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闲逸村夫:古瓷器鉴定问题——再论北宋官窑(三)

 易定天下 2014-02-16

    宋代官窑遗留给后世的问题很多,比如"汴京官窑"、"汝官窑"和"郊坛官窑"的概念是否正确的问题,贡御汝窑烧造的时间,到底是宋神宗时期还是宋徽宗时期的问题,南宋修内司建立的"新窑"和"旧窑"的关系问题,龙泉官用型黑胎青瓷是贡瓷还是仿官窑瓷的问题,《坦斋笔衡》中"故京遗制"的含义和"置窑于修内司"的解读问题等等。面对这些问题,专家们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没有统一的观点。对于上述这些问题,我仅提出不同于专家们的个人观点,供有志探索者参考。


    首先要明确:官窑建立的时间是“政和年间”。这就排出了汝窑是政和年间才开始建立的官窑。并且,《坦斋笔衡》明确记载,官窑建立之前已经有了“为魁”的汝窑。如此可见,在几个贡御青窑器窑口中,成为魁首的汝窑,已经使朝廷感到满意,官方何须不取成为魁首的汝窑,而自己建窑场来烧汝官窑呢?


    值得重视的是“自置窑”三字。有人将“自置”曲解为“垄断”,看来是文化基础太差劲的缘故。所谓“垄断”是高价购买某商品或技术后,使其商品或技术唯我独有的一种商业手段,目的是自己掌控该商品的定价权。所谓“自置”就是自己建置,自己建造。京师自置窑,就是宫廷自己建造窑场,而不是购买别人的窑场来加以改造,更不是强抢别人的窑场据为己有。垄断成为青瓷制造魁首的汝窑,尔后演变成为北宋官窑的推理,如何能成为权威专家的科学结论呢?官方采取什么方式方法把烧制贡御青瓷的“魁首”给垄断了的?有何依据?如何解说“垄断汝窑”等于“京师自置窑”?这一系列问题尚未得到解析,怎能草率将贡御汝窑定为“汝官窑”呢?


     无须多论已足见:所谓“汝官窑”不过是有权威而不尊重历史文化的专家凭空捏造的词语。

     对于“澄泥为范”一句,有人则认为是黄河淤积的黄泥,经过淘洗精加工而得的官窑制瓷泥土。并以澄泥砚为证,来强调汴京可以烧制北宋官窑瓷器。根据北宋钧窑的胎土来看,也不能排除澄泥为胎的可能性。澄泥含沙(石英粉末之类),是完全可以作为官窑或钧窑胎土的。北宋钧窑的胎土,基本上与澄泥烧成的效果相侔。


    关于汴京官窑(或曰:北宋官窑)的问题,就村夫浅愚之见认为:"汴京官窑"的概念是错误的。汴京官窑一词起源于蓝浦,口语泛滥于清代雍乾时期,成文于嘉庆(蓝浦:字滨南,景德镇人,生于康雍,卒于乾隆。自小在景德镇窑场成长,耳濡目染,窑工程序倍悉。撰写《陶录》遗稿,其弟子郑廷桂补辑编为《景德镇陶录》。郑廷桂是浮梁知县刘丙的儿子之私塾老师。由此可知,蓝浦先生,应当是景德镇的民间教师)。《景德镇陶录》中关于宋代官窑的误导描述:"宋大观、政和间,汴京自置窑烧造,命曰官窑"。蓝浦先生直接把《坦斋笔衡》中的"京师"换成了"汴京"。从语法上讲,"汴京"既不是具有活动能力的人群,也不是由人群和事务组成的社会活动机构,它只是包括官员和百姓、包括无数社会活动机构、包括土地和建筑的一座城市,它怎么能产生"自置窑烧造"的行为呢?所以,语法不通。而南宋文献中的"京师"概念,则是专指宫廷。对于宫廷以外的人来说,宫廷的内务机构(如:窑务、修内司等)也就代表宫廷,代表京师;而这些内府机构都是由具有活动能力的人及其所办的事务构成的,所以,"京师自置窑"是可以解释的,而"汴京自置窑"是解释不通的。蓝浦先生之后,人们以讹传讹,不断有"汴京官窑"的词语出现。


    现今所见汴京官窑款器物,造型多为乾隆风格,与宋代官窑的精致小巧风格迥异。相信熟知宋代官窑瓷土可塑性不足,烧成的器物多有跷跛特性的收藏者都不会将30公分左右的官窑器物鉴定成宋代的,特别是带有“汴京官窑”“大观”等字款的官窑更不会当作宋代的。可以明确的说,这些制作精美而且具有“宋代老特征”的官窑器,就是乾隆官窑的杰作。另外还有一大批精美的汝窑器,也是乾隆官窑的杰作。


    现代一些人把一些南宋官窑青瓷的实物,牵强附会地往北宋官窑名称上靠(就象攀附权贵亲戚一样),实在是毫无意义。南宋官窑的瓷土是多种多样的。本人从薄胎厚釉、厚胎薄釉等不同釉层厚度和粉青、天青、灰青等不同釉色的南宋官窑瓷器的露胎处(支钉断面或圈足)和碎片断面观察到:胎骨有灰色中微微闪现紫并夹有黑色颗粒的,有深灰色,也有紫黑色和深咖啡色的。
    据权威专家报导的资料说,南宋官窑的胎土有浅灰色、深灰色、黑灰色、黑褐色、红褐色、紫黑色和深紫褐色等。南宋官窑的釉色有粉青、有深浅程度不同的天青、翠青、灰青、月白、米黄等多种。在哥窑瓷器中,本人所见到的胎土有黑褐色(偏黑的咖啡色)、红土色(红土砖色)。尤其是深咖啡色胎土,官窑器和哥窑器根本没有分别,釉质也有完全一致的。所以,人们常言"官哥不分家"。从目前看来,这些被认为是北宋官窑瓷器的实物,其瓷土与南宋官窑是基本一致的。那么,我们可以提出质疑,汴京附近有这些瓷土吗?如果有这些瓷土,类汝的官窑器是北宋官窑器的论点自然有了立论依据。


    政和年间"京师自置窑"烧造的"名曰官窑"瓷器究竟是什么样子?历史文献没有明确记载,今人都说与汝窑器釉色相近的官窑器就是北宋官窑器,但是,谁都拿不出具有说服力的依据来证明这些类汝的官窑器是北宋官窑瓷器。对于釉层稍薄,釉色近于汝窑天青色的官窑瓷,施釉工艺与汝窑相似,但从支钉断面可见胎土是紫金土,就以其紫金瓷土就足以证明这件类汝的官窑器是修内司的郊坛下官窑(新窑)所造,而非河南造。本人收藏的官窑三足旋纹樽,釉色近汝,胎体厚薄与汝窑旋纹樽相似,形制相同,釉层薄也与汝窑相似,就只是瓷土属于南宋修内司的新窑特有,支钉痕为极细小的圆形。


     早在600年前,曹昭就在《格古要论》中明确指出:修内司生产的官窑瓷器"色好者与汝窑相类"。晚明至清中期的一些陶瓷理论"传抄编篡者",曲解南宋至明初的古文献,以"色好者与汝窑相类"为历史文献依据,以南宋"内窑"中近似于汝窑天青色的官窑器为实物依据,牵强附会地制造出"汴京官窑"论。600年后,我们是否有足够的依据来摒弃曹昭的论说并支持"汴京官窑"的观点呢?实际上,我们没有找到什么依据可以支持"汴京官窑"的观点。在找不到"北宋官窑"遗址的情况下,我们尊敬的前辈只是联想到汴京临近黄河,且在金代时期曾多次黄河泛滥,因而就猜想可能是由于"几次黄河泛滥,汴京遗址掩埋于今开封市地下六公尺深的泥沙中"。但是,这只是猜想,并没有肯定地说,也没有足够的依据可以肯定地说,"北宋官窑"遗址就是随着汴京城一同掩埋于"开封市地下六公尺深的泥沙中"。


    从南宋文献和考古研究得到证实,北宋唯一有证据的官窑就只是钧台官窑,没有第二个官窑。而且这个钧台官窑产生的时间,正好是政和年间(窑址中出土有钧窑瓷泥烧制的“宣和元宝”钱范)。村夫认为,叶寘文中的"政和间,京师自置窑烧造,名曰官窑"就是我们现在所称的"官钧窑"。

    截止目前,中原地区尚无任何生产官用型瓷器的窑口以有力的证据来确定为“政和间”建立的官窑。张公巷窑也只能算生产官用型瓷器的窑口之一,还没有充分依据能够确定它是宫廷建立的窑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