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经脉循行: 起于食指末端(商阳),沿食指桡侧(二间、三间)向上,通过一、二掌骨之间(合谷),向上进入两筋(拇长伸肌健与拇短伸肌腱)之间的凹陷处(阳溪),沿前臂桡侧(偏历、温溜、下廉、上廉、手三里),并肘部外侧(曲池、肘髎),再沿上臂外侧前缘(手五里、臂臑),上走肩端(肩髃、巨骨、会秉风),沿肩峰前缘向上出于颈椎(大椎),再向下入缺盆部,联络肺脏,通过横膈,属于大肠。 缺盆部支脉止于鼻孔两侧(迎香),与足阳明胃经相接。 本经从手走头,起于商阳,止于迎香。分布于前臂桡侧,上臂外侧,颈部,左右各20个穴位。 二、脏腑经络病候: 经脉病候: ①外经病候:发热,口渴热,咽喉疼痛,鼻衄,牙齿痛,目赤痛,颈肿,肩胛及上臂痛,或红肿灼热,或有寒冷感,手食指活动不便。 ②内脏病候:脐腹部疼痛,或腹痛走窜无定处,肠鸣,大便溏泻,或排出黄色粘腻物。有的并可兼见气急喘逆。 三、穴位分述: <1>商阳 shāngyáng [穴名]商发金音,手阳明大肠与肺相表里属金属阳。 [定位]在手食指末节桡侧,距指甲角0.1寸。 [功能]开窍醒神、泻热消肿。 [主治]耳聋,齿痛,咽喉肿痛,颌肿,青盲,手指麻木,热病,中风昏迷。 [明理]为本经井穴。 <2>合谷 Hégǔ [穴名]考肉之大会为谷,二处相连为合,又有交结、集会之指,穴当大指、次指相合处。 [定位]在手背,第1、2掌骨间,当第2掌骨桡侧的中点处。 [功能]疏风解表、通络镇痛。 [主治]头痛,目赤肿痛,鼻衄,齿痛,牙关紧闭,口眼歪斜,耳聋,痄腮,咽喉肿痛,热病无汗,多汗,腹痛,便秘,经闭,滞产,风疹,痢疾,小儿惊风。 [明理]为本经原穴,又为四总穴之一。 <3>手三里 Shǒusānlǐ [穴名]里指邑、居的意思,三指三寸。 [定位]在前臂背面桡侧,当阳溪与曲池连线上,肘横纹下2寸处。 [功能]消肿止痛、调理肠胃。 [主治]齿痛颊肿,上肢不遂,肩臂疼痛,肘挛不伸,腹痛,腹泻。 <4>曲池 Qūchí [穴名]曲同屈,浅者为池。 [定位]在肘横纹外侧端,屈肘,当尺泽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 [功能]疏风清胃、调和营卫。 [主治]咽喉肿痛,齿痛,目赤痛,瘰疬,瘾疹,热病上肢不遂,手臂肿痛,腹痛吐泻,高血压,癫狂,廯疥。 [明理]本穴为大肠脉气之所入,为合土穴。 <5>肩髃 Jiānyú [穴名]肩指肩部,髃指肩胛骨。 [定位]在臂外侧,三角肌上,臂外展,或向前平伸时,当肩峰前下方向凹陷处。 [功能]祛风热,通经络,利关节。 [主治]肩臂挛痛不遂,瘾疹,瘰病 。 [明理]手阳明经与阳跷脉交会穴。 <6>扶突 Fútū [穴名] 高起之处为突,一扶,约当今之四横指。 [定位] 在颈外侧部,结喉旁,当胸锁乳突肌前、后缘之间。 [功能] 宣肺气、利咽喉。 [主治] 咳嗽 ,气喘 ,咽喉肿痛,暴喑,瘰疬,瘿气。 <7>迎香 Yíngxiāng [穴名]迎指接,香指气味。 [定位]在鼻翼外缘中点旁,当鼻唇沟中间。 [功能]清热散风、宣通鼻窍。 [主治]鼻塞,鼽衄,口歪,鼻渊不闻香臭,面痒,面痛,胆道蛔虫症。 [明理](1)手、足阳明经交会穴。(2)《外台》:不宜灸。 一笑 编制 |
|