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宋官窑--宣政年间

 古缘清阁 2017-10-22

                               东莞:古相轩

      道道划过的黑线,犹如大师笔下肆意飞扬的狂草,探向幽幽深处......

     一轮轮悠悠的波纹,犹如幽谷深潭泛起的涟漪,如处子缱绻情深......

     一动一静,谱就了琴瑟和鸣之曲,恋曲近千年,依稀是养在深寡无人知,它就是继“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越窑青瓷后,把中国古代青瓷再次推向新的高峰,并且,揭开了中国真正意义上官窑瓷的历史序幕的宋代官窑瓷!
     
溯源北宋官窑

     宋代官窑事务的设立起源于北宋初期太平兴国年间,据记载:北宋初期太平兴国(公元976年—公元984年)年间,派殿前承旨赵仁济监理越州窑。此时期,朝廷以设监方式在历史上具有成熟烧造青瓷的越州设立官厂,揭开了中国古代制瓷官厂的序幕,此时期,宋代官窑器并没有登上历史的舞台。

静谧宋官窑之一:
                      北宋官窑粉青釉菱花洗     (笔者珍藏品)
    南宋顾文荐在《负暄杂录》记载:“宋宣政间(宣和、政和年间,即公元1111年—1125年)京师自置窑烧造,名曰‘官窑’”.南宋叶寘在《坦斋笔衡》中的描述:“本朝以定州白瓷器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瓷,故河北唐、邓、耀州悉有之,汝窑为魁;江南则处州龙泉县窑,质颇粗厚。政和间,京师自置窑烧造,名曰官窑”由于这两段文句的出现,两者所处的年代和北宋接近,并且所阐述的观点出奇的一致,似乎说明北宋官窑创烧于政和年间是不容置疑的,这一观点得到了文博界和收藏界的广泛支持,这样的表述使文博界顺理成章的认可了宋官窑的问世年份。

静谧宋官窑之一:
              南宋官窑粉青釉碗    (笔者珍藏品)
    南宋叶寘在《坦斋笔衡》文中
“……遂命汝州造青瓷……汝窑为魁;寥寥数语,已然交代了北宋政和年前已有汝窑为魁之说,那么,政和间,京师自置窑烧造,名曰官窑中的官窑就不能再解释为汝窑,应该是汴京官窑似乎是较为合理。而我们一直纠结于该官窑是汝官窑抑或汴京官窑”。但是,如果北宋中期具有官家背景的欧阳修在《汝窑花觚》一文中表述汝窑已是官局造无私可信的,那么,可以否定汝官窑是政和年宋徽宗时期创烧的产物,也就不存在宋徽宗政和年间 
置窑烧造汝官窑一说。既然排除汝官窑始烧造于宣政年间,那么,在汴梁就近新设窑址烧造非汝官窑器应该是北宋官窑器的观点自然就得到了大众支持,而事实上,我们从传世和民间收藏的自认为是北宋的官窑器看,不论造型、风格、胎土、釉料都不符合政和时期官家文化流行的审美情趣,更不具有该时期宫廷对瓷器综合品质的要求.但是,从汝官窑和传世哥窑的造型和风格看.两者具有一脉相承的关系外,造型风格更精致、胎土釉药调配上更成熟,符合政和时期的审美风格.所以说:政和间,京师自置窑烧造的不是汝官窑,也非汴京官窑,而是以黄河冲积沙质土混和瓷石作胎、并不显得致密的传世哥窑,即北宋哥窑!静谧宋官窑之一:
             南宋官窑粉青釉斗笠碗    (笔者珍藏品)

   上述观点是笔者背离文献记载,并有悖于文博界关于汝官窑或汴京官窑创烧于宋徽宗政和年间的研究吗?

   静谧宋官窑之一:
          北宋官窑粉青釉折沿高脚盘   (笔者珍藏品)         
     首先,我们从政治的角度去思考,并假定北宋官窑的事实存在。从器型风格结合当时的流行趋势看,“汴京官窑”并不符合宋徽宗时期的审美情结。作为宫廷用器,并由朝廷特命监管瓷器烧制的官员,应该理解政治文化“上有所好,下必甚焉”的深刻含义,但是,传世的官窑器看不出有讨好宋徽宗喜好的迹象,因此,从引领时代的审美角度参考,北宋官窑器不可能创烧于宋徽宗时期,应该是早于宋徽宗之前或者不曾在北宋时期出现过。由于北宋官窑器的窑址不曾发现,仅从分析方面去推断,这样的结论似乎显得轻率和牵强。

静谧宋官窑之一:
              南宋官窑翠绿釉双耳四方瓶   (笔者珍藏品)
   其次,文献资料的记载,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受益呢?既然,北宋初期太平兴国年间官府在越州设立宋代官窑事务,但是,考古界在越州并没有发现北宋官窑瓷器或官窑瓷片。那么,北宋早期宫廷大量的生活、观赏、文房、祭祀等用瓷来源何处呢?又是什么瓷器呢

静谧宋官窑之一:
               南宋官窑粉青釉盘   (笔者珍藏品)
   北宋时期,作为我国最早的金石学家和考古学家之一的吕大临,对收藏情有独钟,其家族更是世代官宦,不泛有司职高位者,在政界和文坛也取得过骄人成就.但是,在吕大临家族墓地出土的瓷器中,只发现民窑烧造的青白瓷、耀州瓷、越州瓷等用器,并没有我们今天认知的宫廷专用的官窑器、汝窑器或哥窑器。从这点可以洞察到北宋皇家对宫廷用器卓有成效的管理外,等级制度也是非常严格有序,不被轻易僭越.因此,文献记载对北宋宫廷使用官窑瓷类出现空档也是可以理解.但是,北宋成立至宣政年间百来年的历史,难道官窑器创烧于宣政年是合理的解释吗?

静谧宋官窑之一:
                 南宋官窑粉青釉三足碗  (笔者珍藏品)
   北宋中期,具有官家背景的欧阳修
在《汝窑花觚》一文就给后人在探讨宋官窑诸多受益。该时期,汝窑已是“官局造无私”.无疑释放出汝窑无论在胎土、造型、釉色等品质方面已非常成熟并深受宫廷青睐,而在汝官窑成熟之前,是
么瓷器作了铺垫成就了汝官窑的品质呢?从早于汝官窑前的定窑、钧窑看,釉色和汝窑的落差都很大,综合品质方面也不符合宫廷要求,不可能是这个过渡期成为宫廷用器。

    从承上启下看宋代瓷文化的轨迹,传世的官窑器有部份器物不但使用了玛瑙末作釉,甚至,我们从张公巷、段店窑址遗留的汝窑瓷片的釉料中偶尔可以看到官窑釉药的影子.两者比较,官窑器在釉料的配制和烧造工艺却显得不那么成熟.汝官窑不仅延续上代天青柴窑瓷的元素,而且,在施釉技术和烧造工艺同样存在着继承关系,并且非常成熟,有别于柴窑而自成风格,并脱离官窑乳浊釉的特点,使釉料更显得清新淡雅.这个从粗工到精制的过程,无论从胎料舂掏、釉药配制、制坯工艺、烧造氛围的控制都留下了变革和进步的痕迹,无疑告诉了世人:是官窑器在这个空档时期发挥了至关重要的纽带作用.但是,由于与宫廷的青如天的审美要求有距离外,与当时社会政治环境也有关系.所以“汴京官窑”在宋仁宗时期被汝官窑逐渐代替   

静谧宋官窑之一:
                 北宋官窑粉青釉葵口洗   (笔者珍藏品)
   再次,使用性质的转变又会给我们带来怎样的惊喜呢?
传世的官窑器器型厚重沉实,大多以陈设观赏、日用、文房、祭祀器呈现。而传世的汝官窑和哥窑轻盈小巧,工艺更精湛。除陈设观赏、日用、文房、祭祀用器外,大量把玩器的出现显然是瓷器使用性质转变的信息,这些转变是在工艺改良的基础上进行的。所以,不容置疑的说;社会发展变化的过程,也留下了北宋官窑瓷改良过程的足迹。这样的改革,这样华丽的转身,告诉了世人:纵然是昙花一现,
假定北宋官窑的事实存在也是可以肯定的。静谧宋官窑之一:
                     北宋官窑粉青釉葵口洗—残片  (笔者珍藏品)

   既然肯定了北宋官窑的存在,那么,北宋官窑窑址又在哪里呢?

  文献《宋会要辑稿》记载京东西窑务掌陶土为甎瓦器,以给营缮之用。旧有东西二务…”,文献中再有记载,景德三年六月,汴河暴涨,宋真宗要求大臣:昨晚觇候水势,京城东去窑务约四五十步…”。充分说明:宋真宗时期已在京师自置窑烧造营缮之用的甎瓦器,而非在宣政年间才置窑一说.东窑务在宋真宗景德三年1007年)就已存在。再有: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闰六月丙戍,汴河涨大水,宋神宗动用了近一万四千多军人进行抗洪抢险,防河兵自西窑务列两岸至东窑务。东西二窑务存在的时间横跨七十多年,一直在服务北宋皇家,汴京官窑创烧于宋真宗时期有文献可依、是可以肯定的。但是,烧造宫廷的用瓷和建筑装饰用器是否有明确分设窑烧造、分机构管理有待日后考证。在传世哥窑中,取料于黄河冲积沙土混合瓷石烧造的胎质为泛黄、浅黄、土黄、杏黄的传世之器,在风格造型上延续了北宋后期汝官窑的风格。北宋灰白胎土的汝官窑在诸多品质要素方面都已非常高,这是灰白胎土的官窑器所不及的。所以说:是汴京官窑谛造了汝窑的成功。而从传世哥窑身上却看到了北宋瓷器的改革历程,这个过程,汴京官窑的存在和桥梁作用是不容置疑的。官窑瓷的发展改良是北宋文化的音符,无疑汴京官窑是最强音之一。

     黄河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北宋把黄河文明演绎得淋漓尽致、光辉灿烂,传承千年不朽!

 (由于北宋官窑窑址没发现,实物所反映的信息比哥窑更不够清晰,仅从分析的角度去理解汴京官窑的存在是有失偏颇,权当笔者谬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