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针一线绣年华

 风雅苏州 2014-02-14
 
 
  新闻背景:2011中国国际旅游服装服饰赛博会将于2011年4月22日起在苏州举行,其中镇湖百位绣娘合绣的长20米,宽1.5米的巨幅刺绣长卷《寻梦苏州》成为最大的亮点。梁雪芳,就是其中二十位大师级绣娘之一。

  【一】

  镇湖的时光,似乎过得比别的地方要慢一点。当苏州周围的古镇都被游人的熙攘冲破了安详,镇湖,却在无意中守住了水乡的宁静。

  驱车去镇湖,走高架转太湖大道一路很通畅,但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从苏州过去,是要坐着船吱吱呀呀摇上好一阵子的。交通所造成的闭塞,对于传统苏绣来讲,却成了保护艺术原汁原味的一种福音与荫蔽。

  在过去江南,特别是苏州一带,但凡女儿家都会刺绣。一枚针,一缕线,日复一日坐在旧得发亮的绷架前,细如发丝的针线来回穿梭,绣出青春,绣出梦想,也绣出了待字闺中的少女不为人知的小心思。在这个三面环水的小镇,刺绣成为衡量一个女子是否心灵手巧的一个标准。

  找对象,当然也要看“绣”的功夫,重要性甚至胜过长相。如果是一个远近闻名的“高手”,那么登门求亲的人肯定踏破了门槛。少女在惴惴等待出嫁的那段日子里,四处寻觅高人拜师,希望将来绣出一个特别漂亮的荷包、汗巾送心上人,当然,还有绣出自己的全套嫁妆。

  盘起头发,嫁做人妇后,一针一线又是从每一个黎明到傍晚的缩影。绣娘们将隐忍、爱恨藏在这温柔的手工之中,把自己对生活的细微感受一丝一缕绣在了尺幅间。妈妈教女儿,嫂子带小姑,苏绣的手艺就这样一代代在镇湖绵延了千年。

  【二】

  八千绣娘,是镇湖老老少少差不多五代人。家家养蚕,户户刺绣,在苏绣还藏在深闺人未识的时候,镇湖的绣娘就在靠自己的一双手勤勤恳恳养家了,用手下的丝线和绣成的鞋面、手帕、被面、枕套、香囊换取一点白米钱、香油钱。梁雪芳,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镇湖刺绣协会副会长,当年就是其中绣娘之一。

  在镇湖清幽的市街上,家家绣庄店门洞开林立于两侧,梁雪芳工作室也开在其间。远远瞥见,绷架上的侧影是一位满头银发的绣娘,戴着老花镜,佝偻着背影,走近,原来老妈妈在绣一副山水,针法细腻,用色清雅,见我们围观,她抬起头,有点不好意思的笑笑说,“随便绣绣格,解解厌气。”

  梁雪芳微笑着迎了上来。“这是我姆妈,今年74了。”老人绣了一辈子,绷架、绷凳和搁板还是少女时的陪嫁,她手下的一幅幅作品,则是指尖的记忆,充满了绣娘的一生。

  席慕容曾给绣娘写过一首诗,“我无法选择我的命运,是命运选择了我。于是日复一夜,用一根冰冷的针,绣出我曾经炽热的青春……”哀婉而动人。但在老人的心里,其实,“坐牢绷架上头,才是最省力个事体。”

  是的,对镇湖绣娘来说,相对于严寒酷暑在地里劳作,在家里“做生活”还是相对安逸的,虽然最苦的时候,绣一张鞋面只能挣3块钱。

  七八岁的时候,梁雪芳就站在妈妈的绣绷旁,从最简单的穿针学起,十四五岁就能独立绣出一幅百鸟图被面,是家里大半个劳动力。而如今的她,则多次出访海外,书画俱佳,是清华大学的客座教授。

  走出了封闭,眼界开了,诱惑多了,古老的镇湖却变成了一座“围城”。“现在镇湖的年轻人考了大学都出去了,宁可在外面打工,肯回来绣的人很少,反而台湾、香港、国外经常会有女孩子,兴致勃勃从千里之外赶来学刺绣。”

  这是一门温柔细致的手艺,而在浮躁的今天,身在其中的人往往云深不知处了。

  【三】

  劈丝,镇湖绣娘的一道基本功。随便拉过来一根细丝线,梁雪芳轻轻松松就在我们面前劈出了1/64,细若毫厘,阳光下微微拂动,肉眼几乎看不清。但这么细,还是不能绣金鱼尾巴,梁雪芳说,金鱼尾巴要绣出灵动来,最细的线得是1/256!

  1/256!只能用惊叹来形容!

  镇湖的苏绣,其实与这座城市的内在气质很贴,细致雅洁,温和保守。真正的苏州美女,似乎就应该是坐在绣绷前,埋头穿针的,静则生美,美而有韵。

  走进镇湖深而幽静的宅院,就像重逢一种久违了的古朴和亲切。这边,三代绣娘共绣于一室,母亲正手把手耐心教着小女儿;那边,三两绣女聚在一起,专心手下的“活计”,疲累时也有说有笑。端详于是成了一种享受,如同在欣赏一场针尖上的舞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