上,如果出神之神不是陽神,那它就屬於陰神。那麼,什麼是陽神呢?所謂陽神就是純陽體,九轉金液大還丹、三花相聚、五炁歸元所成的神,此神金光閃閃,金花片片,非同凡響。

    然而,出陰神也不是件簡單的事,它是專心修行的象征。出陰神之陰神,也有不同的層次,差別相當大。如修空靜坐,定中一志不散,既久就會定中出神,此神有神通,這是一般的陰神;以法修之,使元神出竅,有神通,也是出陰神;修內氣,煉拙火也會出神,有神通,但仍屬出陰神;更有道家所說的出陰神,其層次之高,更不是一般出神可比擬,在道藏中的【西王母女修正途十則】第七則,題曰“玉液”中寫道:“蓋言男子清淨入手,功到運澈河車,真精保足,不出玄關,逆流至頂,露灑天谷,沛下華池,亦名玉液。然以得到陰神出現,魂游玉府,魄朝帝真,圓光罩頂,潮涌玄海,響澈玉清,乃真玉液之丹還,古真名曰『醍醐灌頂』。”此處所說之陰神乃是圓光罩頂,響澈玉清,雖說陽神未就,究竟未得,但修鍊的道行已很深了。

    所以,出陰神的陰神,其地位差別甚大,在未得純陽體之前,皆以陰神稱之。純陰之陰神在肉體亡後,成為清靈之鬼仙;而地位高之陰神,其階位則比較接近神仙的階位。而以陰神相對的陽神並非姓『陽』,它與元神一樣皆姓『中』也。

    能煉到出陰神,修行者的信心、意志和定力都勝常人一籌。陰神可以奪舍,但奪舍卻是輪迴之路。若以此信心、意志及定力,轉而直修金丹大法,則超三界,成就實相法身,甚至直入大涅槃的境界,皆是指日可待之事。

 空假中三觀與第一義空

1. 空觀

(1) 自性空與空

    真如是一個沒有自性的宇宙本然的實相,故能隨緣生起萬物,衍生萬法,故萬物萬法也是沒有自性的。這種沒有個性的自性,稱為“自性空”,也就是說,自性是空的,是沒有自性的。“自性空”,是因為原始真如既無知也無識,空空蕩蕩,無牽無掛,清淨自然,無得無失,故其能隨緣起舞,於不知不覺中,有心無心中衍生了宇宙萬物,演譯了宇宙萬法。這種真如的自然而然、無為而為衍生萬物萬法的行為,稱為上天好生之德,是大愛也。正如父母生孩子,不能因為將來孩子在成長中形成了不同的性格、不同的行為、不同的成就或不同的結局而責備父母當初好生之心也。

    沒有自性之性為真性,自性既空,所以有人把這種本體沒有自性的本質現象稱為是宇宙萬物萬法唯一的真實的存在。而把在世間所顯現的一切物質現象、生命現象,甚至自然運作規律的現象也稱為是假的存在。因為在特定的空間和時間上,所有這些世間的物質及生命現象皆因緣份的到來,因機會的到來而暫時的聚合而成,當緣份盡時,這些聚合而成的物質及生命就會分解而消失、而滅亡。所以,當我們看生命從開始誕生、成長、成熟以至衰老這一段時間中,一切的喜、怒、哀、樂、情、愛、欲等都是那麼真實的存在,而我們此時也讚嘆著生命的偉大;然而,當生命突然離我們而去,往日的一切情愛喜樂和熟識已不復存在,卻又對生命的渺小而感到無限的唏噓!一個曾經真實存在過的生命消失了,沒有了,空了,這就是因緣假合聚散的空性現象。沒有自性,一切物質及生命現象皆隨風動而起舞,隨風靜而止,而風就比作緣也。自性既空,我亦空,此謂“諸法無我”也!

    所以,“空”是一種概念,不是說連基本的物質基礎也沒有,而是說由於物質沒有自性,只有隨緣而擺動、而聚散、而變化,剎那生滅,沒有質的定性,沒有不變的實體,一切都在變幻中,假而不實,這就是“空”的定義。既然一切皆是幻象,假而不實,那“我”亦是幻象,是一種極短暫的暫時存在,很快就會變成“空”了,而成“人我空”,“人無我”了。

(2) 空觀

    “空觀”,故名思義就是“空”的觀想,把一切事物觀“空”。“空觀”是修行的一種方法。

    “空觀”乃是以空破一切法,破一切的執著,破除“我”之觀念,破除“法”之觀念。沒有了“我相”,也就沒有了“人相”,沒有了“眾生相”,沒有了“壽者相”,四相皆沒有了。所以,“空觀”由先觀“我”空開始,這是修行的第一步,而觀空之法就是禪定,從靜坐開始。

    由靜坐開始,觀六塵空而五蘊空,由持定,而入空定,這就是“戒”,把正語化為無語,把正命化為無命,這是一種極大的超越。

    所以,修“空觀”時,空固然是空,而以能體會到“空”為最有意義;而假也是空,因為必須把一切假的事物觀空;而中也是空,在真中沒有修成之前,中的概念是“一念”,此一念乃是不著於空、不著於色及不思善、不思惡的一念,此一念即是抱中守一也。但觀空之意就是連一也不著,這樣才能生真意,才進入無念之念的境界,故此時則中亦是空也。

2. 假觀

(1) 假有

    與“空”相對的,為“假有”。在“空”的大概念下,在一定的空間及時間上所存在的一切諸法,在其未消失前,皆假名於“有”,故名“假有”。

    “假有”是因為諸法隨緣而起,隨緣而滅,而緣的起滅,卻又假托在特定的時間及空間之上,故能在這一時間裡能展現事物暫時的實體,這種暫時的實體又稱為“世俗有”,也就是“假有”。既然一切事物皆為“假有”,則“我”亦假,“人”亦假,“眾生”亦假,“壽者”亦假,“法”亦假,“心”亦假。既將“假有”稱為“世俗有”,則謂世俗的人常認假為真,以“我”為中心,不但認“我”為真,甚至認物為真,常為物而爭,我執甚重。是故,以“空”之概念,去剖釋“假有”之本質,使人能夠去除 “我執”之心。

    暫時存在的“實體”是什麼呢?舉一個例,每一個人都感覺到自己是真實存在的,人的存在又依賴很多因素。就以水為例,人需要水才能生存,沒有水生命很快就會終結,而水的本身也是一個暫時存在的“實體”,常溫下,你可以飲用它,可以在水中游泳;低溫下,水結成了冰,可以造成不同的形狀,可以制成冰雕藝術品供人欣賞;氣化時,可以感覺到大氣的濕度,可以看到水蒸氣,可以化為霧,可以看到彩虹;氣化後,就消失於無形了,變“空”了。水的這種由有至無的過程就是“自性空”的一個比較好的例子,而當你能夠飲用它的時候,它就是在這一時間上存在的一個暫時的“實體”,一個暫時存在的“假有”。

 (2) 假觀

     “假觀”是繼“空觀”後的一種觀想,是修行方法的一種。“假觀”是於假中立一切法,而使有法可修,有路可行,以假修真。所以,修“假觀”是以在暫時存在的“實體”上去修,這暫時存在的“實體”、“假有”就是我們的身體,我們要趕在壽元未盡之前,好好珍惜我們的身體,把握好時間去修行。

    故行“假觀”時,知假固然是假,身體亦是假,方法亦為假;而空也是假,“假觀”前必須先有“空觀”,放空後才可以行“假觀”,故空已包括在整個“假觀”之中,成了假的一部分,故空亦是假;而此時中亦假,於“假觀”中,抱一而守中,此無念之念從開始到最後皆存於整個“假觀”中,元神之光被用於“假觀”中,而成“假觀”的一部份,而真中法身又未成就,故此時中亦假。

    “空觀”為“戒”,而“假觀”則為“定”,四大安穩,定中修法,以無念之念去成就一切有為法,使之達至無為。

3. 中觀

(1) 

    中的概念分四種,一是以辨別方向用的中間點;二是以不辨別是非、對錯、正邪、成敗、正負等的中立觀點;三是宇宙未分天地前的太極一炁狀態;四是修行者返本還源,三元合一而成之真中。

    要辨別方向,首先要定一個中間點,有了這一點,才能分辨東、南、西、北方向。修行時,把這一點定於一處,無任何的念頭產生,稱為守中,故又稱為抱中守一、歸一,如意守下丹田、中宮及天心等。

    去分辨是非、對錯、正邪、成敗、正負等,皆不是中立之意。一個經常持中正立場的人,稱為行中庸之道,其行為稱為執中,無過也無不及。修行時,以中正之念貫於日常行為中,其意念既不著於色,亦不著於空;既不著於善,也不著於惡;既不思誰是,也不思誰非;既不思誰對,也不思誰錯;既無喜怒哀樂,則這時之無念之念就是執中之念。

    天地未生,陰陽未判,未有相對,非有非空,此時之太極一炁,即是絕對的一,此一即中。無極是絕對的零,由零而生中道,由中道而生陰陽、而生空有、而生天地、而生相對,一分為二。故無極不是中道,卻是中道之母,即太極之母也。

    修行者要返本還源,必須修三元合一之丹法,使之還源為一炁,此稱為性命雙修。更進一步,必須修金丹大法,才能超越太極一炁的境界,從太極返歸無極,超越真一境界,返歸於真零。所以,金丹大法乃無極大法,由無極瑤池金母直接傳下,直接成就實相法身;這實相法身,以無極寂靜為體,以顯於太極為用。 

(2) 中觀

     “中觀”如前所說,乃分三部份,一是指靜坐,由閉六塵,入“空觀”,觀空本體而生真意,這真意即是無念之念,再由無念之念進入無忘無助之“一”之境界,而為抱中守一之觀。二是指在日用行常中,由於去執,而行中庸之道,笑對是與非、對與錯、得與失、善與惡,把無念之念貫於日常生活之中。三是指成就實相法身,無為而為,而行 “真中道”。

    所以,以上三部份中,一與二是一般的“中觀”,而三則是真“中觀”。

    真“中觀”乃是繼“假觀”成就後,行無為大法,普渡眾生之觀,是修行的終極之觀,真“中觀”之後已不復有觀。

    “空觀”是“戒”,“假觀”是“定”,“中觀”是“慧”。“中觀”之“慧”乃是真慧,“假觀”之“定”乃真定,“空觀”之“戒”乃真戒。

    行“中觀”時,中固然是中,實相中道已成;而空亦是中,入於中道,空而不空,真空中有妙有,故此時之空亦為中;而假也是中,行“假觀”之法已盡,已達“法無我”,而此時真空中之實相法身,不但不假,而是真中之真,真中道也,所以此時謂假亦中也。

    “中觀”乃是以無念之念觀所成就的實相法身在真空中行無為大法,放光三界六道、三千大千世界及遍虛空界,於無為中普渡眾生。

    實相法身,也就是中道實相,不偏不倚,內破無明惑,証一切種智,此即法身德。

    那麼實相法身與原始真如有分別嗎?如果是無二無別,這實相法身豈非也會像原始真如般隨緣入俗,隨風起舞,而又重入三界六道?如果真是這樣,修行修了那麼久,只為與原始真如見個面,打個招呼後豈非又要打回原形、重操故業?果真如此,修行的最終意義何在?

    最終“不可說”的終於要說了,那就是實相法身是有自性的,這自性就是宇宙內外唯一的通過修鍊而得到的、永恒不變的實性,這種有自性的實性與宇宙本然之無自性的實相是不一樣的。這自性不再隨緣起舞,只有隨愿而行,但這有自性的實性卻又與空性是相通的和相呼應的,但它卻不會被色所擾,不會被空所縛,也就是說,它是凌駕於色空之上的,它是凌駕於時間與空間之上的,時空的變動,天地的劫數對它沒有一點的影響,故能遍一切處,故能自主,故能永恆不變。而原始真如卻是沒有自性的,其自性是空的,這就是原始真如與修鍊成就了的真如的不同處。

4. 第一義空

     “第一義空”即大涅槃境界,大乘佛教把它稱為大乘至極的涅槃,道教稱為與道合真,儒教稱為復歸無極,乃是連空亦空,連無亦無,空其中道實相之真空,法身如來隱去,即入此終極之大涅槃境界,故稱為“第一義空”。

 禪定的境界

1. 無心經

    觀自在行者。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無眼耳口鼻身意。內外無二。空我不二。空色不二。無心之心現前。度一切苦厄。

    我法身如來。是諸法實相。實相般若。即現於真空中。放金光萬道。萬道金光。遍照三界六道。三千大千世界。乃至遍虛空界。此時三界六道。十方世界。無分無別。普渡眾生。無為而為。

行深無心。乃至無無心之心。無天心之心。無色亦無空。無中亦無真空。法身隱去。而入究竟大涅槃境界。

2. 禪定的境界

    禪定的境界可分為六種,即空定、氣定、火定、光定、法身定和大涅槃定。

(1) 空定

    禪定的最初境界為空定,沒有空定進入不了氣定、火定的境界,更不能進入光定、法身定和大涅槃定的高深境界。

    空定既是基礎,也是進入一切禪定境界之門,為不同禪定境界所依。

 

    空定也可以說是一種清靜定,感到很寧靜。通過調息的練習,慢慢從五彩繽紛的雜念中解脫,而進入一的境界,然後再把一也慢慢鬆開,使其消失而入空定的境界。

(2) 氣定

    氣定也可稱為融融樂樂定。

    氣定與單純的空定不一樣,它在空定的基礎上修練內氣,當內氣充足時,氣會沿著經脈走,並充滿全身上下,身體有微脹的感覺,有輕鬆的感覺,有暖流流動的感覺,有如痴如醉的感覺等。

 

    在氣定中,你的感覺是身體與大自然合一,內氣也像與大氣化為一體,融融樂樂,舒舒服服,生氣勃勃,神氣相抱,人們喜歡把此感覺稱為天人合一。而單純的空定就只有感到寂靜,感覺有如死灰枯木,缺少了一點生氣。

(3) 火定

    火定可以稱為大樂定。其大樂的感覺不是氣定可比的,火定可以燒盡煩惱,火至頂輪有如長夜消去,煩惱盡除,生命重生。

    火定是繼氣定之後之定,沒有充足的內氣,就不可能有火產生。火從丹田產生,引其火沿中脈直上至頂輪,然後折回至海底輪,然後又上升至頂輪,如此來回三數次,必能印証四喜四空之大樂境界,煩惱盡除。進一步,在此境界中,觀空中脈,然後入於甚深之三摩地火定中,定中會現不可思議境界,但切莫執著。此即為拙火定,也稱為拙火瑜伽,屬密教無上瑜伽部的一個極其重要的大法。

 

    火的另一個行走的路線是沿督脈而行,至頂輪而把千葉蓮花激活,一樣的煩惱盡除,大樂境界雖不及行走中脈者,但它卻是成就實相法身至為關健的修鍊路線。

(4) 光定

    光定可以說是堅固定,是繼火定之後的一個定。火產生大樂,而光卻產生堅固感。入於光定,除了有極輕微的電麻的感覺外,全身的感覺有如盤石般堅固,法樂與火定不一樣,是更深一層的修鍊。

 

    火定主要是拙火,即元陽的運作。而光則必須靠拙火與菩提心月液,也即元陽與元陰的充分交媾才能產生。

金丹的修鍊過程,就是由光的產生向著成就實相法身轉化的過程。在鍊光過程中,實相法身未成,而又隨機入於禪定者,即為光定。

 (5) 法身定

    實相法身修成後,於禪定中,法身即現於虛空中,成真空妙有,法身不斷放光惠澤三界眾生,無為而為,如大日之光輝。

 

    『法身定』與『光定』的最大不同處在於法身本身像太陽一樣會源源不絕地產生光明,其法身之光會無礙地穿越一切有情及無情之物,超越一切時空,遍及三界六道,三千大千世界,及遍虛空界,所謂百千萬億化身也只是一個比喻,而實際上它是遍一切處,無處不在,而太陽光輝之德雖然偉大,但也只能及於事物的表面,與法身之德不能相提并論。

    所以,法身定也稱作無為而為定,普渡眾生,展現無為大愛,一切無為卻有所作為。

 (6) 大涅槃定

    大涅槃定也稱為空空定,無無定,為第一義空之定。中道實相亦化空,實相法身隱去,即入此定。

 

    入於此定,六大皆化空,而入於虛空未生前的最原始之源頭,一切無為也無所作為。

 修心與積德

1. 修心

(1) 修凡心

    凡心即平常的心,即待人接物時的真正態度。在俗塵中煉心,是磨心也,那是從外在煉心,從社會環境中修心也。

    從社會中修心,首先不要鑽牛角尖,因為萬事皆有解決的辦法,今天不能解決,明天再想辦法,明天如果還不能解決,則等待有解決辦法的那一天出現。這樣的思路,可把當時太執著的心放鬆,心放鬆了,問題自會在不執著中解決,如解決不了也可以把它轉化掉或轉移掉,使它變得不那麼重要,要相信明天會更好。

    在社會中修心,說時容易做時難,因為那是一件逆水行舟的事,是與人的欲望背道而馳的。如能堅持,自能不隨波逐流,出塵脫俗。否則,將被滾滾洪流所淹沒。

    瑤池金母在其經典中曾多次提到修心之事,現把它綜合如下:

     治心莫若靜。

     養心莫善於寡欲。

     不因財物以迷心。

     不為情愛以亂志。

     人心正直,則所行吉祥。

     人心險惡,則處事招凶。

     要安於清淡,即貧亦樂。

     氣宜柔不宜強,宜順不宜逆。

     做人要謙讓,自然受益良多。

     做人要面對得失,避免恐懼。

     要能吃苦耐勞,不可追求安逸。

     上體天心以好生,好物免殺生。

     色以傷精,欲多氣散則心難收。

     做人不執著,自然不迷也不昧。

     心要寬宏,減少欲望,度量自然會大。

     做人要以口德為綱,不要制造是非。

     做人之本以孝為先,父母恩同天地。

     做人要克制,忍氣為上,則可制伏嗔念。

     視誹謗逆耳之言,是對心性的最佳磨煉。

    以上皆是在社會上做人修心的一些重點。有不少人能做得到,但也有很多人做不到,當時的社會價值觀、道德觀及教育的環境等對此有重大的影響。如果從外開始修心感覺困難重重,則可嘗試從內在的靜坐開始,或從練習瑜伽開始,從內修心,通過調息、調心、養氣,可以快速地改變人的心性,這是一件很神奇的事。

    要真正改變凡心覓得真心,必須從內在修起,也就是從靜坐開始。修習靜坐通過調息、調心,由專注呼吸的調節,而進入抑制人的內心活動,將凡心觀空,將身體觀空,達到治心的目的。從內治心,不但效果好,且對健康有莫大的益處。很多現代人進入靜坐的行列,都是因為健康的理由而開始的。因為說到修行,對一些人來說可能話題嚴肅了些,但從改善健康、減少生活、工作及精神上的壓力入手,則很多人都樂意接受,得到靜坐的好處後,卻欲罷不能,就會不斷往高深的境界探討。

    這樣的靜坐,也可稱為入空門,雖然並不是出家,但修習的原理卻是一樣的,都要閉六根,觀空本體而入於空的境界。觀空本體後,就可以感覺到在無心的情形下有一顆真心的存在,而這無心之心也就是真性,真性本清淨自然,無思無慮。

    覓得真心後,就可以在此基礎上作更進一步的修鍊。

(2) 修真心

    修真心,得天心。

    在真心現前後,可通過真意進一步修鍊,以成就天心。金母說:“存真性以修天性”,意思就是以真心去修天心,最終成就天心。

    “人身寶貴。貴在知修。” 到了以真性修天性的時候,你就會體會到古之大德們為什麼常說人身難得。因為這樣子的一修,人之優越感盡顯,人身裡面盡是七寶行藏、黃金遍地,一點不假,人身之所以寶貴,全在一個修行的“修”字上。

    修真心之法,名為金丹大法,通過回光返照,性命雙修而結真丹,成就法身,外功完滿,內果圓融。“燒不老之丹。丹成作佛。”“自此脫輪迴之路。從茲出生死之門。”萬劫離我遠遠去,閑來消遙淨土間。

 (3) 修天心

    修天心,使法身聚而有成,最終令入大涅槃。

    古之有以法身得成稱為涅槃的,故稱常、樂、我、淨為涅槃之四德,若以此四德為涅槃,則此涅槃仍未至極矣。

    至極的大涅槃境界是法身歸於無極,因為法身本屬於無極。通過修鍊天心,把天心太極至無極的通道打通後,則法身即自然而然地隱入無極之體中,而得至極的大涅槃境界,此境界連“常樂我淨”也化空了,沒有了,此即為我空、法空、中道空的至極境界矣。

2. 積德

(1) 積口德

    口為禍福之根,所以又稱做人以口德為綱。

    積德,積德,一個人的“德”首先從口積起,利口長舌,猶如潑水難收,駟馬難追。常是講者無意,聽者有心,待矛盾激化,講者則悔恨莫追,這就是無心之過,稱之為“過失”。若講者有意,則是造是造非,挑拔離間,制造混亂,激化矛盾,從中漁利,此等人等往往只強調自我利益,不顧他人利益,私念極重,心懷怨恨,心如惡魔,甚至至死不悔,這種有心之“過”,是“真惡”,是存心作惡也。

    所謂禍從口出,口生惡業,包含了四方面,一為兩舌,即搬弄是非,東家長李家短,看風使舵,言語反覆;二是綺言,常以香艷、色情、雜穢不正之言語或不堪入耳之語言為樂;三為妄語,常說無知之語,荒誕之語,狅妄自大之語;四為惡口,口出惡言,傷害別人之言,威脅他人之言,恐嚇他人之言等。

    禍從口出後,往往如星火之燎原,由微而大,由大至巨。所以,做人要以善語為行,善語促進人與人之間關係的進展,使社會更為和諧。

(2) 積陽德

    做善事只為揚名而做,不揚名則不做,那麼這樣的善事所積的德稱為陽德。

    陽德是有心而積,有意為名而做,故雖有德,但因其根基薄弱,雖有福報但不會長久。

 (3) 積陰德

    做善事不為名而做,幫助人而不留名,施德施惠,皆是無心而為,見死而救,見貧而援,做善事不為人知稱為陰德。有陰德者,必有陽報;有隱行者,必有昭名。

    積陰德者,在無心之中,積下了豐厚的納福基石,其陰德之福報可惠及子孫,其福彌久。

 (4) 積功德

    在家眾及出家眾行善,為亡者出資辦喪事而令亡者入土為安,做法事超度;幫別人祈福消災,救人及拯救生靈,不殺生及放生;向迷者施法乳;怜貧恤老幼弱,孝敬及慈養父母,幫助有困難的兄弟姊妹及親戚;修橋筑路,扶危救困,救災救難;輕財重義,有怨不報,化解仇恨,解人心結,廣結善緣,以愛待人;苦己利人,為國家建功而不自夸者,皆為菩薩行,皆能積功累德。其行愈久,功德愈隆,品格超俗,孝感動天,鬼神欽偑。

    綜合上述,以下各行皆可累積功德:

    * 盡家庭之責,盡父母之責,盡兒女之責,孝敬父母,慈養年老父母,救濟及幫助有困難的兄弟姐妹及親戚。

    * 遵循正教的教誨、戒律及修行次弟,正教如道教、儒教、佛教、基督教、天主教、東正教、猶太教、伊斯蘭教及印度教等。

    * 在家眾、出家眾及傳教士等對正教事業及社會大眾公益慈善事業的無私奉獻。

    * 出資及幫助建造佛寺、佛塔、道觀、教堂、清真寺等。

    * 出資、幫助印制及傳播各正教的經典,如佛經、道經、聖經、古蘭經等。

    * 供養出家眾、傳教士等。

    * 唸持得道聖眾的經典及佛菩薩的心咒及經典等。

    * 報名參加拜懺,如梁皇寶懺、水懺、陸懺、焰口施食、大悲懺等,以及參加中元超度法會以及臨終助念團等。

    * 不殺生及放生。

    “修菩薩行。心存利物。成佛者。惠能也。建孝悌功。願普渡人。歸真者。虞舜也。”

 (5) 積天地五行之德

    積天地五行之德,成就法身德,最終達至無為而為的境界。

    『無為』分『道』之無為及『法身』之無為。

    『道』之無為包括道生宇宙乃至生萬物之無為,道之化生萬物,從道生出德,所以修鍊是循道衍生德的路線,以反方向將天地陰陽五行之德聚積而成法身德。

 (6) 積法身德

    積法身德,而入大涅槃。

    內法修鍊,使五行之木德、火德、土德、金德及水德聚而成法身德,五炁朝元而入真空妙有之境界。但法身德不足,則無法從真空妙有之境界進入大涅槃境界,故必須繼續修鍊累積法身德,至其德豐隆後,才能進入無極之大涅槃境界,這是中道實相亦空的境界。

    所以,修鍊法身之金丹大法,乃是積德最快、最完全及最上乘之法。其法從內修,其德從內聚。法身得成,九玄七祖盡超昇,自渡渡他功無量。

    “金丹鍊就。超凡入聖。配無極以長存者。呂祖師也。俗胎脫化。旋乾轉坤。歷萬劫而不墮者。許真君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